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到底是临其外形重要,还是临摹笔意重要?

书法书画是形貌主张的世界,千古不易。

书法无论是基本的线条笔法,无论是险绝的结构,甚至谋篇的章法,都是一个书法构形的过程。离开"形象"无从商谈“神似”精神。

所谓“外形”、“笔意”都是虚词,落不到实处,所以这个问题困扰之下,就是很多人临了半天,离开字帖就还是不会写字的现实,很残酷!

解决之道,在你的问题之外:

临摹最重要的是临“法。

进一步讲,临什么“法”?

说是“笔法”,这个词大家又会小看,所以我不用这个词。

我说一个更为关键的词——手法——临摹最重要的是你要揣摩出书家写字时候的手上动作。所以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临摹的功夫在纸面上。

看不到帖字以上的书写空间,你临一辈子也是枉然。

所以临习书法的开始阶段,和学武术一样,是“正手脚”。姿势动作正确了,发力才正确,拳法、书法的精髓也就慢慢能摸到门道了。

一、同样重要

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笔意即外形,外形即笔意。也就是说,笔意是我们在书写书法的时候,所要达成的外形的手段。而笔意,又通过书法的外形来表现。所以,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一体化概念,不可分割,也不可割裂,因此,无论外形还是笔意,其实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抛弃的。有些答主认为,外形和笔意其实是形与神的问题,亦有些答主将其概括成法度法则的问题,恕我直言,我不敢认同。

二、形似与神似

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这几这之间的关系。

首先,形似和神似是两种不同的临摹效果。请注意,是临摹效果。在一幅书法作品里,确实存在形与神的问题,但是绝无可能存在形似和神似的问题。

所以,形似和神似的问题争论,是相对于临摹书法的书法作品来说的。比如,某个人现在正在学习颜真卿的祭侄稿,这个时候,他所采用的手段是临摹。

当他把他临摹的作品拿出来,供大家欣赏,品评的时候,我们将颜真卿的原作和临摹者写的一对比,就知道了,哪些地方确实是临写的比较像,哪些地方又确实是不像的,哪些地方他写的确实是神似的,哪些地方确实是形似的。

但是,假若这个人确实学的比较好,学习一段祭侄稿后,就开始创作了,当我们拿出他自己进行书法创作的作品来看的话,我们自己再去评价的标准,就不会用神似和形似这样的标准和尺度了。

因为形似和神似的存在,其实是有一个对比参照物,它的存在才有了意义。既然这个人进行的书法创作是没有具体的参照物的,所以也谈不上神似与形似的问题。

三、形与神

但是这幅作品到底存不存在形与神的问题呢?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我们去评价书法作品,通常不会用神和形这样的逻辑来评价书法的。

甚至我们可以展开一个联想,假如一个人面对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开始了他的批判,他说:

你这幅书法作品写的很好啊,形表现的很到位,神采缺乏啊。要是能做到形神兼备那是最好的!

但是我们可以在旁边追问这个人,请问,您说,这幅书法作品的形是好的,请问依据在哪里?怎么样就知道这幅作品的形是好的呢?有没有一个参照系?是相对于谁的标准来的呢?是王羲之还是颜真卿?是欧阳询还是赵孟頫?

另外,至于神采有没有,您又是怎么得知的呢?假若们承认书法是一门表达人们精神、情感的艺术,那么,书法表达的,是我个人、私人的精神气质和所思所感,您又如何得知这幅书法作品断然全无神采的呢?

四、形与神的虚无性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并非全然否定神与形在书法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全盘否定其作用又会让我们解读艺术的能力丧失。但是,只运用这样的逻辑来进行思考是危险的,因为,最终形与神只存在于缥缈的艺术感觉之中而无法具体化,因此,不仅这样的言论失之准确,也会让观者一头雾水。

因此,形似和神似所使用的场景在于临摹中的书法评价。而神与形则应该在书法作品的评价中谨慎使用。否则会让整个评价陷入混乱和虚无。

五、形≠外形、神≠笔意

但是,这里的神与形,是不是就可以简单等同于笔意和外形呢?当然不是。

笔意,当然不是笔画的意思或者说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意境。当然,我们不能也无法否认意境的作用以及书法家通过笔意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但是笔意并不是境界本身,他应该是独立于境界之外的艺术手段。

书法中的笔意,我们倾向于认为是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的意图。简单说,就是笔墨的起承转合以及俯仰高低。而之所以书法家要有这样的意图,原因就在于书法家要透过这样的手段,来塑造不同的造型,这个造型,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外形,也可以理解为形。

因此,在这里,笔意和外形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两个事物,他们深层次的关系制约着书法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笔意和外形,是同时属于形,这一部分的两个重要分支,而神则是独立于形之外的存在,因此笔意和神并无直接的、对立关系,也就不可一一对应了。

六、不可偏废

因此,假如我们将神、形、神似、形似、外形、笔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之后,我们在面对开始时候那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学习书法,临摹当然既是注重外形的,也是注重笔意的。

因为,笔意即外形,外形即笔意,两者不可分割。但是这样问题,如果同样的在临摹学习中,以神与形这两者的学习为选择对象的话,仍然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推演,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七、形与神——互为表里

形似是神似的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延伸。假如形似是地基,那么神似就是高楼大厦,没有地基,高楼大厦也不可能安然矗立。但没有神似,地基永远也不会达到高楼大厦那样的高度。

因此,再临摹学习中,二者亦是不可偏废的。

八、书法法度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法度在书法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正如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候,语言的语法对于语言学习的意义一样。学习语法,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但是语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当我们和一位外国友人聊天时候,我们有时候所严格遵循的语法恰恰有时候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

所以,法这一抽象概念可能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是在学理上对于理解书法有帮助。

书法的“形”和“神”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质内容。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学到经典的“形”和“神”,以达到形神兼备,为临摹经典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不但临摹书法作品需要形神兼备,就是书法创作也以达到“形神兼备”为最高艺术准则。

那么,什么是书法的“形”?我们简单说,书法的“形”就是每一个笔画的外形。比如,一个点是“杏仁点”还是“悬胆点”,这是有区别的,如果要把“杏仁点”写得不是“悬胆点”,这就是一个“形似”的问题。

把一种字体的“形似”搞清楚,临摹准确,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初学书法,一定要先把“形似”解决好。这是我们进一步学好书法的基础。

当年林散之先生拿着自己的习作拜访黄宾虹先生。黄宾虹看了林散之的书法以后说,你的书法太形似刻板了。

这说明,林散之在学习书法的形似上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那么,黄宾虹为什么还批评林散之的书法太刻板了呢?

这就引出“神”的问题。说实在的。什么是“神”,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说法我们根据实践理论来看,书法的“神”,主要体现在“三笔”上。

即:笔法、笔意、笔势这三个方面。

笔法,具体说,就是通过用笔方法产生的点画效果。

我们前面提到的“杏仁点”和“悬胆点”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用笔不同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果你的每一个笔画都是有严格用笔方法的,那么,每一个笔画就是一个“法”。有法就是“形似”的基础。没有法度的形似,肯定也就没有“神”的基础。

笔意,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可以把不是很刻板,但是有那个意思的笔画叫做“笔意”,也可以把笔法的象形看做是笔意。

例如,一个点居然被看成是“杏仁”,一个勾居然看成是“鹅头勾”,这就是“笔意”。笔意越丰富,书法就越生动,也就越有神采。

笔势,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用笔取势和执笔方法的问题,也有“笔意”的问题。

例如,我们下笔是仰还是俯,是背还是向,是勾还是挑?这些笔画的走势走向,就是笔势。

同时,如何执笔,对于笔势也是影响很大的。这路就不多说了。

所以,学习书法,从初学开始简单来说,最好先不要考虑“神”的问题。当你的“形似”问题解决以后,再来讨论“神”的问题也不迟。

书法学习,应该是形神兼备才算合格,仅仅有“形”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形似做基础,神也是不存在的。

比如下图《二谢》如果你不能把外形临的很像,你怎么知道王羲之的笔意呢?

外形是结构,是古代的大书法家对字的处理,所以说有意临这个方法,意临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把握古人对整体和单字字形的处理!比如说,兰亭序里每一个之字都不一样就体现了书圣的处理方法,体现了行书的变化之美!

笔意,个人认为是笔法的掌握,很多人一直认为笔法是很难的一件技法!其实来说,笔法就是对毛笔笔性的掌握!这得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的技法!起行收转折处,中锋行笔等等!

以下是本人的临作,希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临摹达到形神俱似最重要 ,笔意者得其神自有笔意,其实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是我们在临摹过程学到了什么。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读帖能让我们从理论上了解书法基础知识。临摹是实践,也是将书法技法知识过度到自己手上的最好方法。

所以说,在临习过程要分析字的形的方面的问题,也要分析神的方面的问题,这里包括笔意的。

关键是发现其技法方面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技法实现形神俱似的,而且还要总结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规律,化古为我,学以致用。

否则,临摹的在形神俱似,而没有消化,变成营养吸收,一但离开帖,仍然写自己的字。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临帖水平非常高。但创作的作品,显得功夫很差。

所以,现代的书法教学,在强调临摹和掌握书法技法基础,就是注重背临和意临。只有在意临的水平达到形神俱似的地步,才算把功夫学到了自己手中。

书法爱好者来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题主说的外形大概是指点划结构,笔意大概是指字的神韵,首先说神韵要靠点划结构来表现,但二者不等同,这不是几个答主说的伪命题。对学书很有实际意义。

一般地,书法老师教临帖,会说: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就是先练好点划结构,再追求意境。又说:意在笔先。就是要明确整个字总体写法、甚至一个作品整体风格,再下笔。二者是学书的阶段问题,并不冲突。练过几年的都懂,不细说。

但是有问题,我们学王羲之、学颜真卿,目标是什么?是不是就要学得和他们一模一样?是要学外形?还是意境?还是其它?终极目的,我们是要通过书法表现自己的审美、表达自己的情感,正是因为王羲之的笔法意境不能完全表达颜真卿的情感,所以颜真卿才要创新。

同意的再往下看,

所以我们倒底要向古人学什么?哪个更重要?

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临习最多的,是颜真卿的楷书,偶尔临其它帖,总能看见颜书笔划影子,不自觉地就写成了这样,看笔划、像练过几年,看全字,不知道是哪家,整个字风格不统一,也表现不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我觉得还是学习不够,阅历还浅。

孙过庭的书谱有几句话十分经典: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我个人对人书俱老的理解是:有自己的风格。这一笔下去,有王颜赵李的营养,但绝对完全是自己的风格,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一笔。再来看前面的问题,倒底要学啥?题主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与题主共勉,纯手打,有误漏也不改了。

这是一个书法的形和神的问题,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是一幅形神兼备的作品,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在临习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初学者,那么,到底应该侧重于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成三种情况来看。

1、书写者所处的书写阶段,如果是初学者,笔力不够、功力不深、控笔能力不强,我建议先写形,由浅入深慢慢来。

2、所写的书体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楷书、隶书、篆书形多于意,行书、草书、更注重笔意。

3、书写者目的不同,我们临摹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进行一些专项的临摹,比如这次临摹我们只写它的形,下次只写它的意。这也是一种训练方法。

练习到了一定阶段,不管任何字体都要以写它的笔意为主,这样一是可以更快的进入创作,也能更快的写出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临帖都不像原帖的原因

我是汶水才子。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临摹到底是临其外形重要,还是临摹笔意重要?我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练习书法,临摹是必须经历和长期坚守的工作。为什么?因为自己没那天赋异禀吧!学书法,取法乎上。临摹古帖这也是书法人共同的方法。

临摹是俩种方法,临就是将帖置身边,边读、边看、边审、边写,这就是临帖。摹就是将练习纸置在帖上边,描写其字。

对于临摹其形还是笔意,我的观点是都重要。

一是临帖吧。你为什么临,就是要你必须学会帖子上的字如何写?如何起笔、运笔和收笔?如何将笔画搭配?如何结字?这里都牵扯字形和笔意的。缺一不可,否则,你临帖干嘛?

二是摹帖,你为什么摹啊?就是要你学会这个字的结构,学会这个字如何掌握其形状?如何下笔?如何行笔?如何写的与帖子上的字一样?这里也牵扯形状和笔意,都需要你在摹字过程中所要重点记忆的。


当然,临摹很重要,根据我的经验,我一般都是先读字,审字,记住结构和笔画粗细变化,记住如何运笔、行笔,然后勾勒字,就是描红的办法,在写,再临,再摹。直到行和神具备时再练下一个字。

祝你好运!

后附前几年所临《圣教序》,请多指教!

简单说是都重要。临帖的四个阶段:摹临、对临、背临、意临。摹帖阶段,学习者的眼和手,与帖上的墨迹之间,由于初次接触,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难以把握帖中的艺术精粹,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对临要掌握字帖的用笔、间架结构、章法特点。这个阶段是比较艰难的,也是一个主要结段。第三阶段是背临。临摹时,总有个我与帖之间的心理距离,我是主,帖是客,背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 这种心理距离,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要能做到写欧像欧,写赵象赵。真正掌握字帖的风格技巧。第四阶段是意临,意临阶段是要掌握字帖的精髓。这个阶段不是临一种字帖,要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好的书法家应该是边临帖边创作。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并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在书法实践中,创新提高,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至于初学者,要真正提高自己就要老老实实的做好摹临、对临,要力争做到忠实原帖,也就是要写的像。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浅尝辄止,开始临摹就琢磨着笔意,只能是为不下功夫找借口。结果只有半途而废或者尚未继承先说创新,误入丑书歧途。

来自: 喜阅斋 >《临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