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江《藏室煮茶燕归来》
藏室煮茶燕归来
爱上一个女人,是因为你了解她走过的路,懂得她的心。
爱上收藏,是你怀念它的历史,她的时代记忆,她对过往岁月的诉说。
上周末,在宾阳宾州古城摄影,被一中年男子叫住,说他里屋有东西可供我拍摄。盛情难却,就进去了,迎接我的是一条小黄狗,还算友好。这间有了年头的老屋,是典型老宾阳的民居,要不是邓先生租作藏室,多半也是荒废,或顶多是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作临时居所。
黑瓦白墙,素白得有些寡淡,这正如屋内的藏品,朴素无言,沉默如木讷没有交际的世外之人。我和邓先生说,如果博物馆有知,他们会不会上门收购。他说,或许,他们现在还不知道。
首先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藏品,而是老房子的小天井,如果翻修,这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别墅设计形式,仍可见旧式民居的智慧。
我进去之时,回流水并没有做成,但仍可以感受到小有情致。想必看官也会同意,老房子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藏品,幸甚,它遇到了邓先生和他的藏友们。
这屋子的藏品并不久远,民居用品居多,但件件都有故事。
上图为老式牛耕农具:耙。该藏品精致之处在于它的小巧,并不是横县宾阳农田所用的规格,应是桂林柳州或河池的小梯田才用得上的器具。这种农具逐渐退出农耕舞台,将成旧日小农社会的见证。
这是渔具,横县俗称鱼笼,宾阳的叫法未有考证。通常是在捕捉上水鱼所用,每逢下雨必有上水鱼逆流产卵或寻食,把它置于上水口常满载而归。
这二物件是农村早年常用的编织物,用来洗菜盛物之用,比现在的厨房筛子还要经久耐用。现如今的塑料筛子常会积满油污,且久了易脆断。
各位看官,这可能是中国最大最老的毛笔之一了。邓先生介绍,这是文革期间用来写大字报用的,笔杆上还刻有“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在那年月,这可是比大炮还要犀利的武器。
这也是文革时期的产物,乍一看是个鸟箱,其实它是一个广播音箱。当年通过广播集结社员大会战,它也有功劳的吧!
喜欢吃生榨米粉的朋友注意了,这个物件就是生产生榨米粉的神器,纯原木打造,它自问世起不知道让多少代人怀念它曾经制造的味道。
算盘我们还会常见,不算稀罕物,但随着时代的高歌猛进,我们的后代要再看到它,可能也只能在博物馆或在邓先生的收藏室看到了。
各位吃货,如果你嘴馋故宫的东坡肉,眼下这块五花肉也不错,纯原石材料,肥瘦适中,扣肉、红烧肉均视之为上等原材。
纺车,最能体现母亲辛劳及能干的家什。一家人的布料就是母亲这样亲手织就的,所谓你爹耕田你娘织布,她用的就是这台机器。
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石头,它们其实是秤砣。秤砣并不都是铁的,在大跃进年代钢产量不足,石头做的秤砣仍然担负起人民共和国建设的重任。
还记得黄飞鸿电影里的十三姨吗,她就是用这台机器为大清国民照相的,“噗”镁光灯一闪烟雾腾飞而起,大清国最帅黑白生活照就此产生。
还是照相机。这款经典的黑白海鸿牌照相机,伴随多少知青岁月,定格多少风华正茂,只有它懂了。
来个知青元素大集合,收录机、卡带、笔筒,80年代的我们还有所记忆,90后,00后就显得比较陌生了。
这水壶这电视,曾经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当年恐怕不少家庭从天黑开起,直到屏幕全是花点没有电视节目才关的吧!
我记得读过余秋雨的书,说琉璃也是有生命的,遇到懂它的人就裂开了。我今天碰到这把武工队的大刀,悬挂着它的铁链也断开了。相传它是用来对付汉奸行刑用的,我试了刀口仍感觉它的锋利,心里不禁打了个冷战,这可是砍过人脖子的刀。
再来一款武器。这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中国军民用的兵工铲,邓先生说是从邕江打捞上来的。更多的故事,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有关毛主席的旧报纸旧画报,重新装裱也别有年代感,我和邓先生开玩笑说,如果要开一间人民公社一样的餐厅,这些素材是完全可以用得上的。邓先生深以为然,认为这是一套的,可以省却零散收集的麻烦。
最后,来一张燕子窝。房子,是我们生活的容器,燕子的窝何尝不是它生活容器呢?只是没有人居的房子,燕子也不会来,如今这处陋室,因有邓先生及其诸友煮茶品读,燕子还会不会归来呢?
偶遇是客,作小文以记之。人类看未来远不如看过往那么清楚,我们频频回看,或是对往昔岁月的不舍,又或是对过往自己的再认识。而我始终相信,回望过去,是为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