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外 经》卷 四之 大肠金篇
《黄 帝 外 经》卷 四之 大肠金篇
少师曰:金能生水,大肠属金,亦能生水乎?
岐伯曰:大肠之金,阳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
少师曰:水何能生金哉?
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养金,养即生也。
少师曰:人身火多于水,安得水以养大肠乎?
岐伯曰:大肠离水实无以养,而水苦无多。所异者,脾土生金,转输精液庶无干燥之虞。而后以肾水润之,便庆濡泽耳。是水土俱为大肠之父母也。
少师曰:土生金,而大肠益燥何也?
岐伯曰:土柔而大肠润,土刚而大肠燥矣。
少师曰:土刚何以燥也?
岐伯曰:土刚者,因火旺而刚也。土刚而生金更甚,然未免同火俱生,金喜土而畏火,虽生而实克矣。安得不燥哉。
少师曰:水润金也,又善荡金者,何故欤?
岐伯曰:大肠得真水而养,得邪水而荡也。邪正不两立,势必相遇而相争。邪旺而正不能敌,则冲激澎湃倾肠而泻矣。故大肠尤宜防水,防水者防外来之水,非防内存之水也。
少师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饮水何以防之?
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生金,无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静而金安可传导而变化也。
少师曰:大肠无火,往往有传导变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欤?
岐伯曰:大肠恶火又最喜火也。恶火者,恶阳火也。喜火者,喜阴火也。阴火不同,而肾中之阴火尤其所喜。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
少师曰:肾火虽水中之火,然而克金,何以喜之?
岐伯曰:肺肾子母也。气无时不通,肺与大肠为表里,肾气生肺,即生大肠也。大肠得肾中水火之气,始得司其开阖也。倘水火不入于大肠,开阖无权,何以传导变化乎!
少师曰:善。
陈士铎曰:大肠无水火何以开阖。开阖既难以传导变化乎。可悟大肠必须于水火也。大肠无水火之真,即邪来犯之,故防邪仍宜润正耳。
雷公曰:请言大肠之经。
岐伯曰:大肠之经名为手阳明者,以大肠职司传化,有显明昭著之意,阳之象也。夫大肠属金,宜为阴象,不属阴而属阳者,因其主出,而不主藏也。起于手大指次指之端,故亦以手名之。循指而入于臂,入肘上臑,上肩下入缺盆而络于肺,以肺之气能包举大肠,而大肠之系亦上络于肺也。大肠得肺气而易于传化,故其气不能久留于膈中,而系亦下膈,直趋大肠以安其传化之职。夫大肠之能开能阖,肾主之,是大肠之气化宜通于肾,何以大肠之系绝,不与肾会乎。不知肺金之气即肾中水火之气也,肾之气必来于肺中,而肺中之气既降于大肠之内,则肾之气安有不入于大肠之中者乎。不必更有系通肾,而后得其水火之气,始能传化而开合之也。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夹两口吻,交于唇中之左右,上挟鼻孔,正显其得肺肾之气,随肺肾之脉而上升之征也。
陈远公曰:十二经脉,各说得详尽,不必逐段论之。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