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莱《为什么我更爱在国外的那个我?》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女同学发了一张在海滩游玩笑容灿烂的照片,配的文字是:好怀念那个时光,为什么回国后把日子过成了这样?并配了三个哭脸。

看完的那一刻心仿佛停跳了一拍,放下手机,一个人呆呆地坐着。头顶的白炽灯发出耀眼的光,眼前慢慢地氤氲成模糊的白色。

回国已经三个月了,在国外当汉语教师的那些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只是做了一场梦,梦里满是五彩斑斓的泡泡。

而梦醒了,自己与那些学生,那座城市,恍如隔世。

为什么我会在看到那句话时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因为我和那个女生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都更喜欢在国外的生活,或者说,更爱在国外的自己。

当然,我并不是崇洋媚外,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恰恰相反。

当我出了国以后,我发现自己的爱国程度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我给学生介绍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美食,我们的秀丽江山……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出国后才真正了解到教科书上写的“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在物价比国内高的不是一星半点的某国,随随便便吃顿饭都够我在国内吃顿大餐的了。而且吃来吃去也就是那些种类,致使我经常在深夜对着朋友圈和微博里的美食舔屏。

生活上确实比不上国内,但我为什么更爱在国外的那个我呢?

在国外,我有工作,有收入,有自己的公寓,每天上班时做的是我喜欢的工作,下班后时间由我支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独立了。

在国外,我会因为自己在这个国家的时间有限而去搜罗各种特色美食,体验各种新奇事物,让自己的每个假期都充实美妙。那段时间旅行的频率堪称我这二十几年的人生之最了。

我喜欢旅行,也不畏惧一个人旅行。带着一颗猎奇的心,我走过了很多城市。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变得勇敢了许多,开朗了许多。

那么容易脸红的我在公共场合出糗的时候不再脸红,心里大喊一声:who cares?然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昂首挺胸地走掉。

在国内从来没有主动跟别人搭过讪的我,在国外竟然可以很大胆地叫住大街上的陌生人和他们合影。我会告诉你们那些被我叫住的陌生人都是帅哥美女吗?捂脸~

他们都会很大方很热情地跟我拍照,有的还会跟我聊上几句,还有的最后成了朋友。

在国外,我会看着台上别人的表演在台下跟着嗨起来,尽情地欢呼,那种感觉酣畅淋漓。

你看,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啊!

正是因为这些,我爱在国外的自己。

而回国以后呢?重新回到校园,回到四个人的寝室,回到说着母语的大环境,生活重归平淡,那个勇敢洒脱的我好像又从身体里消失了。

再也没有那么多激情和热情去搜罗周围有哪些美食,计划着这个周末要去哪儿哪儿旅行。

人就是这样,在越熟悉的地方就越缺乏探索的兴趣。

因为我们自以为对这个地方足够熟悉,足够了解,并没有什么新奇之物好探索。 然而,就像那句话说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长期以来浸泡在一种环境中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某种惰性,对周遭习以为常,失去兴趣,慢慢地内心也就收缩起来,不会因身边的小美好而感动,更不会去“破格”地做些释放真我的事。

有这样一句话,要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这句话挺激励人心的。但于我个人而言,觉得这句话未免带有些时刻准备死亡的悲伤。

但是道理依旧可以借鉴,如果我们心中能有一根弦,提醒自己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在这个城市所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可能就会激发出心中那个真实的自我。

激发出对周边事物的兴趣,激发出对行走的热爱,激发出面对陌生际遇的勇敢,激发出对小确幸的感恩……

尽管大环境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这样,我们的内心将丰盈充足,不再荒芜;我们的生活也必将谈笑风生,潇洒惬意。

我不是爱在国外的那个我,我只是爱那个独立勇敢、热爱生活、活得肆意洒脱的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