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的感言——唐才良与赵江峰的对话

编者:上海太极拳学者唐才良先生,受北京科技出版社人文·武术事业部的委托,校注许禹生先生编著的《太极拳势图解》,校注基本完工时,正巧看到网上有人谈太极拳能不能 “打”的问题,有了些感想,就写下了一篇《校注感言》,并将此文在微信圈中发了一发。此文发出后,《武魂·太极》副主编赵江峰很快发来反馈意见,被唐先生认为很有启发,可以激发思维,故整理成此篇《<感言>的感言——唐才良与赵江峰的对话》并推荐给《武谈》刊出。

以上即此文之所以发表的背景,以下请看对话全文:

唐才良
先生
赵江峰
先生

(唐才良简称为“唐”;赵江峰简称为“赵”)

精辟!不过太极拳内外兼修,显然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战术系统和精密高效的训练体系,如今的太极拳术传统,很难说完全,所以真能打的太极拳也就很少见到了。
我现在很困惑的是,任何传统都要适应现代,而适应过程中又如何去保持传统中本质性的精髓。适应是求变,变,不能追求外表的变,而是内在的变,使之更合理科学,为社会所接受。这篇感言讲的是如何保持传统,还需要思考如何继承发展传统。
我觉得乔布斯当年说的“Keep fool, keep hungry”是一种很好的态度。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产物,或者是将太极的哲学和传统的医学应用于搏击的一种拳术,经过古人的千锤百炼,淬炼近乎完美。现代人首先要做的是完整继承,而不是推陈出新。上善若水,传统的精髓总是能找到适应现代的方式,就犹如生命自寻其道。
我个人觉得传统的太极拳是合理的,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无需用西方的科技生搬硬套。前辈说:“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可真在读通《易经》、掌握了《黄帝内经》精髓的现代人又有多少呢?如果这个基本要求都达不到,那么要让太极拳更科学,就很不科学。
你说得对!不是说让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更科学,而是让表达这些核心精髓的方式更科学合理。太极文化中确有许多值得继承也需要研究的东西,如阴阳八卦之类的东西(如八门五步用八卦来对应),一百年前用这样方式来诠释太极拳是有其合理性,而在现代,就有其局限性,再用八卦的东西去套用,似乎并不能适应现代人的认知。现在许多年轻人看不懂阴阳八卦等东西,因而拒绝这种文化,如果拒绝或者远离了,又怎么谈得上继承,其后果是会使太极拳失去未来。我们能不能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八门五步”?所以,既要保存、继承古人的智慧,又要用现代科学、现代智慧去发展它。当然这不是指创新改造太极拳,而是更好地诠释、表达,传播以适应现代人的认知。这样太极拳才会有未来。
古人或者说传统的魅力与威力就在有知行合一,是从体验中实现生命的升华。这本来就不是一种可以普及的文化。
对!知行合一,首先要能“知”,然后通过“行”加深对“知”理解,离开了“知”,就难以有很好的“行”,犹如盲人骑瞎马。我赞同太极拳“不是一种可以普及的文化”的观点,阳春白雪。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为工农兵服务,大搞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后果只能推销太极操。
所以,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不需要去迎合谁,也不需要削足适履。古人不轻传、不妄传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好的东西总会有人欣赏、有人继承,其实不用太担心。
太极拳进奥运会,也许可以发展体育产业,但我不太赞成让太极拳削足适履,以体操方式去迎合奥委会的口味。
笼统的讲传统,传统就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继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所以传统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变是难题,既不能不变,又不能随便轻易的去变。但是不能排斥现代,一味沉醉于过去。不能适应现代的传统是缺乏生命力的,只会逐渐成为古董。
传统的变化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变化,这是传统的惰性的表现。虽然“传统”还是那个“传统”,但是传统如果没有跟随历史发展,就可能表现为“保守和落后”。传统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范畴,它的活力就存在于它的动态变迁之中,传统关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比方说,杨露禅时代,太极文化的传播方式依靠口口相传,没有视频,没有手机,这也是当时的传统,而现代都有了,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文化的传播也应适应现代人的需要而改变。迎合或适应也是一种改变,当然改变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变难,不变也难。
对,所以才有易有不易变易简易之说,但这不能成为不去认真继承和实践传统的借口。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大约也是这个意思,变化的是现象,核心的本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例如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的功夫,大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些当然不能变,变了就不成太极拳。规定套路就套路而套路,丢了三个阶梯,就不成为太极拳。我也以为“理唯一贯”而不能变,但“理”的载体可不可发展变化?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可以变?比如,古人用文言文,现在用白话文,表达的方式,对太极拳的诠释可以变得现代些,当然表达的实质内容不能变。
我个人觉得现代语文很难追上古文的神韵,也就很难准确再现古人的思想。还是应该提倡年轻人学习文言文。古人口语和文言文分开,其实是聪明绝顶的。
不怕您见笑,我有些唯传统论。我其实是古代学习方法的受益者。很多东西如老庄和诗词、拳经,当初就是囫囵吞枣地背会了一部分,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慢慢地就有所悟,并学以致用,缺点是效率低,可能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说起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变,当然很重要,但现代人的问题,恰恰是在继承上出了问题。本来,古人是术道并重,理论与技术如水乳交融,现代人讲科学,往往只学到了理,却不了解术,视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实在是很可惜。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可以互相参照互相启发,但没必要硬要让谁从属于谁。中国文明如果历史上几次被外族入侵打断,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觉得传统其实一直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文言文是好东西,基本的语义不会变,最适于保存传统。还是应该鼓励年轻人学习。
我赞赏你对文言文的评价,也羡慕您的古文功底,也非常赞同:“现代人的问题,恰恰是在继承上出了问题”的观点。现代语文是很难追上古文的神韵,但古文是古人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是针对根人讲的;而现代语文是现代人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是对现在的人讲的,我们能不能尝试用现代的语言去讲述古人的思想。李白的诗是美的,徐志摩的诗也不赖。而且问题是我们不能要求年轻人先学好了文言文,再去学太极拳,更不能让外国人先学会说中文,又要学好文言文,然后再来学太极拳。如果传统得不到年轻人青睐,传统迟早会变成古董。所以首要的是如何让年轻人对太极文化听得懂,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提高,有提高才会有继承。任何高雅文化,也都是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提升的,这也是太极操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中国人差不多人人都会写毛笔字,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正因为人人写,才会有王羲之。过去学写字,老师给你一本字帖,什么道理也不讲,让你去临摹。现在,先讲道理要领,什么永字八法等等,许多书法理论辅导的教材、视频,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虽然不一定出得了王羲之,但这种教学的变化,不就是使传统更好适应时代,这也是继承的发展。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普及有余,提高不足,没有提高就没有继承。我们的太极拳名家、太极文化专家学者的任务,是在自身继承好太极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用通俗易懂、而不是苦涩难懂、玄之又玄的道理,去引起年轻人对太极文化的兴趣;用大道至简的行知体悟去帮助他们提高。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面前,不是消极无为,任其生灭,而应该是有所作为的,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与责任。
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唐才良校注本封面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