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中国古人到底信仰什么
读(明)高濂《清修妙论笺》有感
喜欢请点标题下方蓝字“郁土”关注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国,无信仰怎么可能走到今天?只不过中国人的信仰更复杂,更宽泛,更不明显,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不易为人觉察罢了。近日读(明)高濂《遵生八笺》之《清修妙论笺》,对此颇有感触,忍不住拉拉杂杂书写下来,以就教于方家。
中国原有儒家与道家,后来又进来了佛教。三者相互作用,交相作用于人们的身上。比如像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自幼饱读诗书者,可谓深受儒家思想之影响。但他们后来又都亲近佛教,故而有“东坡居士”“六一居士”“易安居士”的名号。至于道家与佛教思想在一个人身上之结合的例子,更是不鲜见。这一点,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可能很难理解。在西方,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斗争,以及新教内部不同宗派之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宗教裁判所的兴起,对异教徒的迫害十分酷烈,非此即彼的现象十分普遍。处于此宗教氛围中的人,自然难以理解在古老的东方,有这么一个三种教义和谐相处的情况。
所以,在中国,一个人可能早年信奉儒家哲学,后来去儒入佛,最后还有可能又离佛归儒,如熊十力先生就是这样的。而对广大人群影响最大的,既非儒家,也非道家,更非佛教,而是这三者之交互或曰相同的部分。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影响,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上去。非儒非道非佛,又是儒是道是佛,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所在。
一、三教合一
《清修妙论笺》上卷起首便是:
高子曰:摄生尚玄,非崇异也。三教法门,总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为圣为贤,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
说得多么明确!
太一真人曰:“予有经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诵之成圣,道士诵之成仙,和尚诵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体认奉行。一字经曰忍,二字经曰方便,三字经曰依本分是也。三字经不在大藏,只在灵台。”有味乎言哉!
龙舒居士云:“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多贪淫乱,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口也。佛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言‘见得思义’,则戒贪矣;言‘不念旧恶’,则戒嗔矣;言‘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惟儒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此其不同耳。”(71页)
而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因其本质上俱是教人向内体认,而非向外寻求。无论儒家的成圣成贤,道家的白日飞升,佛家的脱离轮回,皆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成圣成道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修养、修炼与苦参。所谓每个人身上皆有佛性是也。人与圣贤、仙人、菩萨、佛之间,有着联系的向上的羊肠小道,虽然攀登艰难,就像泰山的南天门,但只要信心坚定,永不言弃,就有到达的可能。《大道歌》曰:“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像基督教,所有的人天生即是罪人,人与神之间只存在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而决不存在相通之可能。所以说,三教可以合一,但基督教则断难与三教合一是也。
二、三教之关于善恶、贫富、宽恕、祸福等的论述
三教之关于善恶、贫富、宽恕、祸福等方面的论述,严格说来,就相当于西方的伦理学范畴。
1.关于善恶。
《七部要语》曰:“身常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对蛮夷,德迥幽明,祯祥毕集。”(51页)
《华严经》云:人从第一欢喜地,入第二离垢地,始能行此十善道:一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略);二曰性不偷盗(略);三曰性不邪淫(略);四曰性不妄语(略);五曰性不两舌(略);六曰性不恶口(略);七曰性不绮语(略);八曰性不贪欲(略);九曰性离嗔恚;十曰性离邪见(略)。(67页)
儒家教人“身常居善”,而佛家则给出了如何具体行善的办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两者配合得多么的好啊。
2.关于贫富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23页)
《林君复集》曰:“饱藜藿者鄙膏粱,乐贫贱者鄙富贵。安仁义者轻生死,远是非者忘臧否。”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65页)
佛言:“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道德者,不贫,不贱,不弱,不拙。”(7页)
温公《解禅六偈》曰:“颜回甘陋巷,孟轲安自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不坏身。道德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第5页)
《虚皇经》曰:“财为患之本,聚财为聚业。财为爱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财非财,始可入道境。”(第54页)
《福寿论》曰:“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也。乃天损有余以补不足。然有贫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当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神能记之,使之灾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第2页)
向通:一言以毕之,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且,财富还是万恶之源,此与《旧约》中的“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是一个道理。
3.关于欲望
《四十二章经》云:“断欲去爱,识自心源,内无所得,外无所球,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是亦为道。”
“色欲之患,甚于牢狱。牢狱有解脱之时,色交无合魂之礼。情欲所爱,岂惮驰驱?虽有虎口之祸,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24页)
《阴符经》曰:“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于恩也。”(2页)
《真观论》曰:“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即有得无得,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即少忧,不积则无失,迹虽同人,心常异俗。”
又曰:“若色病重者,当知染色都由是想之一字上来。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想外空,色心内忘,妄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耳,想悉是空,何关于色?’”(26页)
孙真人《卫生歌》曰:“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五福寿为最。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第30页)
张氏曰:“祸莫大于综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说。”(第48页)
向通:总之,无论物欲、私欲,必须坚决加以抑制,否则,后患无穷是也。
4.关于宽恕与容忍
《书》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济。”君子立心,未有不成于容忍,而败于不容忍也。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当容人,不可为人容;当制欲,不可为欲制。(第8页)
东坡曰:“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殒身。”(第9页)
温公《解禅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第5页)
古人云:“忍是心之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因刚。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第54页)
5.关于祸福
《七部要语》曰:“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质而不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无意,若未生焉;执守虚无,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祸莫大于死,福莫大于生。是以有名之名,丧我之囊;无名之名,养我之宅;有货之货,丧我之贼;无货之货,养我之福。”(第53页)
茅季伟诗云:“欺诳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来往报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多置田庄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造作田庄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众生心兀兀,常住无明窟,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是皆真实不虚语也。闻此则少者当戒,况老人乎!(第5页)
三、人生之最高境界:一切顺其自然
居善、乐贫、节欲、有容有忍等,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第21页)
佛言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夫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随寓而安,圣贤也,何有苦乐逆顺之异哉?苦乐逆顺,固外也,以吾道处之,则无不可。(第6页)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凶。”又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第53页)
最后,再引用书中倒数第二节闽陈山人《逍遥说》以概括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信仰之道。
“夫性有定分,理有至极。力不能与命斗,才不能与天争。而贪羡之流,躁进之士,乃谓富贵可以力掇,功名可以智取,神仙可以学致,长生可以术得,抱憾老死而终不悟。悲夫!使天下之富必尽陶朱倚顿邪?则原宪黔娄不复为贤人矣;使天下寿必尽如王乔彭祖耶?则颜氏之子,闵氏之孙不复为善人矣;使天下之仕必尽如稷契伊管耶?则乘田委吏,不复为孔子矣;使天下之色必尽如毛嫱西施邪?则嫫母孟光不复嫁于人矣。盖富者自富,贫者自贫,寿者自寿,夭者自夭,达者自达,穷者自穷,妍者自妍,丑者自丑。天地不能盈缩其分寸,鬼神不能损益其锱铢。是以达观君子,立性乐分,含真抱朴,心无城府,行无町畦。天下有道,则皎皎与世相清;天下无道,则混混与世相浊。压之泰山,不以为重,付之秋毫,不以为轻;升之青云,不以为荣,坠入深渊,不以为辱。震之雷霆,不以为恐,劫之白刃,不以为惧;视死生为旦暮,以盈虚为消息,仰观宇宙之廓落,俯视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锑米之寄太仓,又何足议轻重于其间哉?故所至皆乐,所处皆适,出于天为民,入于道为邻。若是则何往而不逍遥哉?”(第74页)
此达观深受道家之影响,但其中又何尝没有儒与佛的影子呢?而这种世界观之形成,许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几千年之封建专制统治以一贯之,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向外施展不得,生命就只好向内发展、参悟。所谓不管世界如何冰冷,而我内心自是火热是也。
普通中国人的信仰,大致如此。其融合了三教的许多相近的东西并混而为一,它不是川菜、湘菜、粤菜、鲁菜、淮扬菜,而有点类似于北方冬日常吃的烩菜,把土豆、白菜、猪肉、粉条、海带、豆腐、牛肉丸子等烩入一锅,再配以花椒、生姜、大葱及高汤,大火炖熟,其中虽有土豆、白菜、猪肉、粉条、海带、豆腐、牛肉丸子,但它哪种味道也不是,却哪种味道都有点,众多滋味混合到一起,就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美味。虽其貌不扬,但滋味醇厚,营养丰富,别具一格。从小吃西餐长大者,自然对此种菜既看不懂,也难以欣赏。但我们却不可吃上西餐,就忘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味。
二O一一年十一月廿一日晚
(刊《书屋》2013年第7期 《精神文明导刊》2013.11转载)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