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循本 2024-06-16 14:36:02 人类在大自然的呵护下,历经数百万年,完成了从猿向万物之灵的进化,成为唯一能以情感与自然交流的生命体。大自然毫无目的的创造,幻化出无所不包、形色纷繁的精灵——观赏石,使爱石之人为其倾倒而不能自拔,我们每一个藏石者都经历了从发现第一块钟爱之石的惊奇、喜欢、冲动到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玩石过程。双色远山 | 彩陶石当我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目视如画的美景,耳听天籁之音,呼吸着纯净的空气时,便瞬间被它那无比强大的气场包围,仿佛灵魂飞出了躯壳,遨游于天地之间,尽情享受着心灵自由带来的愉悦。玩石之人在觅石的过程中,都体验过接受自然洗礼的深切感悟,跋涉于青山绿水间,领略奇峰秀岭的峻拔、雄浑,沐浴涧瀑流泉的甘露、清纯,聆听鸟语虫鸣的天籁之音。那经大山怀抱的孕育、湍流激水的浸淫,出落得姿裁质坚、莹泽凝润的水冲石,通体透出灵秀之韵,徜徉于大漠洪荒中,面对苍凉、悲戚的戈壁峡谷,惊叹的是自然的伟力,震撼的是生命的脆弱。正是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历经狂风沙暴的撕裂,一切复归尘埃,唯独留下那冷艳娇小、无所不包的戈壁美石,诠释着大自然的充盈与永恒。可见,自然天成美石;我亦自然所生,若无有我,谁禀佳珉?这正应了康德所云:“我主张怀有对自然的一种直接兴趣(不仅要有鉴赏力,以便评判自然美)总是一个善良心灵的标志;我还主张如果这种兴趣成为习惯,并乐于和对于自然的静观相结合,那它至少展示了一种有益于道德情感的心灵情调。但我们必须记住,我在这里指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美的形式(德·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曹俊峰译P463页)玉龙雪山 | 台湾玫瑰石聚宝 | 沙漠漆意大利思想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中指出:“好奇心是人生而就有的诗性,它是蒙昧无知的女儿和知识的母亲。”迄今为止,自有人类以来的一切艺术史,包括文学的、绘画的、雕刻的天才艺术品,都能从中找到大自然的影子,就连神话故事、图腾、鬼神、上帝等一切形象,都以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以人为蓝本展开想象与创造。音乐与书法,虽然是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然其抑扬顿挫的音符、节律,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也离不开人感悟自然现象中事物形象的运势、声响,这就证明了艺术的创造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济世悬壶 | 来宾石胆石米千王以 | 乌江白瓷玉浮雕石自然之形式,非人所能创造,只能发现,因而自然美是自然为人立法。长期以来,西方的哲学与美学,通过理性的推理,认为自然本无内容而言,自然之内容,是人所赋予的,艺术之内容,是天才通过对自然的顿悟后,再以自创之形式表现出来,故艺术是人为自然立法。任何一种艺术之美,都仅只是一定内容下的形式,哪怕是天才的艺术,也无法穷尽自然之内,同样,艺术也无法尽显自然之全部形式。正是自然美的观赏石,萌发了人的好奇心,才扣动了我们运用自身积累的经验、知识,为心仪的爱物赋予内容,以激励向善的心灵情调;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应对永无穷尽的美的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岱宗青未了 | 静岳石抱朴子云:“玄鉴幽微, 灵铨揣物, 思灼沈昧, 瞻山识璞, 临川知珠士於难分之中, 而无取舍之恨者……”自然造物,本无好恶之意,如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之时,从来也不曾想过去为哪一处风景评判个优劣、好坏,而只是为各有千秋的景色赞不绝口,就像人类也从不会因为自己的五官功能作用不同,而去争论孰重孰轻一样。万物万形,性各有分,何为物性?庄子在“齐物论”中例举了风吹木窍声各异,人奏萧管调有殊,得出“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的结论,从而说明此乃“天籁”(自然而然)。联想到我们赏玩的石头,天创其形、附其色,自然而生,本非我生;自然赋于我视觉感物美之功,率性而动罢了。两者谓之“万象参差,分内自取”,何来不齐?人们审美趣味的差异、鉴赏水平的高低,不是硬要为观赏石的美制定标准、评判优劣的理由,惟有客观地承认观赏石不一样的美,尊重不同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的爱石之人,包容、和谐地携手同玩共赏,才是真正达到了逍遥之境。温柔的荒芜 | 来宾石石界流行着一个十分精辟的说法:观赏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种审美理想的表现)。今天所玩的奇石,所谓顶尖的精品石是美的,但绝不是唯一的,举例而言,一方成交了50万元的石头是好的,那我们如何去评价40万元的石头呢?就这两方石头而言,人们已作出了主观的定论,意味着将原本不一样美的事物之本有状态,通过分解而生成了以贵贱来区分观赏石的妍丑(且不论自然生成的观赏石之间并没有可比性),庄子“齐物论”云:“用舍有时,故有贵贱,所好情笃,劳役心灵”。广而括之,凡石皆以“用舍有时”的固执己见(即把观赏石分成等级的“不齐”观点)赏玩,定使自身陷入“劳役心灵”的无尽烦恼之中。联想到近年来,每每传出某企业家重金购买大批量的观赏石,总会有人以轻视的口吻称之谓“囤积商品石”。殊不知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追奇猎精的思维定势,淡忘了自己玩石的初衷,以至于对普通大众所玩的观赏石,存在着多元的不一样的美,视而不见,反倒是那些精明的企业家们,比石界的所谓玩石行家更能理解庄子的“齐物齐论”观。昭君出塞 | 长江水墨石企鹅 | 乌江石清谈 | 百色右江石组合本文无力深解庄子“齐物论”博大精深的哲学、人生思想,仅以老庄“物皆有性、当分各足、率性而动”之观点,联系玩石作一浅显的思考。看来,玩石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全的心灵和拥抱美的热情,那种留意于所谓最好的藏品追逐之中,而忽略了对自身所玩之石美的发现与欣赏,将会失去自己健全心灵的呵护,遮蔽自我拥有美的眼睛,最终成为玩石之旅中的迷途羔羊。清人张潮《幽梦影》妙解“庄周梦蝶”所言:“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综上所言,赏石为何?不忘初衷,“请循以本”!庄周化蝶 | 雨花石The end | 往 期 推 荐 | 赞 (0) 相关推荐 【自然美】融入自然,在大自然中最快乐 【自然美】融入自然,在大自然中最快乐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花艺美感: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探索和追求,全部来源于自然.大自然如同挖掘不尽的灵感源泉,吸引人类去探索光与色的神秘力量.人类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艺术家们也不断探索自然美学的真谛.山川为骨,色彩为皮, ... 锵谈丨好的画家就是“造物主”,要的就是坦荡真诚的自然而然 - 艺术,无须正确 - --陈永锵 自然美,是说大自然的美,是客观的.但尽管客观,可不是谁都会感觉到的--尤其是大自然中微妙的美,所以有"生活不缺少美,缺的只是发现"之说,我极认同 ... 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赏石境界,建立在审美和文化之上 ◆ ◆ ◆ 赏石境界 建立在审美和文化之上 美石的唯一价值就是它的观赏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观赏石顾名思义,是用来观.用来赏的,也就是说它的价值是满足我们的视觉感官.所以,收藏石头的真正价值就是审美价值 ...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谁知片石多情甚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胡建君︱ 开辟鸿蒙,天地始分,人们在安如磐石的大地之上休养生息,在高山峻岭之中筑巢而居,也拣用散落的石块打制琢磨成各种石钺.石斧.石刀.石杵等谋生工具,善莫大焉. ... 聼月赏石---,用"心"赏石的一种平静心态,一种忘我境界。是与心灵的对话,更是一种冥想式的雅趣。 看了就要关注我,喵呜~ 聼月老师藏石 听月诗 南宋 辛弃疾 听月楼头接太清, 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 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 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 吹落嫦娥笑语声 ...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一) 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赏石文化处于孕育发展期,仅有零星的自发赏石活动,不成系统,影响也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美学思想都为赏石文化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终于在中晚 ... 群英荟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二)) 接上篇: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 ... 气象万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三)) 接上篇: 贰 奇峰突起,景象万千-- 盛极一时的中晚唐赏石文化 1.赏石理论初步形成 从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已经初步形成了赏石理论. 第一,开始有了品评奇石的标准.中晚唐开始品评石种的优劣和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 立夏赏石 || 文▪石 陈百库 立夏赏石 文▪石 | 陈百库 作者简介:陈百库,号百石屋主人,甘肃会宁籍,居金城从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中石协网专栏作家,甘肃省黄河石协会副会长,"大皮鞋赏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