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耀眼荣光,也不是待宰羔羊《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
在经典战争片《黑鹰坠落》里,骁勇善战的游骑兵胡特对战友说:
“当我回到家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我,为什么你要参战,你是杀人上瘾了的那种战争狂人吗?你知道我会怎么说吗?我一句话都不会说。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懂的。他们不懂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不过是为了与你我并肩的那些人,就这样,仅此而已。”
似乎这部著名的美国战争经典宣传片成李安这部带着浓烈反战意味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致敬的对象,在电影结尾的时候,牺牲的战友蘑菇再一次出现和比利说了一句我爱你,而比利则将这句我爱你传达给了身边所有的战友。
在离开球场的加长版悍马车上,他们这么说:
我们要去安全的地方了,我们得趁他们弄死我们之前离开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回家了。
在电影里,比利·林恩正对着自己的姐姐说,我不是一个英雄,我只是一名士兵。而战场就是士兵的岗位,因此他要回去了。最经典的战争片其实也是最好的反战片,其实在这里,李安暗中向着《黑鹰坠落》致敬,他在电影中这般表明,比利·林恩不过是一个士兵,像所有的士兵一样,除去其他人群赋予在他身上的光环和期待,他的职责就是爱自己的战友,正如胡特所说,战斗不过是为了与你我并肩的那些人。士兵的家在战场,战友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这部电影其实矛头也不是针对的战争,而是更深层次的美国梦,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片有所意见的缘故。美国梦是什么,其实就是自人文主义以来被美国中产阶级恪守的道德、责任感,而解构主义正式要化解这些符号,揭露人的真实。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选取的正是美国梦的核心,也是美国梦最薄弱的环节——美国的对外战争。美国历来被世界诟病的就是其自任世界警察并在全球范围内派兵。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荣誉,无数美国战士看似被荣誉号召,其实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的责罚。
电影中反复说明比利·林恩去参军的理由,只是因为报复负心的姐夫而砸了他的豪华轿车,最后不得不参军来逃避责任,面对着外人,比利已然成了英雄,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去参加军队,为了荣誉,为了责任感,一切要是被揭穿,似乎都成了笑话。
这里李安似乎又致敬了《黑鹰坠落》中的一句话:
没有人想要成为英雄,只不过时势造英雄。
但是在《黑鹰坠落》里有着英雄迟暮的沧桑感的那么一句话,在这里却显得格外荒谬,比利不过是一个把军队当做庇护所的鲁莽青年,建立在责任和道德之上的那个美国英雄不过是一重人们叠加给他的光环和幻影。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整部电影反复运用了一个老套的反战片的套路,那就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比利·林恩只能成为他人想要他成为的那个人,面对着他的母亲,他不得不像一个军人一般,感觉承担着国家的荣誉和责任,彼此都显得有些陌生,所有家人除了姐姐都视他为一个战斗回来的英雄,一个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斗士。而在球场上更是如此,那些橄榄球球员都将这些战士视作疯狂的杀人机器,并对那些具有强大里的杀伤性武器感到好奇,似乎在球员们看来,他们就是对枪支了如指掌的冷血动物,之所以受人崇敬成为国家英雄,只因为有着杀人不眨眼的高超本领。
而实际上这些B班的战士无非是一个个普通人,在面对着记者会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摆出英雄的模样,将记者们想要听到的回答一一说给记者听。林恩看着身边这些口是心非的战友,其实他们在杀敌的时候不过是想着女人。
李安也没有放过对男女之情的演绎,而比利也逃不过那些年轻女子的崇拜,在与超级腕的合作表演前,他们和拉拉队有了接触,一个叫菲珊的貌美女孩突然对比利暗诉钟情,并且也袒露真心,认为其实作为拉拉队一员,她们在社区服务工作时才真正具有意义。比利一时痴迷,陷入迷情之中。甚至开始考虑与菲珊日后的生活,这让他想要迫切地离开军队。他担心自己返回伊拉克之后,正如战友所说,菲珊真的会和某个中士上床。比利·林恩就像是一个凡人一样,卸去了战争英雄的荣誉和责任感,渴望着得到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平俗生活。
李安就是利用这样的手段解构了战争中的基本单位——士兵,暴露了美国梦核心的根基,所谓道德和责任不过是一个骗局,冠以英雄的名义,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地去满足他人对美国梦的幻想,因此看似被捧上神坛的美国英雄就像是宗教中的土偶神灵,美国有权势和话语权的实际操控者就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美国梦的骗局吸引着国人的奋斗和无私奉献。
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其实这些士兵只不过是资本家的吉祥物,在面对着超级腕的秀场上,他们像一个个演员一样被指挥着上场伫立不动,他们甚至被安排着换上迷彩,只因为要体现他们上战场杀敌的冲劲,而就当林恩像傻子一般站到表演结束之后,这群士兵就彻底被遗忘了,甚至了场工都觉得他们碍事。然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却真得自以为是一个身份不同的士兵,最后竟和场工们打起架来,后来一个橙衣的管事者喝止了场工,反过来也对着B班这群士兵说,我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美国士兵。
之后当班长和林恩一起被叫去谈拍电影的事情时,电影老板虽然钱出得很少,但是他满怀着憧憬地想要将德州英雄战士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希望将这批战士们当做一个更为崇高的偶像,去展现他们所代表的被美国大众欢迎的具有崇高责任感的道德楷模,他独自幻想了这种战争的崇高,而正是这种荣誉和责任让他不得不掩饰自我,正如投资人所说的那样,林恩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的故事已经成为美国的故事,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根基。他们的战争行为被赋予了无上的荣光,甚至成为了美国梦的代表,并将通过电影成为美国人的楷模。
然而比利·林恩却说出了电影的主旨,作为士兵,他们所做的不是什么故事或者秉承着什么精神,他们只不过是在过最真实的生活。他尖锐地指出投资人不过是想利用他们做成另一个故事而已。
士兵们需要被尊重,但是是作为真实的自己被尊重,而非被冠上高帽的英雄。
B班这群士兵无非是被人期望的英雄,最为明显的就是当比利·林恩告别菲珊时说,我真想和你一起逃走。菲珊竟神色一变,问道:你说要逃跑?你可是一个授勋的英雄。菲珊不过是觉得对方是个盖世英雄,她只是迷恋上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在伊拉克战争的炮火中救下战友的英雄,而非这个正迷恋着她的普通男人比利·林恩,比利连忙表示自己不过是开个玩笑,只不过在心中,他的爱情刹那间便破碎了。
除了爱情,电影中也涉及到了关于石油阴谋的话题,当B班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一个国内的石油商人自鸣得意地炫耀自己在国内的成就,并且表示这些士兵日后都不用去伊拉克打仗了,国内石油马上就能大面积开采了,其实这符合了主流反战者和阴谋论者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的解读。然而李安却安排了B班的班长对这个商贾一阵胡乱地嘲弄,弄得商人一脸尴尬。其实李安依旧是基于对展战士的解构出发布置了这一情节。这些只是战士,他们诚然知道或许战争的发动者有自己的利益打算,但是作为战士,他们只服从命令。
在电影中,这些个士兵都展露出一点,那就是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班长经常和比利说,即使他很希望自己能有选择,但是实际上战士是没有选择的。这些士兵在说话和交流的时候,通常使用军人的惯用语,他们只接受命令,像军人一样去服从,而不再考虑其他。
在电影中看似比利·林恩的姐姐是一个善解人意,并且希望比利·林恩能够留下,她似乎感觉到比利·林恩被战争所影响,心理已经产生问题,甚至危害到他的正常生活。她强烈地要求自己的弟弟能够去看心理医生,她不断地暗示比利·林恩已经得了战后创伤综合征,她甚至已经约好了心理医生,她不想要自己的兄弟再到前线去给那些资本家当炮灰,其实这也是大众对战争的一种相对主流的看法,可是李安在电影里似乎又做了一个否定。
电影中的姐姐一直将比利·林恩视为美国对外派兵作战的受害者,就像那个石油商人认为伊拉克战场上的士兵都是受政客指使为石油而战的。李安最终用比利·林恩的行动告诉他们,这些不过也是对方自己的建构,正如上文所说,比利·林恩说的那句话算是李安在电影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概念:
“我只是一个士兵,不是什么英雄。”
要说李安这部作品受到不同程度的看轻,大概也是因为李安用一种两面都不讨好的姿态解构了真正的美国大兵。
他不过是一个士兵,没有过于耀眼的荣光,也不是恶魔待宰的羔羊,他是一个凡人,职责就是保卫身边的你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