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心罚”对孩子更持久、深入的伤害

警惕“心罚”对孩子更持久、深入的伤害

甘肃省武威第十二中学 史万浩   733000

最近,一位素人妈妈讲述辅导孩子作业的情形上了微博热搜,有人给这种教育方式起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名字:“内疚式教育”。“有一次,小桃有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记不下来……那时候已经耗到十二点、一点……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一遍遍逼她,她背不下来,我就气了。没有办法,我就抽自己。她每次背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

相较于以伤害管理对象身体为主要特征的“体罚”,我们可以将案例中的“内疚式教育”称作“心罚”。这种教育管理,因方式不得当、方法不合理,常常带来与我们的期望完全相反的管理效应,而且对管理对象的负面影响可能更持久、更深入,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

首先,“心罚”同样伤害身体“心罚”与“体罚”都会造成承受者的身体不适,不同仅在于“体罚”将板子打在管理对象身上,直接伤害管理对象身体,间接表达对其现实表现的不满,而“心罚”将板子打在管理者自己身上,是管理者借身体上的自我伤害间接实现情绪宣泄。跟“体罚”一样,“心罚”同样可能对事件相关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既无必要,也不应该。

其次,“心罚”可能更持久、更深入一方面,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不满,但基于潜意识中“呵护”“包容”“充满期待”等基本认知,掩藏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以身体上的自伤实现情绪的宣泄,客观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自我扭曲,是对自身精神的伤害。另一方面,虽然板子打在自己身上,肉体的痛也在自己身上,但却由此给管理对象带来恐惧、紧张、慌乱、无助、无措甚至悲观、绝望等负面情感体验,令他们遭受强烈的情感煎熬,产生强烈的内疚感甚至“负罪感”,这是对人与人之间依赖、信任、尊重等原本倍感温馨的骨肉亲情的肆意挥霍和无底线蹂躏,极不应该。

“心罚”极大伤害管理对象自尊,摧毁他们自信,可能令他们形成“我不行”“我不能”的错误认知,进而丧失奋进的意志、信心和毅力,“破罐子破摔”,深度动摇甚至从根本上破坏其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制约其未来发展的信心、能力和空间,最终无可逆转地毁了他们未来,这是无论何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都要不得的。

教育管理需要爱心、耐心,更需要智慧。家长们要学习或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重视策略选择,讲究方式方法,科学实施教育管理,不能简单照搬当初自己的家长、老师管理自己的方式方法,想当然地对待今天的孩子。

与“体罚“”相比,表面上不痛不痒的“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实际可能远比令一时身体疼痛的“体罚”更持久、更严重,是“内伤”,更是“硬伤”,必须竭力避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