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气候
五感
五官
五色
五味
形体
五音
方位
小肠
长夏
湿
大肠
皮毛
西
膀胱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比如怒则伤肝。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气,本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用于解释人的生 理、病理现象,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同时以气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宝命 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即指出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不断地运动,流行全身,无处不到,“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升降出 入,无器不有”,就说明人体各个脏器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 止。《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机失调则能变生出多 种疾病。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笔者认为这段话从情志过激、外感邪气、过劳所伤三方面论述了“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情志过激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七情是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一般不会致病,但七情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情绪引发的病症],

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而且它们之间又可以相 生 相 克,如 “ 怒可制思【思伤脾者,以怒胜之。】,喜可制悲【悲伤心者,以喜胜之。】,

悲可制怒【怒伤肝者,以悲胜之。】,恐可制喜【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可制恐【恐伤肾者,以思胜之(以土制水)(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

怒则气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这是指过于愤怒可使肝气失去调达,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上逆,气机逆乱。表现为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过喜可使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情绪激动,甚至心神散越不敛,出现如痴、如狂、嘻笑不休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喜则气缓(an excess of joy may lead to the sluggishness of vitalengelgy)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浮荡,气机弛缓。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这是指过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而导致疾病。故《灵枢·本神》说:“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久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由下焦脏,故气下矣。”这是指恐惧伤肾,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表现为二便失禁、遗精等症。

「恐」是在七情之中,最為負面的情緒。在《黃帝 內經》說:「恐則氣下 …… 恐則精却,却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懼讓人「 氣下」,是因為恐懼是一種下行的力量,讓身體內的 氣不能上行,讓人的氣血不能正常的向上升。俗語常 說「被嚇到遺尿」,假如一個人極度的恐懼,甚至會 出現雙腿軟弱、周身發抖,這也是氣往下而不能向上 所致。

惊则气乱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这是指由于突然受惊使气乱,导致疾病发生,表现为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是指忧思过度,致脾胃运行失职,气血生化不足,营养无源,正气不足,邪气易于侵犯机体而致病,表现为腹胀、纳呆、便溏等症。

外感邪气

自然界的正常气候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但是当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说:“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这是指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挛急。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屈伸不利,肢端冷麻等。

炅则气泄 《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这是指火热之邪使机体腠理开,大汗出,气随汗出而外泄。表现为咽干口燥,乏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过劳所伤

劳则气耗 劳是指过劳,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类。《素问·举痛论》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这是指长时间过度劳累则伤气,气不 足则不能抵御外邪,从而导致病的发生。劳力过度表现为乏力、神疲消瘦等;劳神过度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腹胀、纳呆、便溏等;房劳过度表现为腰膝酸软、 眩晕耳鸣,阳痿、遗精等。

综上所述,气不仅是构成人和世界万物之本,气的失调也是形成疾病的根源,“百病生于气”是对人类疾病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临床治疗疾病时从气论治,进而抓住疾病的根本,真正做到“治病求本”。

心笑、肺哭、肝吼、脾歌、肾呻吟

中医一向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情绪反应,反之,情绪又会影响五脏。而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这里面的闻不仅包括闻气味,还包括听声音,“吼、笑、歌、哭、呻”这五种带有情绪的声音,对应着人的五脏,即肝吼、心笑、脾歌、肺哭、肾呻,能反映出人体的健康情况。
 
 
 “怒吼”不止是修养问题
 
 
         经常大呼小叫或是唉声叹气的人,并不一定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极有可能是肝脏不健康了。那些常住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经常大呼大叫的,他们的脉象往往洪大而疾,这就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脉象之一。生活中精神正常的人,如果表现出以上这两种情况,并不一定是说精神出了问题,往往是肝的阴阳失去了平衡。肝阳上亢者,除了大呼小叫外,一般还伴有眩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口苦咽干等症状;而那些肝郁气虚者,则还会出现身体乏力、不喜欢说话、容易出汗等症状。
   专家建议:这类人群可以常吃山楂、萝卜、茴香、莲藕等疏肝行气的食物来调理。

爱笑的人不见得心情开朗
 
 
        如果您是心气充足的人,碰到一些好笑的事情,自然会笑得十分爽朗,这样适度之笑,无疑对心神和身体都有好处。可往往有的人爱笑,却是一种掩饰、一种勉强或职业需要。就这类人而言,也许他们本来就不爱笑,缘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经常笑,这反而会使得他们本来就不充足的心气耗损得更厉害,值得警惕的是,在这些人的笑声背后,常常隐藏着疾病的隐患或抑郁的前兆。
   为什么有些笑星年纪轻轻心脏就有了问题,排除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之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笑星要经常努力地制造笑声,从而耗损了太多心气。

   专家建议:按理说喜悦情绪本来是有益健康的,但喜悦的情绪也要适度,如果过分了就可能伤害身体。平常注意多吃点大枣、龙眼肉、莲子等,可达到补心气、养心神的作用。

歌唱的好坏全靠“脾气”
 
 
        人们都会认为一个人唱歌余音绕梁表示他“中气十足”。中医上把脾也叫做“中元”,唱歌时所运用到的就是脾气。一个人脾气盛,则唱歌嘹亮、底气足;假如脾气虚,则可能五音不全,声音出不来。
   专家建议:想把自己的歌声练好听一点,对脾进行调理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生活中补脾的食物有很多,比如牛肉、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花生、黄芪、党参、太子参等。

爱哭的人“肺气”不好
 
        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一个小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如果哭声特别响亮,那么妈妈爸爸就会很放心,因为这说明宝宝肺部扩张好,没有缺氧的现象。其实这也表明,一个人哭声与肺的关联是很大的。林黛玉经常哭哭啼啼,结果最后是得了肺病而死。虽然与笑声一样,一个人哭泣流泪也是一种正常的宣泄,但如果经常哭,就不是一件好事了。中医里强调说“肺主皮毛”, 所以那些经常哭的女孩子皮肤一定不会好,因为肺虚之后,皮毛得不到肺部输送的精华成分的滋养,导致皮肤就没有光泽。
   专家建议:那些爱哭的人平时不妨多吃一些白木耳、百合、海蜇、柿饼、枇杷、荸荠、无花果等补肺食物。

呻吟是肾在调元气
 
 
        每个人在疼痛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呻吟之声,比如受伤或分娩时;可一个人在舒服的时候,也会呻吟。从中医角度来说呻吟的声音,其实是肾在调元气所致。
   然而反过来,一个人没事时也总是哼哼唧唧,这就很可能说明其肾有问题了。虽然这样的反证也不是绝对的,但却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提醒。

   专家建议:有这种现象的人,平时不妨多吃一些羊肉、韭菜、龙眼、山药等补肾的食物,症状严重者还可以根据阳虚阴虚的不同,选择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服用。

(0)

相关推荐

  • 老中医:辩心、肝、脾、肺、肾五脏气虚心气...

    老中医:辩心.肝.脾.肺.肾五脏气虚 心气虚:心慌心悸.气短.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 肝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口干 脾气虚:吃东西无味.食欲差.消化能力差. ...

  • 闻“五声”观五脏!老中医5大妙方,针对治疗,五脏六腑都健康!

    在生活里,你见没见过这样说话的人? 有的人说话总是有气无力,声音轻微.底气不足 有的人整天的叹气,没事就长吁短叹 有的人说话经常嘀嘀咕咕.哼哼唧唧 有的人整天哭哭啼啼,声音里都带着悲气 --说话声音小 ...

  • 中医称:咳喘不停,需辩五脏找病因

    现正值寒冬之际,气候干燥,总是容易上火咳嗽喉咙痛.<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临床治疗咳嗽,不能只知治肺,要明辨咳嗽所属脏腑. 咳嗽是一 ...

  • 喜怒悲忧恐

    ​喜怒悲忧恐: 七情内伤: 七情: 喜.怒. 忧.思. 悲. 恐.惊 等七种正常 的情志活动 七情分属五脏 以喜.怒.思. 悲.恐为代表 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 对客观事物 的不同反映 正常的活动范围内 ...

  • 丽姿国际 | 养生知识之五脏

    五脏的概念 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 ...

  •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

    <心理平衡引论02>机体平衡是引论基石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现在,让我们逐渐进入隹境,去充 ...

  • 九气之变——怒则气上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视频/编辑:亦徳 小编导读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气",知道了气生万物是中医理论的逻辑基石,病理解了"百病生于气的"具体 ...

  • 睡觉难,醒得早,中医10个常见养肝信号:1.难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往上冲,故伤肝。

    睡觉难,醒得早,中医10个常见养肝信号:1.难过——大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往上冲,故伤肝。

  • 百病生于气之「怒则气上」

    李宇铭 中医认为人的七情与健康紧密联系,在<黄帝内经>中尤其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指出了各种情志如何影响人的健康,从今期开始,将会逐一探讨,首先谈「怒」. 很多人都认为发怒是不对的,但是 ...

  • 怒则气上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 四月最火的六本网络小说,老书依然人气红火,新书霸气上榜

    五一假期没有出去玩,在家看了五天小说,一边在书旗小说上将之前看过的一些经典神作继续看完,一边又找了几本目前正非常火的小说,发现评价都不错,值得关注.下面说说四月最火的六本小说. 1.<大奉打更人 ...

  • 胎气上逆

    胎气上逆 妊娠中后期,孕妇自觉胸胁胀满,甚则气促喘急,烦躁不安者,称为"胎气上逆",又称"子悬"."胎上迫心". 有关胎气上逆的记载最早见于 ...

  • 皖北解词︱呵呵乱,薄气,就缓

    呵呵乱 方言读音:hě  he  luàng 简明释义:不明所以的热闹. 网上一度流行"呵呵".但它究竟是个啥意思,很多使用它的网民也是莫衷一是,甚至莫名其妙. 其实," ...

  •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是典型的寒热错杂证,也是日久不愈,渐至成积之"寒热胶结"的临床表现.黄金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