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同志片,我们只有嫉妒的份了!

在提及这部法国电影《每分钟120击》之前,首先得澄清一点:它可不单单是一部同志电影,也不单单是部抗艾电影。他关乎每个人看待自己生命的角度,它关乎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有人说 2017 戛纳评委会主席阿莫多瓦为此片掉下的眼泪跟他本人是同性恋不无关系。对此我不敢苟同:要知道阿莫多瓦本人的电影涉及到了女性、男性、甚至变性人的题材。区区一个“同志”元素可远不能让这部电影荣膺戛纳评审团大奖。

关于这部电影的价值自然待每个人去切身感受,而不是靠在这写写影评就能讲清楚的。在此我只想谈谈看完此片的第一感受,俩字:嫉妒!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原因如下:

1、我嫉妒人家理性的言论自由

从大革命开始,法国人就一直在思考自由的意义了。何为理性的言论自由:有计划地、有科学依据地、有逻辑地去说话;而说话是以最终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发泄、报复、诋毁等其他为目的的。当然,言论不仅限于对外,也包括自我反省与辩证。

来看看我们剧中那群可爱的 ACT UP 成员是怎么做的:当与会讨论激进行为是否托当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辩论;当内部成员有人撰文谴责执政者应该进监狱时,第一个反驳不该以暴制暴的人也是组织内成员。而这种社团乃至整个法国社会的发展便是建立在这种理性言论自由基础之上的。

2、我嫉妒人家思维、观念的开放

当一个人患了艾滋病后,他首先做的不是哀叹,而是怎样避免让更多的青少年误入歧途;

当抗艾社团成员面对自己对敌人的愤怒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谴责、辩证与反思,坚决地制止暴力;当同性恋者面对别人的歧视时,他们第一想到的是给予自己恋人鼓励与关怀;

最后,当一个青年死于艾滋病时,她的母亲第一点想到的是尊重孩子的遗愿:将骨灰政治化处理(将儿子骨灰大半交给社团)…

没错,这些便是我所嫉妒的,人家思维、观念上的开放之处。

3、我嫉妒人家的身体力行

那个抗艾组织可不是坐在屋子里嗑嗑瓜子、聊聊天、抱怨抱怨社会那么简单。时间对他们太重要了,他们在跟时间和病魔赛跑。

因此,他们所有的讨论和计划都必须趋向绝对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如他们得研发不伤人的“人造血袋”,他们得考虑到示威人的身体承受能力,他们得考虑海报是否会对人造成恐惧暗示的细微影响,他们甚至为了与医药专家谈判,个个都成了药物乃至艾滋病方面的专家。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们说完就要去做,去执行。这便是和那些每天靠在笔尖上写写、靠嘴头上说说的人天差地别了。

4、我嫉妒人家绽放的青春

健康和小资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会了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趟在家里玩电脑游戏、坐在地铁里刷朋友圈…而艾滋病却让那些法国青年重获了人生,找到了绽放青春的途径。这可真是个绝佳的讽刺。有那么一瞬间,至少是在电影中,你真的能感受到那群年轻人绽放青春的美妙与神奇。

5、我嫉妒人家前卫的电影手法

我自愧离法国电影人的创作意识相差太远,更别说电影专业技术了。《每分钟120击》让人佩服的一点在于:它在处理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之间,手法运用的如此娴熟:从迪厅的群体到两人世界的个体,从宏观大全景到微观的粒子分解,从现在到闪回乃至个人意识想象…两者衔接的如此巧妙,节奏把握的如此平稳。

这也便是法国电影前卫但不标新立异的所在之处。

说了这么多,回头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会对这部电影用到“嫉妒”一词,而不是羡慕、向往、崇拜之类。这跟自己的纸上谈兵、光说不做不无关系。因为万事只有去做才能有希望。仅此将这部电影献给我自己乃至所有还能意识到自身差距与不足的人。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