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在经方中的多维性
中药在经方中的多维性,架构了经方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多维性。造就了经方在六经这个框架里面能够随意穿梭,如桂枝汤在除了阳明中风外,它经中风都有它的身影。值得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需要有中医学理论的存在,都能够发挥作用。就像在乡野的凶悍匹夫,能够打猎捕获一些动物。而通过军纪军规,能够一夫当关,杀敌如麻。人发现了潜在的规律,从临床中逐渐总结并构架整个体系,并在里面运用发挥,才让凶悍的匹夫变为了将士。
时方的五行辨证或是脏腑辨证更像是在二维空间打转,而经方的表里观,津液观,正邪观直接把理论上升到三维,甚至药物的运行发挥,在三维以上。总有人在争辩时方经方的高低,但其实假如我们站在一个三维生物的角度去看待,二维的东西总是片面的,总是容易被推翻的,因为一个面永远不会比一个体要稳定,但因为有效所以被允许长期存在,并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扎根的要比经方深的多。
其实看经典医书也能够明白,比如一些书里面的目录罗列了治疗头痛的方子,治疗腹痛的方子,一一分门别类,也在古籍里面有一定立足之地。但看一下伤寒论的目录,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如此为结构,是从症上升到证的层面,其实这也是从二维上升到三维的过程,因为证多属症候群,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属于一组症候群,定义为太阳病。总有人问经方的优势是什么,总有人回答《效如桴鼓》,但说不上来为什么,就只能说伤寒论是一本临床实用的书,没有道理可言,经文怎么教我们怎么用,就会有效果。可是条文大多数都是讲发汗后,误吐误下,并没有多少能够基本符合我们临床中所见,以至于急性病,复合病根本拿不出主意。沦落到外感不敢用麻黄,内伤附子理中丸的地步。因为维度增高的原因,人们虽然愈发大力提倡经方,也有越来越多新奇的角度注解伤寒论,但有心者会知道这也离本来的面貌越来越远。
中药本是多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枳实,味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御览作痰,非),除寒热结,止利(旧作痢,御览作利,是),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名医别录》 味酸,微寒,无毒。主除胸胁淡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主大风在皮中如麻豆苦痒。说明了能够解表,这在千金枳实酒汤有体现,枳壳加清酒主口僻眼急大验。治缓风急风并佳。《肘后》也说以治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这些都是表上有邪气的表现,所以用了48g的枳壳了解表,这是大剂量枳壳解表的代表方。
除胸胁淡癖,逐停水,说明枳壳能够主水证,能够利水。
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与本经的除寒热结是类似的。因为枳壳通过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药势。如配伍大黄的承气方,能够除火结,配伍橘皮生姜可以除水结,气结。又如桂枝生姜枳实汤,同样主气水证。因为苦寒的性味,在火证上有它的独到之处,因为酸味,在酸法配合豆豉又有它的一席之地,毕竟豆豉是发酵的产物,有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对于发越火邪,涌泄里热,建运中焦,功能突出。
这只是随便举的一个例子,在经方中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多维的,又如津血大药生姜,在风寒暑湿燥火都有发挥,石膏都能在水证火证反复横跳。
但是在中医院校的课本培养下,归经理论的指导下,说枳壳人们就会说宽中理气,理气和胃,几乎都离不开气,这就局限了中药的运用,一味中药被局限是小事,但是经过排列组合,会错失很多应用的大好机会。如果只知道白术是健脾的,不知道白术配伍附子走皮中消水,只知道豆豉和栀子除心烦,泄越火邪的,不知道豆豉配伍人参甘草能够补益健运中焦,只知道麻黄发汗解表,不知道麻黄石膏收涩表上津血,只知道黄芪能够补气,升提大气,不知道黄芪排大风,主治太阴水湿。其实每一个药都可以举出例子,来证实中药的运用不局限于传统中医学,传统时方。时方基本只能在补气健脾,化痰除湿,疏肝健脾,补养肝肾,宣发肺气,之类上做文章。用的是堆砌药对,这总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
总是说经方好,时方也不差,我们要活学活用,随证治之,都要学。其实往往这样说的人,我愿意称这种人属于圆滑派,算不上说经方派,火神派,时方派之类,他觉得都好,都要学。如果你已经能够在三维的空间里自由穿梭了,为什么还要说二维的平面妙不可言呢?在学派上都想揽一点下来的人,在临证的时候往往会自乱阵脚,如麻杏石甘汤发不透就用温病方,理中丸治不了的下利就用东垣的升阳方。两边都没效果就黔驴技穷。锅甩给病人,xxxxxx。伤寒论太阳篇170多条治表,告诉我们邪气的来路。金匮杂病讲太阴的病传,告诉我们邪气的去路。有来去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才是符合人的本身这个三维结构的。对于证来说,症这个小目标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了,且容易陷入文字游戏中自圆其说。
只要在处方上符合经方三观,其实已经做到了动态的处理人体表里邪气,津液温固,胃气安和。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伤寒论理法的理解和串联,各种病传,以及药物,方剂的多维性。
复合方剂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理解与想象,人们只是用了理法这一临床中总结出来的武器来驾驭,具体是怎么调动人体气血的,也许不是文字描述的那么简单,可能属于更高维度的东西。
所以,中药在经方中的多维性,是经方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理法能够成立的关键,如果长期执迷不悟于四字词语概括的中药方剂的作用,可能难以避开这处处埋的坑。
大概就讲一点东西,被催更了...逻辑有些乱,即兴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