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不除终身病!一个热敷包,一杯增液饮,祛邪散寒,防未病
名家养生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逐步升温,多地都达到历年同期最高温。天气已经开始换季了,但您知道吗,您的身体可不一定准备好换季了。因为我们身体当中可能存在一类问题,会在换季时候给我们身体造成打击,引发疾病,甚至威胁生命,这就是伏邪。什么是伏邪?伏邪容易引发哪些疾病?中老年人体内最常见的引起肿瘤的两类伏邪又是什么?
李仝主任告诉我们,所谓伏邪,就是当人体感受邪气没有马上发作,而是在体内潜伏,伺机发作的病邪。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两种容易引起肿瘤的伏邪,一个是“与三分之一以上肿瘤相关的伏邪”,另一个是“容易让人衰老变干的伏邪”。
当我们经常出现脖子凉、落枕、肚子凉、腹泻、腿抽筋、腰酸痛等情况时,就考虑身体当中可能有“与三分之一以上肿瘤相关”的伏寒邪。中医认为,寒则收涩,容易出现积,也包括现在所说的肿瘤、癌症,比如肺癌、胃癌、妇科肿瘤、血液肿瘤等。
伏寒邪的诱因有很多,阳气不足内生寒邪、穿衣不当、饮食生冷、生活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寒邪侵伏人体,伺机而动。
身体中的哪些位置容易藏有伏寒邪?
①【大椎穴】低头时颈部拱起的高点
大椎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督脉统领一身阳脉,这个地方受寒容易导致脖子酸疼、发凉、落枕。
②【命门穴】第一腰椎,肚脐于背部的水平位置。
命门穴是阳气之根,生命之源,如果它受到寒邪会让阳气受伤,出现腰部酸疼、发凉、沉重。
③【神阙穴】肚脐正中央
神阙穴是任脉的穴位,它非常薄弱,也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出现肚子腹痛、腹泻、发凉。
④【三阴交】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三阴交是三条阴经交汇的地方,阴气盛阳气衰,也容易感受寒邪,出现腿抽筋、沉重、发凉。
去除伏寒邪的热敷包
药材:吴茱萸20g、生姜20g、小茴香20g、丁香20g、当归20g、大青盐100g
做法:将上述药材放入到布包中,大火蒸20分钟,取出用毛巾包裹或放温后,热敷于患处。每个位置可热敷20分钟,一个药包可反复加热使用,直至没有药味后再更换。
位置:脖子凉、易落枕者可热敷在大椎穴,肚子凉、易腹泻者可热敷在神阙穴,腰酸痛、腰凉可热敷在命门,腿凉、易抽筋者可热敷在三阴交。
注意:皮肤过敏或破溃者慎用,糖尿病人使用时注意避免烫伤
当我们经常出现口燥咽干、皮肤干、脱屑、大便干结等情况时,就考虑有伏燥邪潜伏体内。中医认为,燥会耗气伤阴,容易让身体阴阳两虚,进而出现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肠癌等。
伏燥邪的常见诱因
①阴虚体质:因为有热灼烧了津液,表现为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烘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等。
②熬夜伤血: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经常需要熬夜,熬夜会损伤阴阳,导致白天筋疲力尽、记忆力越来越差、体力越来越差。
③温差过大:春季早晚温差很大,南方多湿冷,北方多燥热,冷热交替易感燥邪。
④过食温补:春季本就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很多人容易上火,如果再过食温补的食物,会产热灼烧津液,导致内生燥邪。
如果您有伏燥邪的表现时,可以运用专家推荐的增液汤滋阴润燥。
去除伏燥邪的增液汤
药材:生地5克、玄参5克、麦冬5克
麦冬甘寒,能养阴、清热,玄参清虚火、滋阴,生地清血分热、滋阴,这三味药配伍就有滋阴润燥、清热的功效,很适合换季时有燥邪的人喝。
用法:将上诉药材一同下锅煎15分钟,取汁饮用,脾虚怕冷者可加生姜、丁香各5克同煎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