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一部城市人的自我追寻指南

作者:Hazel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网络侵删

书名:《金阁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5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陈德文

村上春树、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都是朋友圈出现频率极高的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更成了90后至00后一谈到日本文学,就榜上有名的代表作,90后和00后在《人间失格》中共同的诉求是在主人公的虚无和颓废中找寻自己失落的共鸣,而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是在混沌的思绪中回归洁净。

太宰治和川端康成,分别是一战和二战后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创伤,这些抽象化了的战后忧虑和愁思在和平年代开始流行,说明城市人的颓废和悲观虽不会等同于战后的伤痛,却类似「战败虚脱」现象延续而成的迷惘和虚无,这种彷徨是现世荒诞所带来的后遗症。

这个世界很奇怪。

出现了「哪一刻你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活着」这样奇怪的问题,更奇怪的是,在看到这样的问题之前,我们好像都不太计较自己是否靠肉体支撑自己真实的活着。

文化上的虚无主义、精神层次的享乐主义、冲动的消费主义,城市里人们的彷徨同《绝美之城》男主人公Jep的彷徨一样,他的生活满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将精神寄托于华美的宴会和派对,却也在流离的灯光下透散了自我,赖活在这座绝美之城的废墟中。

人们在颓废之中开始思考「自我的存在」的问题,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就是一本被美学耽误的「自我追寻指南」。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在1950年受青年僧人火烧金阁寺案件启发创作出的作品,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第二批战后派代表作家之一。

1946年,日本天皇本人公开发表《人的宣言》,放弃「神格化」的地位,这让日本人长期以来所信奉的「神道国教」和「绝对主义天皇制」的精神大厦突然倾圮,相比物质生活的匮乏,精神支柱的坍塌更是让日本人痛苦不堪,日本国民普遍处于一种悲观、绝望的颓废状态之中,三岛由纪夫身处时代灰暗波涛中,心中的苦怒层层推涌,将一切设问夹于《金阁寺》中,谈人的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绝望的颓废状态中找寻自我存在的价值。

《金阁寺》的男主人公沟口将金阁寺作为自己惟一精神支柱。沟口是和尚的儿子,身板弱,加上生来的口吃,自觉低人一等,用现实的沉默和隐忍来富足内心世界的复杂,一方面幻想着暴虐的处罚,一方面陶醉于做自己内心世界的主宰。

在被自卑感缠绕的沟口的心中,崇拜着与自己完全相反的健美自豪的青年,憧憬着父亲讲述中的美丽的金阁寺。

萨特提出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荒诞,自为存在则与之相反,它以其自由作为真正的存在。

自在存在的意义本应通过自为存在来表达,然而在《金阁寺》中,自在存在的「金阁寺」反过来控制了自为存在的沟口及其父亲,他们膜拜于金阁的幻想美,以自己的丑陋卑微来衬托金阁在他们心中的光辉。

金阁成了沟口的审美寄托,金阁寺以其幻想美,在男主人公沟口的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他认为金阁无论如何都应该是美丽的,是一种远远和他相反的美丽,因而,较之金阁本身的美丽,沟口将这样的愿想全都寄予在对金阁的美好想象之上。

所谓美,本来就是不大不小,适乎其中的,然而金阁对于沟口而言,小小的野花、壮大的景象,美人的容颜,都能让他心中泛起「美如金阁」的形容词来。

沟口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父亲说过,地上最美的东西是金阁,这话很对。」

但当沟口第一次看到父亲所形容地上最美的东西——金阁寺时,他对美产生了怀疑,因为眼前的金阁寺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丽,但美的魔力已经渗入沟口的灵魂,使他为抽象美而神魂颠倒,当沟口回到安冈以后,曾使他大失所望的金阁,又在他的心目中复活了。

「金阁仍然是美的,不知何时,它已经比我看到它时更加美丽了。我无法说出它究竟美在何处,但梦想中孕育成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返回来更加刺激着梦想。我不再从实际的风景和事物中追逐金阁的幻影了。金阁逐渐变得深沉、坚固和实在了。」

金阁寺使沟口自愿殉情「幻想美」,正如矶田光一所说的:「金阁的存在,是沟口孤独感正当化的惟一根据……金阁寺对沟口永远意味着『理想』,这『理想』控制了他的精神,使他成为实际生活的无能者。」

沟口追寻自我的灰线是曲折的,第一次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是沟口同鹤川的一次对话。沟口好奇鹤川为什么从来没有嘲笑过自己的口吃,鹤川回答的是他丝毫没有留意到这一点,沟口甚感惊讶,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中剔除口吃,自己依然是堂堂正正的自己。

此后的沟口,又耽溺于对金阁的幻想之中,将自己存在的价值强加于金阁寺看似坚不可摧的美丽之上,而自己的口吃、阴暗,是阐明自己的存在摇摇欲坠,不安的例证。

沟口对金阁的美的向往转而扭曲成了嫉妒和占有欲。说着「美可以寄身于任何人,但又不属于任何人。美这个东西就是如此。」的柏川是唤醒沟口自我意识的警钟,他有着先天的内翻足,却不以为然,认为内翻足就是自己的生存条件、理由、目的和理想,就是他的生存本身。

在柏川看来,所谓存在的不安,只是来自对于自己充分的存在仍抱有豪奢的不满罢了。沟口心中构建出的幻想的至美金阁逐步被打破,他开始直视现实,自己的口吃和性无能,他内隐的沉默和隐忍,外化成实质的暴虐行径,踩踏女人的肚子、试图威胁住持。

火烧金阁最后的导火索是知晓了鹤川竟是因为恋爱失意而自杀,清朗透明的鹤川,竟自觉天生有着一副黯淡的心灵,从来没有体验过欢乐明朗的感情。沟口自我的恶与缺失被逐渐捏塑成型,代表着幻想美的金阁寺就逐渐透明,沟口意识到,除了真实存在的自己,什么也没有价值,尽管是美,极致的美,凌驾于人的存在之上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人的存在本身才是可靠的。

沟口决定火烧金阁寺,同金阁寺共同毁灭。

小说中几次出现的典例「南泉斩猫」,在暗示沟口的心理变化的同时也暗含了沟口追寻自我的线索。

南泉是仲裁者,是果决的刽子手,斩断精神的依附和粘续。猫是刻意的美,是给人以虚无的幻想,是不用准确描述就能领略美丽的金阁寺。

最初,沟口是争夺美丽的猫的东西两堂弟子,为美而倾倒,为美所蛊惑而大打出手,最后,沟口成了南泉。

「金阁不无能,决不无能,但它是一切无能的根源。」

他要亲手焚烧金阁寺这无能的根源,以灰暗波涛般的恶意,毁灭这地上最美的东西,割断自父亲虚构传下的「金阁包衣」的血脉,他要以毁灭的主动性自证至美的脆弱和自我意识的强健。

萨特认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是人的最重要的本性,人是绝对自由的。沟口选择在究竟顶让大火将自己和金阁寺共同熔铸,就像南泉斩猫的行为,斩了猫就像拔除了虫牙,抉剔了美。然而,这是不是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不得而知的。美的根源不断绝,即便猫死了,抑或猫的美丽不死,而赵州将草鞋顶在头上,是以此讽喻此种解决办法太简单化了。沟口在生死关头逃离了火场,逃离了金阁寺,逃离了自己欲望的终点,对美的不安的忧虑。

这场反抗虚美的斗争,在熊熊烈火中有了自己的出路,沟口俯视着山谷中燃烧着的金阁,他想到「还是要活下去」。

流影朦胧的车水马龙、华美斑斓的都市生活,在座座看似坚不可摧光鲜都市下生活的人们,却越来越倾向于拼凑找寻自我存在的瞬间,电影、图书、音乐以治愈或是致郁的效能,成为人们精神的温床。

绝美之城中,阅读是我们生活的指南,自我摸索的导引,如三岛由纪夫在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压抑与异化时写下《金阁寺》,去寻求在战争中丧失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似乎也是给依赖着「金阁」,精神麻木的城市人留下一部自我追寻指南,唤醒人们撇去精神上病态的黏着,关注自我的意识,真实的存在。

如柏木所说的:「在俺眼里,世界上的不安之类形同儿戏,是没有办法的。不安是没有的。俺如此存在,就像太阳、地球、美丽的鸟和丑陋的鳄鱼一样,是确实的存在。」

你有读过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

(0)

相关推荐

  • 读《金阁寺》有感

    这周我阅读了<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唐月梅译,2014.04,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 ...

  • 居里夫人的名言

    居里夫人一生都在为科学奉献,我们阅读居里夫人的语录,更要学习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了解居里夫人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2.科学的探讨和研究,其本身就 ...

  • 这个最“变态”的故事,竟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

    没有情节,只有书评 修复后的金阁寺 一个完整的.近乎完美的寺院本应永恒的存在于人们的视线中,可是1950年的一把"永恒"之火将它极其内部的所有都带走了,放火的小和尚林承贤也不会想到 ...

  • 周末选读 │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节选)

    金阁寺 节选自<金阁寺>第一章 [日]三岛由纪夫  著 代珂  译 自幼年时,父亲便常对我提及金阁. 我生在舞鹤东北一座孤零零地伸进日本海的半岛上.那里并非父亲的故乡,舞鹤东郊的志乐村才是 ...

  • 恶之葩

    (朗读者:赵朋) 两次游走日本,很遗憾,都未见到金阁寺. 金阁之于我,不仅是京都一处景点的存在,还是曾经付之一炬的离奇故事,更是三岛由纪夫足迹和笔力所致的地方. 有人说,日本人对人性的黑暗情有独钟,能 ...

  • 三岛由纪夫《晓寺》中,旖旎动人却又饱含哲思的10句话,令人难忘

    [见字]第772期 倘若把艺术比作巨大的晚霞,那么,在鱼鳞纹路中散射出来的无限黄昏,就像是一个时代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燔祭.今天为大家分享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独一无二知识型小说<晓寺>中的一些 ...

  •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著)简介

    20210226  学习进阶:<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著,陈德文 译) 西西弗钦钦 一.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他将"每次写作视为自杀前最后一次&quo ...

  • 对三岛由纪夫来说,金阁寺意味着什么?

    1956 年,三岛由纪夫创作<金阁寺>,这部作品后来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著 小说改编自真实事件.我们如今看到的鹿苑寺金阁,其实是 1955 年重建 ...

  • 沟口雄三丨三岛由纪夫与阳明学

    日本阳明学与中国阳明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像中国的阳明学那样是以时代的要求为动力而产生的思想.因此,在日本的阳明学中看不到像中国的阳明学那样作为运动的一面,即作为思想宣传运动和把大众卷入其中的讲学运 ...

  • 三岛由纪夫:不被人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

    日本的樱花深受大家喜爱,樱花绚烂的生命力,也作为日本人的生命精神的写照,更是日本文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无疑被公认为日本文学的代表.然而事实上,自谷崎润一郎逝世 ...

  • 三岛由纪夫|你在放荡的孤独中闪光

    摄影师筱山纪信为三岛拍摄的写真,极具风格和表演化 假面自白 你在放荡的孤独中闪光.顿时有如被针扎到手指,一丝尖锐的疼痛带来的隐约快感.放荡的孤独,一如某时某地歇斯底里的张狂,带有纵情和不计后果的气味. ...

  • 三岛由纪夫诞辰96周年

    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出生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四日.他出生的次年是昭和元年,因此三岛由纪夫的年龄与昭和的年份一致.他也被视为日本昭和时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 三岛由纪夫虽然出生于东京一个高级官僚的家庭 ...

  •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有多惨?旁观者:连砍三刀都没死,痛的直叫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起了个大早,随后带着他的"盾会"成员来到了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部. 三岛由纪夫带着手下劫持了指挥官益田兼利,闻讯而来的数百名自卫队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