中国古代建筑-宫殿
- 宫殿
最初的时候,宫与殿并不是皇帝专用的建筑,或者说,“宫"与“殿”最初并不是为皇帝所居建筑的专称,而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居室一律可以称“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宫"与“殿”就成了皇帝所专用的建筑和建筑群名称。一般来说,宫殿中用来举行典礼仪式或处理政务的地方,叫做“殿”,而用来生活起居的地方,则称为“宫”。比如,当我们说到北京故宫的时候,就将“太和”、“保和”、“中和”三座举行大典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叫做“三大殿”,而将“乾清”、“坤宁”、“交泰"三座建筑称为“后三宫”。宫殿建筑的特点是辉煌华丽气势宏伟,在建筑与装饰等级上都居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头等。
太和殿
太和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是明清帝王举行各种仪式和朝会大典的地方。太和殿的面阔为十一开间,近64m;进深五间,约37m;殿高达27m。大殿为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大殿正脊两端各立有一正吻,全用琉璃拼成,重逾两吨。大殿前带走廊,廊下立有红色廊柱,廊内为红色隔扇门、窗。门窗上部的额枋上绘有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清代建筑彩画的一种,也是清代建筑中彩画等级最高的形式。青绿的色彩配金色的龙纹与殿顶的黄色琉璃瓦交相辉映,又与红色的廊柱与门窗对比,衬托的整个建筑富丽堂皇,恢宏而不失精美。大殿内设有皇帝宝座,位于中央开间的后部,座上遍布金龙,宝座周围的立柱上也有金龙缠绕,金龙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正在云中飞舞。宝座背靠七扇屏风,座下是有七层台阶的高台。内外皆辉煌华丽而大气。
中和殿
中和殿建在太和殿之后、保和殿之前。中和殿的造 型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由于建筑尺寸巨大,而四条垂脊是正常尺度并未加大,因而更显得屋顶纤细、精致。这种四角攒尖的屋顶形式主要用在亭、阁上,用在中和殿这样重要宫殿上的极为少见。因而中和殿也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形象,丰富了前三殿的建筑组群面貌。中和殿的平面呈正方形,每面为五开间。在三大殿中形体是最小的。不过,中和殿在色彩与装饰上,几乎与另两大殿相同:黄色琉璃瓦搭配红色门窗和立柱,额枋绘青绿彩画。
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面阔九开间,前带廊,上为重檐歇山顶。保和殿在明初时名为“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清代顺治时才改称“保和殿”。保和殿主要是皇帝宴请王公大臣和举行殿试的地方。保和殿除了殿堂本身的辉煌壮丽之外,最为人称道的是位于殿后的雕龙陛石。
故宫三大殿的台基
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共同建在一座工字形的高三层 的台基上。台基总高约8.1m。均由汉白玉的望柱、栏板、螭首和底层的须弥座组成。须弥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组成。三大殿的须弥座是洁白的汉白玉制成,与上面色彩浓重的建筑形成强烈对比,不仅突显了三大殿的富丽堂皇,更显出其不同一般的高雅、非凡气势。三大殿的基座交错、造型复杂,加上众多的栏板、望柱头和螭首,更显丰富。但在丰富中又不失庄重之风与统性。
乾清宫
乾清宫面阔九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下为一层汉白玉基座。殿前有与基座平行的甬道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是明、清两朝帝王的寝宫,明朝从定都北京的第一个皇帝朱棣到最末的崇祯都居住在乾清宫。清初的顺治、康熙也都住在这里。雍正时,皇帝改居养心殿,乾清宫便成为皇帝举行内廷典礼与内廷其他活动的地方了。乾清宫内中央开间设有金碧辉煌的皇帝宝座,上悬“正大光明”匾额,东西开间设有暖阁。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它是后三宫中形体最小的一座。单檐四角攒尖顶,顶部立有圆形鎏金宝顶。交泰殿在明朝时曾经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时是皇后过生日时接受朝贺的地方。殿内收藏有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和西洋大钟。此外还藏有乾隆时收存的二十五颗印玺,被称为“二十五宝”,各藏在一个宝盒内。
坤宁宫
内廷三宫的最后一座是坤宁宫,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坤宁宫也称“中宫",明代时是皇后居住的正宫。坤与乾相对,一为天一为地,代表帝王和皇后。清代时,名义上它还是皇后的住所,实际已改为一宫两用,皇后则住在别的宫殿。一宫两用起于清初顺治帝十三年(公元1656年),按照沈阳清宁宫的格局,将东边两间改作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内设喜床宫灯,西边四间改为祭祀的场所。因为清代宫廷祭祀活动较多,所以西边四间常使用,而东边的两间洞房和暖阁,只在皇帝大婚时使用三天,余下时间都是封闭的。
钦安殿
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的钦安殿,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少有的明代中期建筑之一,位于北京紫禁城御花园的中北部。大殿面阔五开间,装饰着红色嵌金边的隔扇门,色彩艳丽,在周围碧绿青翠的树木掩映下极为显眼。大殿的屋顶为重檐盝顶。屋顶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各条屋脊的侧面,雕有与屋瓦同色同质的游龙与小花纹。大殿坐落在一层汉白玉的石台基上,上有白色玉石栏杆围绕,正开间前有阶梯上下,阶梯两侧也饰有与台基相同的玉石栏杆。栏杆的每个望柱头上都雕刻有精美的盘龙纹,每块栏板上则雕刻着对龙,色彩洁白,手法精细,生动活泼。与屋脊的龙纹上下对应,在色彩上则呈对比。每个望柱的下面都伸出一个喷水的螭首,雨天时众螭首一齐向外喷水,景象美妙动人。钦安殿是专用来供神的地方,殿内主要供奉真武大帝。清朝时在这里继续祭祀真武大帝,节气与七夕日皇帝与后妃还会在此设案烧香行礼。
皇极殿
皇极殿是宁寿宫区的第一座大殿,因为是宁寿宫的主殿,所以殿名在康熙时就叫做“宁寿宫”。乾隆年间改名为“皇极殿”,而将其后殿改为“宁寿宫”。皇极殿是乾隆做太上皇时接受朝贺的正殿。皇极殿面阔七开间,四周带回廊,重檐庑殿顶。大殿下为高大的须弥座式台基,台上设有汉白玉的望柱栏杆。大殿内陈设有中国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和西洋自鸣钟。
宁寿宫
宁寿宫是皇极殿的后殿,它在气势上要比皇极殿小一些。宁寿宫面阔七开间,四面带回廊,廊下立红色方柱。上为单檐歇山顶,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宁寿宫不但在屋顶上与皇极殿不同,而且下部的栏杆也与皇极殿差别较大。宁寿宫的台基栏杆不是汉白玉的望柱栏杆,而是黄绿琉璃砖拼砌的花墙式栏杆。
乐寿堂
乐寿堂也是故宫宁寿宫区的一座重要殿堂。乐寿堂又称“读书堂",面阔七开间,单檐歇山顶。乐寿堂内设有宝座,并有乾隆时采自新疆和阗(和田)的美玉雕成的“寿山”、“福海”。此外,殿内还有一件更大更为珍贵的玉雕,名“大禹治水玉山子”,重达5000多公斤,也是新疆和阗(和田)玉制,也是雕于乾隆时期。玉质晶莹光润,雕琢古朴细腻。乐寿堂内的装修主要有隔扇、仙楼等,多以香楠、紫檀为材料,并镶嵌金玉,高雅、精美、华贵。乐寿堂前是宽广的庭院,左右设有游廊,廊间嵌《敬胜斋法帖》石刻。
养性殿
养性殿是仿照故宫西路的养心殿而建,不过体量上稍小,它是乾隆皇帝拟定退位后的颐养之处。正如乾隆在自己的诗中所写:“唯待他年息肩时,诚哉养性谢万家。”养性殿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前带三间歇山抱厦。正殿装饰隔扇门窗,而抱厦只以村子支撑,空间开敞。养性殿正殿的明间设有宝座,左右为东西暖阁。乾隆时,皇帝常在这里举办宴会,与王公大臣、贝勒乃至蒙古王公等欢聚一堂。晚清时,主要作为皇帝接见外国公使的场所。
雨花阁
在西六宫的西面有一座建筑华丽精美、 形式别具一格的楼阁,名为“雨花阁”。它是一座藏传佛教式建筑,建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楼阁的平面为方形,从外面看为三层,而实际上有四层。用檐下的柱头上都有龙头探伸而出,楼阁顶部的四条脊上更是各有一条铜龙,仿佛正在空中遨游。楼闹内部供奉有众多大小的佛像,尤其是藏传佛教中的佛像,还有密教金刚坛城和很多供器。
长春宫
“长春宫”是明代初建时的名称,嘉靖时曾一度改为“永宁宫”,天启皇帝又将其恢复原名。长春宫院落地面为青砖铺墁,非常平整。主殿面阔五开间,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长春宫院落的四周回廊墙壁上,绘有十多幅以《红楼梦》内容为题材的壁画,是西六宫内最与众不同的装饰,据说这是光绪年间由珍妃姐妹提议绘画。
储秀宫
东西六宫均是后妃的寝宫,地位基本相等。不过,储秀宫却因为曾经住过慈禧太后而变得特别起来。储秀宫大殿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储秀宫的建筑形式虽然与其他后宫相仿,但其细部的装饰装修却非常华丽,是西六宫之最。宫内外的装修装饰以花草为主,尤其是兰草,额枋为淡雅的苏式彩画。除此之外,就是福寿图案,像“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等。
体和殿
体和殿是储秀门拆除后所建,面阔五开间。慈禧在储秀宫居住时,体和殿只是她用饭的饭厅。这里还曾是光绪帝挑选后妃的地方,光绪的皇后和后来被慈禧让人推入井中的珍妃,都是在体和殿内被选中后而入宫的。体和殿内装饰与陈设虽也不凡,但与储秀宫正殿相比差得很远。
翊坤宫
翊坤宫在储秀宫正南,正殿也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在阳光照耀下更显金碧辉煌。大殿前有铜制的凤凰和鹤,它们身体纤长、姿态优美、雕刻精致、翎羽清晰,舒展自如;此外,殿前还有雕花的亭式香炉,都对称设置在殿门前两侧。大殿前方为翊坤门,即翊坤宫院门。
文华殿
文华殿位于故宫左路前方,即太和门的左面。文华殿建筑群主要由文华门、文华殿、主敬殿等组成。在明代时文华殿曾经是太子宫,嘉靖时改为经筵场所,也就是皇帝听当朝大儒讲经析典的处所。清代乾隆时,文华殿还是殿试后阅卷大臣们阅卷的场所。如果皇帝出巡,留京的王公大臣等不得进入内廷,每天在文华门处理事务。
武英殿
西华门与故宫轴线建筑之间有一组殿堂, 主体为武英殿,明代时这里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清乾隆时成为宫廷修书处。武英殿与东华门内的文华殿,在形体气势上相仿,而在宫内所处的位置相对。它们与东西华门、午门、太和门一样,形成宫内前部的对称格局。
大政殿
沈阳故宫东路宫殿群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其布局是当时满族政治军事体制的“八字布局”形式的强烈体现,主要建筑为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居于东路最北端正中,是东路的主体建筑,也是沈阳故宫中最早建成的宫殿。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八角形,重檐攒尖顶,顶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带绿明边。大殿四周带围廊,立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正面两根檐柱上缠绕着两条金色的龙,与正中横枋上的火珠组合成“二龙戏珠"。大殿之下是须弥座式台基。大殿内雕龙宝座,宝座上方为八角形雕花盘龙藻井,以金、红两色为主,艳丽辉煌。
崇政殿
皇太极时建造的中路建筑群是沈阳故宫的主体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一座殿堂就是崇政殿。大殿面阔五开间,单檐硬山式,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带绿剪边。大殿前后带走廊,廊内安装三交六椀隔心的红色隔扇门。大殿前部外侧檐柱做成两根角柱式的墀头,与砖砌墙体紧密相连。墀头表面用黄、蓝色琉璃砖包贴,中部四面各凸雕一金色蟠龙。这种墀头装饰是沈阳故宫建筑的一大特色。
凤凰楼
凤凰楼在崇政殿的后面,高三层,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每层四周都带有回廊,上为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底层中央开间为穿堂形式,即前后相通。除了门楼性质外,凤凰楼还是全城的制高点,具有防御功能。同时也是当初皇太极赐宴大臣与赏景之处。“凤楼晓月”是如今沈阳城有名的美景之一。
大明宫含元殿
含元殿是唐代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大殿,也是大明宫的主殿,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大殿面阔十一间,带廊,进深四间。大殿正面为门窗,其余三面为厚2m多的墙体;大殿只有一层,上为重檐庑殿顶;殿的总面积近2000㎡,雄伟壮观。因基址高出周围地面10多米,所以踞于全城之上,视野辽阔。大殿前有长达70m的龙尾道,它是大殿总体造型的一个极富特色之处。如在殿下仰望大殿,殿高直入云端,如日中天。显示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概。
大明宫麟德殿
麟德殿也是大明宫内一组重要而别致的建筑,它是皇帝大宴群臣、观看伎乐、设佛事道场的地方,有前、中、后三座高低错落的殿堂组成,前殿进深四间,中殿进深也四间,后殿进深三间,三殿面阔均为九开间,也都是庑殿顶,建筑体积庞大。在东西小建筑的衬托下,显得雄伟壮丽而富有层次感。
元代的大明殿
大明殿是元代大内最重要的宫殿群。元代大内宫殿的布局采用工字形,是宋代宫殿做法的延续,作为元代大内正朝的大明殿和常朝的延春阁,两者各有后寝,即各自组成一个工字形殿。大明殿在前,就相当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大明殿下也有三层高大的白石台基。不过,大明殿后部的寝殿建筑形式却较为灵巧活泼,没有前殿的庄重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