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 | 刘铁榜: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编者按:12月20日下午,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联合邀请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刘铁榜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市民朋友带来了一场题为“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的精彩讲座。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健康中国行动方案倡导,每个国民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的讲题是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也可以视为对此的一种呼应。我重点会和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自我评估精神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精神心理健康?何时应该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帮助?
一、
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有哪些?
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首先需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们视角向下看看我们的孩子们:一些孩子靠上网续命,另外一些孩子在经历校园霸凌;一些孩子厌食了,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厌世了。我们再向上看看我们的老人:一些老人在孩子长大离家后患上了空巢综合征,一些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再看看我们自己,激烈的职场竞争,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家庭关系,难以厘清的情感纠葛,......,让我们感觉好累、好倦、好烦!重压之下,一些人身体垮了,一些人精神垮了。
让我们按不同年龄阶段的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做个简单的列举。
1.成人:职业倦怠,婚内出轨,家庭暴力,酒瘾,病理赌博,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2.孩子:自闭症,多动症,厌食症,网瘾,校园霸凌,品行障碍,学校恐怖,校园自杀等;
3.老人:空巢综合症,遗弃综合征,老年抑郁,痴呆症,失独丧偶,居丧综合症等。
精神心理问题有哪些类别呢?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心理问题:包括青春期叛逆、代际/夫妻/上下级冲突、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工作倦怠等形式。这些问题可以影响全人群困扰所有人,主要表现为自我的烦恼和痛苦,其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也不满足任何一种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通常没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也就是说不能做出一个精神医学方面的专业诊断。这些问题常常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或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帮助的方式得到缓解,但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则有可能滑进心理障碍的门槛。
2.心理障碍:包括酒瘾、病理赌博、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品行障碍、厌食症、贪食症等。这些障碍并非影响所有人,但会困扰一个十分巨大的群体。据调查,心理障碍群体在美国估计高达40%以上,欧盟国家大约30%,中国约15%,深圳接近20%。这些障碍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前述心理问题要来得严重,患者对此往往有相当的自我觉察及自知,存在社会功能方面的损害,达到了某种轻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重要的是,患者的烦恼和痛苦往往无法自我解脱,而需要精神心理专业帮助,需要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助眠药等药物或者寻求心理治疗等。
3.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这些严重的精神问题相对比较少见,大约影响2%-3%的个体。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受到损害,出现一些病态的知觉、观念或行为,往往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他们通常对自己的异常言行和感受缺乏觉察和自知,达到上述重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对于这类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本身常常无法调适,心理治疗效果也十分有限,需要接受精神专科药物治疗。
处理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到底需要多少专业资源呢?以精神专科病床为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北美和欧洲,在主张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关锁起来的年代,每万人口配置的精神专科病床一度高达10-20张、个别国家甚至接近40张。在这些国家在那样的年代,精神病患者长期大量被关锁在精神病院,受到非人道的待遇,无法回到社会回到家庭。为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结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等率先开始了所谓去机构化运动,精神病专科病床被大量削减,精神专科医院被大量关闭,精神专科医生的工作场所由专科医院转移到社区。目前,发达国家每万人口配置的精神专科病床大约在5-10张,而且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而非精神专科医院。
长期以来,中国精神心理专科资源十分缺乏,但最近十年来获得了高速发展。根据2019年发表的资料,截至2015年,全国精神卫生机构2936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约占42%;全国实际开放精神专科病床433090张,人均约3.15张/万人口;每十万人口精神科职业(助理)医师2.19名、护士5.51名,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要求,到十三五期末,发达地区精神科病床数要达到2.8张/万人口,精神科医师3.8名/10万人口。201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1343万,但精神科床位约1680张、精神科医师仅368人,每万人口床位1.25张,每10万人口医师2.74人,从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管理师等也十分有限。相对于巨大的服务需求,我国精神心理服务资源还十分匮乏。在精神心理专业服务不足的大背景下,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需要。
二、
如何自我评估精神心理是否健康?
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还需要学会对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可以借助一些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也可以使用一些精神心理症状自评筛查工具,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睡眠自测量表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评量表还是专业人员使用的他评量表,评定结果都只能提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确切的精神心理诊断,必须经由具有资质的精神科医生在详细的病史询问、精神状况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之后才能做出。
对于社会公众,相比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来说,更重要的提高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我心理防护水平。其中,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观念、标准与尺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
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是普通公众不知不觉就在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条。
1.与过去不一样:心理健康的人,个性稳定,以始为终,一以贯之;心理出现障碍后,言行乖张,与过去判若两人。
2.与别人不一样:心理健康的人,与他人和而不同、大同小异;心理障碍者,鹤立鸡群,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3.与现实不一样:心理健康的人,感受现实,反映现实,接受现实,立足现实;心理障碍后,脱离现实,逃避现实,背离现实,与现实格格不入、激烈冲突。
4.与常理不一样: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常理,言行遵从常理符合常理不出格;出现心理障碍后,不顾常理,违背常理。
简言之,一个人出现精神心理障碍之后,不仅其内在和谐统一受到损害,也会失去与他人、与现实、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
心理学标准
心理学上往往从以下四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
1.承受适应能力:社会商。是指心理的灵活性品质,即能否承受环境改变、适应环境变化。
2.分析判断能力:智商。是指心理的认知品质,即能否正确迅速感知、分析、综合、推理和做出判断。
3.情绪调节能力:情商。是指心理的情绪品质,即觉察情绪、辨识情绪、应用情绪、调控情绪的能力。
4.意志行为能力:行为商。是指通过调动资源、消除障碍、克服困难以达成目的的能力。
另有人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符合以下五项标准:
1.情绪状况良好:积极情绪体验比较多,消极情绪体验比较少,能够妥善调节情绪、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2.自我评价恰当:对自身的认识和情况了解较为充分,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能够接受、悦纳自己,保持适度的自信和自尊。
3.人际交往和谐:与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之间关系融洽,能够处理好不同的人际关系。
4.认知效能良好:善于学习,记忆力良好,能够胜任学业、工作和日常生活对认知的要求。
5.适应能力良好:拥有相对有效的应对方式,对人和事较少使用消极信念进行评价,对挫折和压力具有一定的耐受力。
(三)
社会学标准
广义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层面。
一个人的社会健康需要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尤其是后者作为基础。
1. 拥有朋友,并能维持相互间的友谊;
2. 主动认错,即使没有被其他人发现;
3. 帮助别人,即使看不到好处;
4. 宽容他人,不过分指责也不背后告状;
5. 关心他人,善于分享,不过于自私和嫉妒。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Maslow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社会学标准,也值得参考。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和谐;
6.能吸取经验和教训;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基本需要能得到适当满足。
(四)
法学标准
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具有正确辨认周围事物和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
1.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
2.知晓自己行为的后果;
3.了解自己对其行为所负的责任。
精神发育迟滞以及某些严重精神障碍急性期患者,其现实检验能力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受到削弱甚至丧失,在病理性知觉、信念等支配之下出现的刑事犯罪,可依法免于或减轻刑罚。
(四)精神医学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四条:
诊断一个人精神心理是否存在障碍,是何种障碍?精神医学上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和规定。通常包括:
1.症状学标准:在列举的症状中至少必须符合多少条?
2.病期标准:症状必须至少持续多长时间?
3.严重程度标准:症状必须至少造成何种影响?
4.排除标准:必须至少排除其他哪些相似的精神障碍?
国家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必须建立在精神检查的基础之上,必须由具有资质的精神科医师做出。
根据我本人3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精神心理障碍往往有以下18项征兆:
1.无明显原因出现性格改变,与过去判若两人:如变得孤僻、懒惰、内向、被动、依赖、胆小;或者自卑自责、少语无趣、郁闷忧伤、悲观失望;或者狂妄自大、好事话多、过分豪爽挥霍;
2.无缘无故生活规律明显改变,饮食睡眠不规则,或不明原因外出不归;
3.兴趣爱好显著改变或突然改变、奇特的兴趣或爱好、或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逐渐丧失;
4.逐渐丧失细腻或高级情感体验能力,责任感丧失,冷酷无情;
5.对关系密的人或事漠不关心,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无动于衷;
6.缺乏主动性与进取心,得过且过;
7.无明显原因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缺勤、人际交往障碍;
8.不切实际的幻想、冥想,沉溺于其中但并不准备付诸实施;
9.交谈时语义隐晦、含混不清,令人费解;
10.不同寻常的感知体验;
11.反复长时间照镜子(窥镜症状);
12.不安全感,过分警惕,不必要的设防;
13.情感多变,易于激动、易怒、易烦、易伤感;
14.不明原因出现焦虑、恐惧、烦躁、冲动;
15.注意力集中困难,心神不定;
16.行动过分缓慢,动作重复,犹豫不决;
17.酒、药、安眠药消耗量增加等;
18.无端猜疑: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怀疑他人的言行针对自己;怀疑被跟踪/监视/窃听/录相;怀疑存在针对自己的圈套或阴谋;怀疑他人故意与自己作对;怀疑他人看不起/讽刺/嘲笑自己;怀疑周围出现的人或车辆等形迹可疑跟踪自己;怀疑身患不治之症并四处求医;怀疑身体变形、有体臭等等。
儿童青少年语言、思维、情绪及行为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精神心理出现障碍时的表现与成人相比也有所差异。
有人梳理发现,儿童抑郁时通常有以下12个信号(Walkup,Kissen,and Siqueland,2020)
1.成绩忽然下降了;
2.每天睡眠时间充足,但还是很累;
3.自我评价毫无价值;
4.没有收到好友的邀请也毫不介意;
5.拒绝有趣的计划;
6.每次谈话都觉得紧张;
7.快乐的回忆不会令其开心和高兴;
8.比以往哭得更多;
9.不想被安慰;
10.对外界似乎漠不关心;
11.有了新的饮食模式;
12.家族有抑郁症史。
三、
如何维护自身精神心理健康?
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也需要学会对精神心理健康进行自我维护。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健康家庭文化
这里,健康应视作一个动词,是“使(让)......健康起来”的意思。
《左传·昭公六年》有云: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推崇,成为历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圣经》写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妒忌;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在家庭文化中,西方世界与中国传统重视秩序、等级、礼仪、和谐等有所差异,更加讲求的是尊重个性,主张自由、平等、民主、爱与包容。
五四运动以来近百多年间,东西方文化呈现彼此交融的趋势,当代中国家庭文化中也整合和融入了许多西方元素和现代元素。学习型家庭、创业型家庭、进取型家庭、艺术型家庭、智能化家庭等,成为一些现代中国家长在经营家庭时的选择。
每个个体总是来源并依附于特定的家庭。家庭的品质与文化,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发育及成长、情绪和行为品质乃至心理应对、心理健康都具有重大影响。健康的家庭文化,会给每位成员提供具有丰富心理弹性的文化基因,去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总是善于从原生家庭的文化中吸取养分、丰富自身,然后再贡献给自己创造的新生家庭,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二)健全家庭功能
家庭有其基本物质与精神功能(表),比如客厅与社交、娱乐相关,卧室涉及休闲与养育等。
家庭是什么呢?家庭就是家庭!家庭不是学校,不需要老师;不是车间或办公室,不能只是干活;不是法庭,不能老是吵架;不是提审室,不能搞逼供;不是电视房,不能总是看电视;更不是搏斗场,不能有家庭暴力。
家庭需要什么呢?家庭需要家人!家庭不需要为人师表的教师、发号施令的领导、购买服务的顾客或裁判断案的法官,需要各自做回父母、丈夫、妻子或孩子;家庭不需要太多的理性、太过僵化的原则,需要温情、好玩、快乐和轻松。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家庭普遍缺乏家庭实现其功能所需要的沟通、欣赏、分享与分担、幽默、童心、浪漫、亲昵和情话;相对于夫妻、老人、精神、情调与休闲,中国家庭过于重视子女、知识、物质、规矩与控制。强势的妻子,控制的母亲,缺位的父亲,无所适从的孩子,在不少问题家庭中的十分常见。
研究家庭的学者们倾向认为,家庭并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公认的理想模式。家庭是否理想?取决于家庭成员共同的感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有的理想的运行模式。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被所有家庭成员认可的家庭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一般认为,一个成熟家庭,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陪伴、分担与共享;2.适当的界限与秩序;3.默契;4.建设性与创造性;5.亲情与温情;6.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机制等。
功能健全的家庭,能够成为家庭成员的心理休闲地、加油站、减压室和维修厂;相反,功能不全或者紊乱的家庭,会成为家庭成员心理问题的滋生地、发酵池、加速器和燃爆点。
(三)提升心理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是一个能综合反映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的理念、认知、行为、技能水平的健康指标,是独立于遗传与自然因素、社会与经济环境、心理服务等之外的一个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体上,心理素养包括:
1.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基本意识;
2.感知、情绪以及意志行为的品质;
3.个性的稳定性、顺应性、坚韧性;
4.精神心理障碍相关的知识;
5.动员资源、应对心理危机、压力和挫折的技巧与能力等。
健全个性特征、改善心理品质、获得社会支持、提升应付技巧以提升心理素养,是个体终生都要面对的课题,需要个体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体悟和磨练,需要观察、模仿,也需要有勇气付出试错所需要的成本。
(四)促进孩子成长
孩子是心理环境和心理刺激、心理压力的敏感个体。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三步:让他只有一条路好走,这样就可以取消他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让他从事低效重复的工作,这样就可以除掉他的创造力;让他没有不受控制的自由时间,这样就可以剥夺他的幸福感。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一些孩子靠上网续命,他们到底在网络中寻找什么:1.成功体验:成就感,被欣赏,被认可;2.控制体验:自主感,独立感,被尊重;3.亲密关系:虚幻但想要的亲子与朋辈。
一些孩子厌食贪食,他们到底在做怎样的宣示:1.拒绝成长:对青春期发育缺乏心理准备;2.发出警报: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和忽视;3.获得控制:厌恶所处的环境和操纵他人;4.追求时尚:对追求完美的不现实的渴望;5.放弃希望:无助感、无能感和缺乏自信;6.其他信号:比如作为调解父母冲突的手段等。
一些孩子厌世轻生,青少年自杀到底有哪些危险因素:1.一种疾病:至少50%的自杀与抑郁症有关;2.五项事件:学习压力大,家长教师误解,自尊心受到伤害,失恋,遭受身体或性虐待;3.六类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冲突家庭,问题家庭,贫病家庭,自杀家庭。
到底该如何促进孩子成长:1.满足正常需求包括家庭和睦的需求;2.协助孩子的社会化过程;3.帮助提高其抗压抗挫折能力;4.为孩子提供良性示范;5.赋予无条件的爱;6.给予积极的关注;7.慎重、正确地运用惩罚手段;8.引导孩子正确表达等。
孩子有哪些正常的情感与行为需求呢?根据我的观察:1.与自信相关的被宠被捧的需求;2.与安全感相关的父母和睦的需求;3.与感性相关的捣乱越轨的需求;4.与知识相关的好奇探索的需求;5.与创造性相关的标新立异的需求;6.与勇气相关的挑战求胜的需求。这些都是孩童的特殊心理需求,家长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五)养成快乐主妇
有人戏言,二十岁女人像篮球,被人抢来抢去;三十岁的女人像排球,被人推来推去;四十岁女人像足球,被人踢来踢去;五十岁女人像橄榄球,被人扔来扔去。也有人戏称,年轻女人一支花,中年女人烂泥巴,老年女人是菩萨。不过,追求年轻女性、躲避中年女性、崇拜老年女性,倒也真的成了不少男人们的普遍心态和基本态度。
在当代中国,主妇不易!站在主妇的立场上看,除了要工作上班、忙晋升晋级,家务靠你,孩子靠你,老人靠你,你不但要管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还要管风花雪月、貌美如花。一大堆的责任,让不少主妇变成了怨妇:整天牢骚满腹、愤愤不平,怒气冲冲......。然而,一味的抱怨和逢人便发的牢骚,日子久了,难免让人生厌,或者让人感到可怜,让人觉得你的不幸遭遇是多么地理所当然!
世道如此,如果再加上太敏感、太依赖、太矫情、太偏执、太坚持、太强势,一个女人大概率会远离快乐、远离幸福的日子和生活,成为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的受害者。其实,责任和逆境,人人都难以避免,这些在挑战你、烦扰你的同时,也提供了证明你、挖掘你、丰富你和完善你的机会。人是经历的总和,你的人生因为磨难而加深加厚加长。关键在于,逆境和烦恼之中,要守住底线,决不让自己成为怨妇;要懂得自己的珍贵,不要妄自菲薄;要懂得动员资源,借助这些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要珍惜磨练的机会,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强大;要得到驾驭生活的智慧,让人生充满欢笑和快乐。
美丽的容颜无法永远留驻,你可以选择做个优雅的魅力女人!魅力不完全等同于美丽,魅力是不可以简单地标签为美丽的一种特质。不同的年龄阶段,魅力有着不同的内涵:20岁时的活力,30岁时的性感,40岁时的知性,50岁时的优雅,60岁时的宽厚,70岁时的慈祥,80岁后的童心。爱自己、有工作、交朋友、不抱怨、会打扮、懂情趣、勤运动、尽本分,当个快乐的魅力女人。
(六)做好责任先生
在当代中国,男人不易,已婚的男人十分不易!遇到困难和挫折,社会认可女人流泪、撒娇、装傻、耍赖、撒泼、卖萌去规避,而男人只有忍着、挺着、顶着、扛着、撑着、醉着,不大宽容他们去降、去哭、去说。相比女人,男人也不大爱倾诉、爱求助也不大去找领导、看医生,他们在排解压力方面有着天生的缺陷。2016年,在中国,酒精导致的死亡总数为650822人,男性占比超过了九成。世界范围内,男性平均寿命较女性要短6-8岁,与上述行为方式的性别差异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男人更需要关怀。
男人们生来就是属于劳作的。妻子眼中的丈夫,粗心、迟钝、懒惰而粗鲁,她们不停思量,在丈夫心里,事业和家庭,到底孰重孰轻?老婆老娘一起落水,丈夫到底先救哪个?什么样的女人会出没在他身边?老婆到底是不是老公的最爱?自己的男人眼睛为什么总是盯着漂亮的女人?她们在行为上不断求证,老公是不是最爱自己?妻子们乐此不疲,丈夫们不胜其烦。
小家拴不住男人们的万丈雄心。男人们想的是如何效仿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去报效国家、光宗耀祖,如何建功立业、留取功名,如何勤勉进取、奉献牺牲,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人们也大多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大道理,但很少去想流年不利、诸事不顺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因势而动、不挣扎抵抗,甘于平凡、不标新立异,放低身段、不当出头鸟,送人玫瑰、不当批评家,随波逐流、不当少数派,安时处顺、不当反对派。男人的词典里,没有妥协两个字。男人如同过河的卒子,时代和社会给男人们指了上天路,却没有提供下阶梯。
中国男人需要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单位和家庭、自己与他人,更多地分担家务、照顾老人、教育孩子、陪伴妻子、关心自己,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多地从家庭吸取心理养分。中国男人应该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平衡的生活,中国社会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这绝不只是一个人一家人的事情。
(七)防止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际冷漠和效能感缺乏,是危害职场人士的常见职业健康问题。职业倦怠是一种职场适应问题,可以表现为焦虑症、失眠症、心身疾病、适应障碍或者抑郁症,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心理障碍,也无关个人的伦理或者道德问题。调查显示,职业倦怠影响约三分之一的职场人士。从产生原因上看,职业倦怠首先与职业因素如工作负荷、角色冲突、职业类型等有关,其次是组织因素如报酬与奖惩体系、团队沟通、上司认同与组织支持、自我控制感、公平性、组织变革等,第三才是个人因素如当事人的人格、内外控水平、自尊水平、个体期待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者们一致认为,导致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个人因素。
根据Maslach等六因素匹配学说,是否出现职业倦怠,主要取决于工作负荷(workload)、团队(community)、报酬(reward)、价值观(values)、控制感(control)、公平性(fairness)等六个因素,取决于这些因素与个体的需求是否匹配。由此可见,任何职业、任何工作单位,都没有什么好不好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预防的避免职业倦怠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份与自己的需求相匹配的职业、单位和老板。
当然,事前能够主动做到这些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入职之后以下各项就显得尤为重要:1. 利用培训机会:职业需求调查及针对性培训,团队愿景、价值观、团队精神及技能培训等;2. 利用表达机会:对话制度、员工发泄室;3. 利用心理服务:热线、个别咨询、集体辅导;3. 利用休假机会:旅行、团队活动等;4. 其他:自主权、公平性、透明度等。作为单位之一员,要预防职业倦怠。应努力做到:1. 增强团队认同:价值观,愿景,制度,上司,融入等;2. 提升执业能力:热情,兴趣,技能,技巧,经验等;3. 团队工作:沟通,支持,自主,可控,发展等;4. 发展亲友关系:友谊,亲情,社会网络,休闲等;5. 个人锤炼:坚韧性,乐群性,追随力,持续力等等。而作为管理者,少一点加事、加压、加班,多一点加人、加物、加薪,多一点认可、沟通、激励,对于预防团队成员职业倦怠,对于单位的绩效与经营,都富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在一定的程度内做好精神心理问题的自我诊断、自我修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做好了自己的心理医生,获益的不单单只是自己个人,身边的家人亲友和同事也可能从中受惠。身边人心理健康的大门也需要得到你的守护。
精神心理医学是一门十分专门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服务需要有长时间专门的训练。毫无疑问,精神心理问题的自我识别与疗护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我们遇有以下情形,采用非专业自助行动无法解决、无法奏效的时候,就应该消除耻感,及时寻求专业帮助:1.疑有某种精神障碍时;2.已经出现持久的心身症状时;3.心身症状已经妨害社会功能时;4.非专业性帮助无效时;5.依靠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时。
祝福大家!
嘉宾简介:
刘铁榜: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日本国立精神神经中心(NCNP)访问学者。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精神科医师联盟首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获得者,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二届广东医师奖获得者,2019年度深圳市卫生健康杰出贡献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80余篇含SCI论文3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约50名。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承办单位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深圳图书馆

网络与微信运营:深圳市科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嘉宾现场演讲内容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