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晞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晚期胃癌证治规律研究与生存评价

王晞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载,对脾胃病及肿瘤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倡导“和法”治病的观点,对胃肠功能性疾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和法”理念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治疗肿瘤,走出了一条中医的创新之路。 本论文在探析王晞星教授学术渊源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导师“和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归纳了晚期胃癌证治规律,探讨了“和法”理念对晚期胃癌的生存影响。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王晞星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1、梳理了导师“和法”理念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的形成历程,探求名医的成才之路。 导师偶然的机会踏上从医之路,系统的院校学习与实践锤炼了他扎实的中医功底;熟读《内经》、《伤寒论》、《脾胃论》等中医经典形成了他重视脾胃、善用经方的诊治特点;广泛涉猎中医大师的学术经验开拓了他的临证思路;受中医文化的启迪他逐渐领悟了“和法”治病的实质;师承脾胃病名家萧汉玺使他对“和法”治疗脾胃病有了更深的体会,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使他把研究目标转向恶性肿瘤这一世界难题,又将多年对“和法”的感悟引入到肿瘤的治疗中。王晞星老师认为“抓机遇,读经典,学名家,勤实践,善思考,重创新”是名医的成才之路。 2、通过总结历代中医典籍对“和法”的论述,分析其学术源流关系,以及导师对“和法”治病的继承与发展。 《内经》理论体系贯穿“和法”的思想,奠定了“和法”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将“和法”内涵全面体现于临床实践,对“和法”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无已、张介宾、程钟龄、戴天章等后世医家有关“和法”的论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和法”的理论。目前,“和法”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妇科、儿科、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病证,但较少涉及治疗肿瘤;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扶正或祛邪(化痰、祛瘀、解毒)等法,也较少涉及运用“和法”。王晞星老师独辟蹊径,将“和法”理念贯穿到疑难重病肿瘤的治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可谓对“和法”治病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部分王晞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从中国文化价值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和法”治疗肿瘤的内涵、运用“和法”治疗肿瘤的缘由、“和法”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和法”在常见肿瘤论治中的应用、以及常用“和法”方药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等六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导师“和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 ①中医理论,体现“和谐”。中医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浓缩为两个字就是“和谐”。②“和法”之义,涵盖宽广。广义的“和”既是治法,也是目的,同时更是一种理念。③治疗肿瘤,“和法”确当。原因:肿瘤发病,诸般不和;病机复杂,唯“和”能调;中西医学,包容共进;以人为本,带瘤生存。④治疗原则,贯穿“和法”。具体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病证合参,相得益彰;内外合治,彰显优势;中西合璧,综合治疗。

⑤常见肿瘤,“和法”论治。举例:消化系统肿瘤脾胃不和、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寒热不调;乳腺肿瘤肝脾不调;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阴阳失调等等。

⑥“和法”方药,灵活运用。常用方药:逍遥散、四逆散、柴胡汤类、滋水清肝饮、半夏泻心汤等等。

2、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用药特点等方面系统全面总结了导师对常见消化系统肿瘤及脾胃病的诊疗经验。 六个常见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经验:①胃癌。胃癌本质是脾胃虚弱,治疗首重健脾,顾护胃气。

②结直肠癌。结直肠癌亦属脾胃病范畴,治宜通调并举,注重气机通降,调理脾胃。③食管癌。食管癌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胃气上逆,故健脾疏肝、和胃降逆贯穿始终。④肝癌。肝癌多见肝脾不调及肝胆不和,治疗的关键在于疏肝健脾、调畅气机。⑤胆道癌。胆道癌发生的重要机制是肝胆湿热、胆胃不和,治疗重在疏利肝胆、健脾和胃。⑥胰腺癌。胰腺癌的发生与脾虚肝郁、肝胆不和密切相关,多从健脾疏肝、疏肝利胆论治。三个常见脾胃病的诊治经验:①放射性直肠炎。病名“肠澼”,病机毒伤肠络,治疗独重保留灌肠,研制专药肠瑞灌肠剂。②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NSAIDs相关性胃病病因为药毒犯胃,瘀热中阻,胃失和降,治当和胃降逆为主。③功能性消化不良。王老师力倡从肝论治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胃,因在肝,以理气法为主辨治。 第三部分晚期胃癌证治规律研究及基于“和法”理念治疗晚期胃癌的生存评价 1.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王晞星教授辨治晚期胃癌的症—证—法—方—药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为中医辨证论治晚期胃癌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①王晞星教授辨治晚期胃癌的中医证型主要有五类:肝胃不和证(36.6%)、脾虚气滞证(27.7%)、痰毒瘀结证(22.7%)、寒热错杂证(7.9%)、肝胃阴虚证(4.9%)。 ②五个证型的辨证要点:肝胃不和证为胃脘胀痛、痛窜及两胁、脉弦细、嗳气泛酸、呕吐反胃;脾虚气滞证为身疲乏力、腹胀便溏、食少纳呆、呕吐痰涎;痰毒瘀结证为胸闷膈满、胃脘刺痛、大便色黑、心下痞硬、面色晦暗、恶心;寒热错杂证为便溏泻、胃脘痞满、脘腹冷痛、口舌生疮、苔黄;肝胃阴虚证为胃内灼热、嘈杂不舒、食后脘痛、舌质红或有裂纹。 ③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晚期胃癌病位证素主要在脾、胃、肝;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气滞、血瘀、痰、毒。

④用药规律:王晞星教授治疗晚期胃癌排前10位的常用药物:茯苓、甘草、陈皮、党参、柴胡、黄芪、山慈菇、蛇舌草、白术、八月札。多以平性药为主。

⑤常用方剂:

肝胃不和证用四逆散加减;脾虚气滞证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痰毒瘀结证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加减;寒热错杂证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肝胃阴虚证用一贯煎合四逆散加减。

王晞星教授认为气虚、气滞、血瘀、痰、毒为晚期胃癌主要的病性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脏腑功能失调,脾虚贯穿疾病始终。治疗扶正祛邪并举,辨证辨病结合,重视健脾护胃,用药平和精准,善用经方合方,充分体现了“和”的思想。 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基于“和法”辨治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探讨“和法”治疗对晚期胃癌的生存影响。 收集符合晚期胃癌诊断,并具备化疗适应症的病例。中医组单纯服用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化疗联合中药治疗,西医组单纯进行化疗。所有中药均由王晞星教授统一辨证处方。应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计算三组生存率,应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方法进行三组生存率的比较,并绘制生存曲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三个月时采用EORTC QLQ-C30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及EORTC QLQ-STO22胃癌特异性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对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 中药组(166例)、中西结合治疗组(83例)、西药组(63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6天(约15个月)、422天(约14个月)、324天(约11个月),三组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ORTC QLQ-C30及EORTC QLQ-STO22评价显示,治疗后三组功能子量表和总健康状况子量表评分,中医组明显高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居中,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症状子量表评分均有下降,但中医组分值明显低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居中,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中医“和法”治疗晚期胃癌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中医“和法”治疗晚期肿瘤具有巨大优势,为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 由上述总结研究可以看出:王晞星教授“和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内涵丰富,临床经验独到。治疗肿瘤贯穿广义之“和法”思维,具体运用的治则方药体现狭义之“和法”。“和法”治疗晚期胃癌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临床治疗晚期肿瘤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