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招架的鹰捉

“鹰捉”动作,取“鹰之捉物”,由高空盘旋而下,集全身重量于一点,全力冲击猎物,以“爪”捕之,使其难逃。

在拳,则以身体关节撑开为前提,使全身关节大筋瞬间齐齐下弹,带动身体的重量快速下坠,使身体重量及加速度之劲力加于“手梢节”,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使对方难以招架。

在使用中,往往看上去轻描淡写的一下,却使对方膛目结舌,无法招架,实际上这是用身体的重量进行打击的典型动作,在古代称之为“千斤坠”,是“将身体挂在手上”进行打击的一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节劲力最大的不是折迭式的发劲,而是关节的纵向撑拔。所谓“关节撑拔”,就是关节在崩直的状态下,将关节缝撑开,而产生的如同“刀扎”般的劲力。

我们在拳谱里看到的“出手如挫,回手如钩”,其中隐藏了关节的纵向“搓拉”式的发劲,这也是将“横劲变竖”的非常典型的方式,是横劲竖用。

我们在练习由上至下的“鹰捉”动作的时候,就将身体的骨节充分拔伸,特别是脊柱整体如弹簧般的“拔伸”,“缩涨”变化,所谓“缩涨二字一命亡”,其“缩涨”在“骨节”而非在外形!

太极拳应该是“慢练快用”的拳。我们看到的“太极”总是慢悠悠的,不紧不慢的样子,其实每一下都是有意境的。

如手臂在水中划动的感觉,如牵动若干皮筋的意念……无一不渗透着一种理念“开关节”,每一下都是“撑筋拔骨”。“练慢用快”,说到底就是“开弓”劲,“慢”那是“拉开弓”的过程,需要找到骨缝的开,大筋的绷起。

快”,那是大筋“崩弹”的过程,是“崩断弦”的劲意,瞬间释放劲力!

如果我们把练拳时的“慢”看作是一种“松”,那就大错特错,这是“用意不用力”的状态,似乎若干根“皮筋”牵引着身体在运动,分寸间都蕴含着“崩断弦”的“惊炸意”!

“在意不在力”,粗一看,似乎要我们将肌肉全部放松,用意念去引导的意思,实际上用意是一个产生“阻力”的过程,我们练就“身备五弓”,就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开弓”,这是关键,但肌肉用力又会阻碍关节缝隙的撑开,使大筋无法撑拔,所以就得用意识去协调,而意识的根源必须建立在身体关节的“锁”与身体自身的“磨”上面,在肌肉不参与工作的情况下,使关节能够撑拔,大筋能够产生“劲”。因此变主动用力为被动用力,借助自身身体的“磨”产生阻力,达到“开弓”的目的!

拳谱中有“肚中锤”一说,或者称“拳从肚出”,“腿从肚出”。从字面意义很难理解,分析实质,其实就是由肢节带动内脏,再由内脏带动身体的运动打击。练习时要做到“三提”:“肛门提、肾中提、内脏提”,拳要由肚中出,仿佛手上一根线牵着“内脏”,向斜上方牵引而出。训练久了,手一前带,整个人自然前窜。此把劲意结合“消息全凭后腿蹬”的劲意,内脏先提后坠,瞬间砸至后支撑腿,会产生如皮球般的反弹劲力,将整个人快速送出!(此文只为了解,须在指导下练习,切记!)

把握住“力由脊发”这个运动脊柱的核心,可以产生很多很多的运动模式。一切都是以锤炼脊柱、胯为目的。运动重心一定要在带脉围绕的腰椎中点的命门穴上。命门穴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练腰轴的初步体认:

一、以带脉一圈为虚拟盘沿,命门为盘内之珠,此宝珠可在盘内作自如的全方位活动,即所谓盘内走珠。命门穴可以分为上下两颗珠,下面的珠(以丹田为核心的扩展)上命门这颗珠,作球型轴承转换的全方位活动,珠上立着命门以上的所有脊柱和头部。并且要求头顶的百会穴与两阴之间的会阴穴上下相照,保持脊骨正直。又因为两珠相顶,腰部的运转就更加圆活了。

二、妙用人体力学三角形。人体力学三角形,是指平肩水平线和平胯水平线的对角线交叉将人体分为了两个三角形,其顶点在命门穴内的脊骨上。

因为人体是立体的,人体的两个力学三角形也应该是立体的,就变成了两个锥顶相对于命门这颗宝珠上圆锥体,锥尖立于球轴,其滑利无比,有利于脊椎全方位运动。不同的姿势决定不同的重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重心是向着地心的,一般来说,站立时重心应是在肚脐到腰椎连线的中点上丹田核心处。

初学始拳,首先得明白身体发力的条件有哪些,人体依靠什么来发劲。而后,懂筋骨,明内里,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将这些真正运用到实战中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心为点火之源,'心一颤,四梢发劲'。何谓四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指(趾)为筋梢,  舌为肉梢',如果单讲'四梢',很难跟实战打斗想结合起来。人被吓一跳的时候,如果惊吓得厉害,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汗毛都竖起来了,此时也就具备了'四梢'。

所以说,'四梢'并不是我们练习的内容,而是一种效果的表现。我们在盘拳时,千万不要拘泥于类似的现像。如'含胸拔胸,沉肩坠肘,虚领顶劲'这些只是一种现象,如果刻意去模仿这种特征,适得其反。我们练拳,要形像,要生动,切忌好高骛远,追求高深的理论,那种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一开口就是气,丹田,这些非常专业的术语。呼吸跟小腹鼓胀的现象,都归为气下丹田。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气的交换,只能到肺,肺泡进气胀大,迫使横隔膜下降,从而产生内脏的下行至腹腔,使得小腹鼓起。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丹田。反而从实战的角度来讲,是不能束缚在气上面的,'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拳谱中也有所说明,但却很少有人究其实质。所以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不对的,应该是心与意合,意与内合,内与力合!

出拳之法,'轻出重收'如弦上之箭,拉力越大,出箭的劲力也就越大。盘拳练艺,盘的就是'筋骨'动的就是'内脏'。'身备五张弓'即开即射,崩弹不断!而并非肌肉的松紧变化!

再如,步之根本,不在于步,而在于胯,在于肩,称之为'按肩以练步'。

我们在练习时,切忌只求外形的相似,而忘记了根本的东西,我们追求的神似,是动物身上具备的一些特性的东西。如虎这捕物,以整体扑进,龙之折身,鹰之整身落坠之劲捉下,马之奔腾急刹,鸡提膝之功……我们是学习它们的绝技,而不是外形。否则只能哗众取宠。如'雷声'我们要取雷这蓄势,而非其响声,但在如今的表演中,声音的大小,已经成了评价功力大小的标淮。真是可悲。

其实只是撑筋拔骨劲力的初学泛化的两个过程,并不是指具体的功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