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底锅计划”:中国人远赴非洲治沙,中国游客被特殊照顾

150年前,英国子爵沃辛顿以300英镑的价格要求购买奥万博土著一块土地用作农场,看不懂英文的酋长要求增加25支步枪,外加一匹马和一桶白兰地。然而,背靠英国王室的沃辛顿子爵最后却偷偷修改合同,把原先谈好的土地改成长170公里、宽80公里的所有奥万博部落土地。

匪夷所思的这一幕发生在1880年的纳米比亚,土著们最后不仅没有拿到枪械,说好的300英镑也不了了之,土地却不明不白的丢了。

这块土地就位于全球面积最大、品类最多的沙漠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里,如今已更名为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

向导指着地图说:英国殖民者掠走土地是为了建立黑奴农场,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片土地的中心居然是盐沼,周边上千公里降雨稀少、植被稀松,别说农作物很难成活,就连畜牧都难有产量。所以1889年德国军队抵达纳米比亚后,英国殖民者就主动撤离了。

土著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等到英国人离开,却不料来了个更大的“恶魔”,德国殖民者用大屠杀来消除英殖民时期的遗留影响,致使纳米比亚九成土著死于非命,就连原本就不多的沙漠动物也没有躲过劫难。

《西南非洲编年纪》明确记载:“德国骑兵以'防止牛瘟扩散’为由,大肆捕杀数以万计的野生动物,其中不乏非洲象、白犀牛、沙漠狮、角马等大型动物,制作成肉罐头或直接风干与皮毛一起打包运回德国。”

从1951年到1980年间,德国殖民者以保护区的名义暗地里建了5座骨粉厂,据纳米比亚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9万头中大型野生动物被送入骨粉厂加工,仅1980年最后一次就有2700头斑马、525头大象和数十头狮子被扑杀或出售。

一名在德国保护区担任管理员的纳米比亚翻译官,偷偷在日记中还原了德国骑兵的整个宰杀过程:每隔5天就会派出至少10支骑兵队,他们携带枪械和干粮追逐动物足迹,再以包围圈的形式将动物赶入指定地点,再分批分类逐一带回骨粉厂。

如此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使保护区原有1700种动物(含哺乳、爬行、两栖、鱼类、鸟类),急速下降至后期的不足600种,诸如纳米比亚独有的沙漠野狗、野牛、白额犀牛、沙漠鸵鸟以及100多种鸟类等等,皆已宣告灭绝。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纳米比亚独立接管保护区后发现缺水越来越严重,植被面积以每年数千公顷的速度快速沙化,因而将德国设在保护区内的炭疽研究所改为研究生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挪威、以色列等高等学府专家合作,而改善沙漠环境的重担则被交给中国(平底锅治沙计划),希望能以最短的时间阻止土地继续沙化。

向导指着公园大门边的白色筒楼说:这是德国骑兵营的瞭望台之一,主要用来监视对面的炭疽研究所,如今瞭望台改成观景台,炭疽所变成生态研究下属的治沙中心,只可惜今天是周末,不然还能进去现场观摩“平底锅计划”的详细内容。

大门口右边有座小型阅览室,里面标记有4大营区、游览路线以及禁区等信息,据称纳米比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其中22270平方公里为埃托沙国家公园区域,其核心区(盐沼区)约5000平方公里面积。由于早期的盐沼区形似平底锅,因此中国改造沙化项目又被称为“平底锅计划”。

为了保护核心区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埃托沙公园只开放四个营区的1天(87美元、含餐127美元)、3天(含市区接送、双人吃住848美元)、4天(接送加6人吃住1750美元)三种套票,拒绝接受散客参观,同时禁止园内游客在营区外步行,跨区行车也不得开门或下车。

公园售票处看到我们一行自备车辆与向导,而且是中国游客,与管理层请示后大方的说:你们享受免票政策,最多可以停留5天,但必须留下护照。当我们离开几米后又被喊回去各种嘱咐,从各营区加油站到最佳参观时间和位置,以及不能错过的餐厅与性价比最高的酒店,几乎从头到尾说了个遍。

前往最近的白云石营区路上,我好奇的问向导“为什么中国游客有免票福利”,结果向导白了我一眼:你都没有认真听解说,一开始我就跟你说了,中国义务帮助改善公园土地沙化,还有纳米比亚独立第二天就与中国建交、几十年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等等历史,两国之间的友好虽然不能用一张门票来定义,但从这里也能看出都是真心实意的。

望着公路两边的废弃老爷车,我突然体会到向导的心情:白人殖民者到非洲是为了利益,他们不管土著的死活,眼里只有财富;而中国却为非洲落后国家伸出援手,教会他们脚踏实地的为未来去努力。

白云石营区位于公园西面的白云石高地上,内有3家酒店、2个露营区和8个观景台,由于是新开营区,里面所有设施都是新的,相应的价格也略贵于另外三个营区。在向导的斡旋下,我们最终以260美元/2天的折扣价入住观景套房(最便宜的90美元单间/2天)。

由于是面向境外高端游客,这里的服务员全部来自欧洲国家,我们的接待员是一名乌克兰美女学霸,22岁就能流利使用5种语言,月薪高达6000美元,比欧洲发达国家的白领收入还要高。

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拎着单反跑去观景台,结果却发现所谓的安全观景台,只是在水塘边用石头简单堆砌而已,真正起到安全作用的不是这些护栏,而是配着枪械时刻警戒巡逻的安全员,一旦发现野生动物有攻击倾向就会鸣枪警示,警示无效才会直接击杀。

在安全员的护送下,我们走了25分钟才到达离营区最远的观景台,拍到落日完全消失才收拾东西回酒店,而安全员则一直持枪守在旁边,再一路护送我们回酒店。

当我以为这是酒店顾客享有的特权时,向导却奇怪的喃喃自语:以前也没见到这些安全员对游客这么上心啊。

第二天一大早去盐沼区拍摄,结果半路被一辆警用越野拦停。原来,埃托沙公园把我的护照提交警署登记,警署听说有中国游客进入景区,于是联系酒店特殊照顾(所以安全员才一路护送),第二天派人把护照送到酒店,听说我们去盐沼区又一路追赶把我们拦停。

戴墨镜的军警态度十分友好,上来就是一顿道歉,交还护照后又留下他的私人电话,嘱咐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还特地交代尽量不要下车拍摄,不要低空航拍以免惊扰动物。

说实话,在过去十多年的旅行经历中,我还是第一次受到非洲警察的特殊照顾(巴基斯坦、伊朗也有类似经历),这些功劳,都归于远赴非洲治沙的那些中国人。

在卫星图上看埃托沙盐沼区很像盐田,但实际却相差甚远,整个盐沼区没有积水,也不是完全的白色盐晶,而是沙砾夹杂盐晶的黄中泛白。

按照向导的解释,只有雨季来临时才能看到盐沼表面积水,但最多也就20公分深度,或许雨季是看盐沼的最佳时机,但观赏动物却只能在旱季,尤其是7-9月之间的动物大迁徙,上万头野生动物和数以百万计的鸟类携家带口迁往水草更密集的地方。

一整个白天的观察,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盐沼区内的动物很少跳跃奔跑,哪怕羚羊目睹庞大体型的大象靠近,也是一点点的向外围移动,可到了盐沼区外却犹如打了兴奋剂一样的欢跳。

向导的解释是:这些动物早已养成最适宜生存环境的习惯,盐沼区温度比外围高5-10℃,频繁跳跃奔跑不仅会缺水中暑,体力也会下降的特别快,除非遇到威胁,否则轻易不会大动作。到了外围就算缺水,也可以通过水塘和草皮得到快速补充。

埃托沙官方把公园以营区位置分成4个部分,但本地土著却认为真正的分区应该是“盐沼区、沙漠区、水塘区和植被区”,也就是以地质和气候为区分:

盐沼区温度最高、地面全部是盐晶;

沙漠区位于盐沼区外围,植被水源都十分稀少,只有沙漠野马和羚羊会长期驻留;

水塘区是埃托沙所有动物的“补水站”,大部分动物都能和谐共饮,直到狮子等攻击型动物出现后才会离开;

植被区处于最外围,原有地貌与水塘区无异,经过中国工程师十多年的治沙措施,目前已优化成草原地貌,而中国治沙人放出的豪言是:总有一天,盐沼区外全部是森林。

作为中国人,十多年前就听说国内的治沙成果十分显著,但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纳米比亚,也能亲眼见证中国力量为非洲人民改善环境,甚至目之所及皆为国人之功,这种自豪感在瞬间就无法抵挡的溢满胸膛。

一边听着向导描述中国前辈在这片土地上的付出,一边按下快门尽可能拍摄,如果问此刻有何想法,我会回答:这都是中国人创造的景色,值得让全世界为之倾心的美景。

临走的前晚,埃托沙公园以美到无与伦比的漫天“火烧云”跟我告别,晚霞下遥望天空,脑中回想起治沙人不为人知的付出,毫无征兆的潸然泪下。

(下一篇骷髅海岸,纪实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赞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