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辨证方法】
中医学的病因主要是以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通过全面细致的辨明病证,寻求病因,掌握不同疾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力求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的目的。
病因辨证:
一、六淫:既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当“六气”成为致病因素时,就称为“六淫”。“六淫”致病一般首先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以认为它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从今天的临床实践中看,还包括了一部分生物“如细菌、病毒,某些寄生虫等”、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疾病。
此外,有些并不是外感疾病,但也出现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等的症状。为了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特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等。它们是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一些产物,由于它与外感“六淫”具有类似的性质,为了便于鉴别,也在此作以简单介绍。
风证特点:“风者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1,有抽搐、震颤、眩晕,游走性疼痛,搔痒与怕风等症状:
2,容易侵犯人体的高位和肌表,如头部、肺部和皮肤等部位:
3,常与其它病邪结合而发病。如风热、风寒、风湿等等,“故称”风为百病之长”。特别是风与湿相互结合后,在临床治疗方面形成反复发作,不易痊愈的各种慢性疑难杂症…….故有“无风不生湿,湿去风自灭”的说法。
外风
1、伤风:风邪侵袭肌表,营卫不和。症见恶风,头痛,有汗,发热或不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
2、风热:风与热合,侵犯人体。症见发热重,微怕冷,头痛,咽喉肿痛,干咳吐黄痰,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翘散
3、风痹:风邪侵犯经络,引起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故又称“行痹”。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利湿。防风汤
4、风疹块“荨麻疹”:多为肌肤有湿,复感风热或风寒,不得疏泄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引起皮肤风团或皮疹样损害。
治法:风热型,宜祛风利湿清热。消风散:风寒型,宜疏散风寒,调和营卫。以桂枝汤为主
内风:是病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症状。由心、肝、肾的病变所致。其临床特点,多突然发病。轻者表现头晕、目眩,情绪不宁,手足颤动麻木,口眼歪斜:重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角弓反张、偏瘫:常见于肝风内动的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寒证特点:
1、全身或局部有寒象,如怕冷,喜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痰液稀白等:
2、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出现剧烈的疼痛,所谓“寒胜则痛”。
3,寒性收引,寒邪侵入经络,可出现筋脉拘挛、收缩。
外寒
1、伤寒:寒邪伤表,症见怕冷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麻黄汤
2、中寒:寒邪直接伤里:症见突然寒战,面色发青,腹痛吐泄,身凉,手足挛痛,倦卧不动:重则昏迷僵直,脉沉细迟或伏。
治法:温中祛寒。理中汤:重者,回阳救逆、益气生脉。用回阳救逆汤
3、寒痹:寒邪伤络,引起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减轻,遇冷加剧,又称“痛痹”,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乌头汤
内寒:常由脾肾阳虚引起,症见恶寒喜热,手足不温,恶心,吐清水,,腹痛肠鸣,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苔白润,脉沉迟等寒象症状。
暑证 特点:
1、暑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作业下发病,主要表现高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
2、暑症易耗气伤津,有身重倦怠,四肢无力,口燥,唇干等症状:
3、暑症多挟湿,有头重,胸闷、恶心,腹胀泄泻等症状。
伤暑:感受暑热,汗出过多,消耗津液,阴伤不能制阳,阳热亢盛,症见身热头痛,汗出烦渴,,气促,四肢无力,或有恶心呕吐,腹泻,苔白腻,脉洪数。
治法:清暑解热。清暑益气汤
中暑:由于暑热卒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身热烦躁,大汗气粗,脉细数。
治法:宜急用芳香开窍。醒后用甘寒清热剂
湿症特点:
1、湿性粘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速愈。症见身体沉重,四肢困倦,头重如裹等。如湿邪侵犯经络、关节,可出现关节疼痛,固定不移,肌肉麻木等症状:
2、湿邪易犯脾胃,出现食欲不振,胸闷,腹胀,小便短少,大便稀薄,舌苔厚腻,多见濡脉:
3、全身或局部水湿泛滥,如水肿、脚气,白带,湿疹以及疮疡流水等也属于湿症范畴。
外湿
1、表湿:湿邪伤表,气机不舒,湿浊上蒙清窍。症见全身沉重困倦,身热不扬,脘腹满闷,口不渴,小便短少,头重如裹,脉濡。
治法:芳香化湿、宣达透表。藿朴夏苓汤
2、湿痹:湿邪侵犯经络,阻滞气血的运行,引起全身疼痛麻木,关节肿胀酸痛,痛有定处,故又称“着痹”
治法:利湿活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内湿:为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与脾胃关系密切,多由饮食不节“也包括误治、乱治等使脾胃受伤”,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致津液不得正常运化敷布,故湿从内生,脾为湿困。症见肢体困倦,脘腹胀满,或见呕逆,大便溏稀,苔白腻,脉濡缓等。
在内湿的基础上,更易感受外湿,可出现各种湿的症状……
燥症特点:
1、燥邪干枯,易伤津液,引起口鼻干燥,,咽干而痛,唇燥而裂,皮肤干燥,口渴喜饮,发热无汗,大便燥结等症:
2、燥邪易于伤肺,症见鼻孔干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
3、因营养不良,贫血等病症出现的皮肤干燥,指甲、毛发干枯,舌干少津等,也属于燥症范畴。
外燥
1、凉燥:风寒束表,凉燥犯肺,肺气不宣: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宣肺解表、润燥。杏苏散
2、温燥:温燥伤肺,阴液受伤:症见发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苔薄白干燥,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润燥。桑杏汤
内燥:是病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症状,,多由于实热灼津,或汗、吐、出血过多,津伤化燥,致使全身津液干涸:与肺、肾、胃、大肠有密切的关系。如肺气不足,水精不能四布濡养肌肤,而使皮肤枯燥:胃、肠燥热,灼伤津液,上致口唇干裂溃疡“既唇炎”起皮,下成肠枯失润,大便秘结。肾阴不足,虚火浮越,多见潮热、盗汗、心悸、眩晕、咽干等症。
火症特点:
1、火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极便是火。故症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的热象,如高热,怕热喜冷,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以及外科疮疡的红、肿、热、痈等:
2、火邪易耗伤津液,出现舌干少津,口渴饮冷,大便干结等症状:
3、迫血妄行,症见出血,或因灼伤脉络而发斑疹:
4、外感火症多系实火:内伤火症由于受病脏腑和病机不同,又有实火虚火之别。
实火:外感火热之气,或由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均属实火。实火多先火旺而后水亏:症见壮热,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甚者狂躁谵语,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或生刺,脉洪数。
治法:清热泻火。黄连解毒汤:甚者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心开窍
虚火:多由内伤引起,特点是“火”的症状较轻,且兼有阴虚症状,如劳伤过度,情志抑郁,淫欲妄动,均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气血失调,或久病失养,精气亏耗。常见的虚火有肾虚火动,脾胃虚火和热病后期出现之虚热等。
二、七情“精神因素,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情志活动本来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如果情志活动过度,就可能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情志不和,不但可以导致正气虚弱,易感外邪。同时,七情变化本身也可以致病,一般情志活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症,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表现为神志的改变,如心烦、易怒、健忘、失眠、喜怒无常,甚则癫狂等症状。心主神志,肝主情志,故精神刺激引起的症状,多从心肝两脏治疗。
2、精神刺激容易伤及脾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兼胸胁满闷胀痛,食欲减退的症候。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思想的反映,所以在临床治疗方面,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疗法。
三、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常是致病因素之一。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或误食不洁有毒之物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1、饮食过量则成食滞:症见不思饮食,嗳腐反酸,恶心呕吐,腹痛拒按,大便恶臭,脉滑等。
2、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寒,出现呕吐清水,腹痛喜按,消化不良,或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迟等。
3、过食甘肥厚味之品,可以生热、生湿、生痰,而为多种脏腑病症的原因。
饮食所伤,与脾胃关系密切,详见脏腑辨证。
四、劳倦所伤:指过度疲劳或过度安逸引起的正气亏损。过劳易伤脾气,症见少气懒言,四肢困倦,动则气喘,精神倦怠对。过逸会使机体气血郁滞不行,影响脾胃消化功能,症见食欲不振,肢体痿弱等。
劳倦的另一含义,就是房劳过度:症见腰酸神疲乏力,眩晕耳鸣,男子可见遗精滑泄,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等。
遗精:不因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称为遗精:其中有梦而遗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的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名为“滑精”,滑精多因梦遗发展而来。
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少寐多梦,梦泽遗精,伴有心中烦热,头晕、目眩、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心悸、怔仲,善恐健忘,口干,小溲短赤,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清热:心火独亢,神浮扰精梦泄的可用 黄连清心饮
若心肾不交,火灼血阴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 菖蒲、莲子 以滋阴安神
若久遗伤肾,阴虚火旺者,可用 知柏地黄汤或大补阴丸
此类患者要特别注意调摄心神,排除杂念。
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遗精频作,或尿时少量外流,小溲热赤混浊,或溺涩不爽,口苦或渴,心烦少寐,口舌生疮,大便常溏臭,,后重不爽,或见脘腹痞闷,恶心,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饮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宜升清化湿,可用 苍白二陈汤加黄柏 升麻 柴胡 若湿热流注肝脉不泄者,宜苦泄厥阴,用 封髓丹。甚者用 龙胆泻肝汤
应该注意:一是本型遗精系因湿热下注,疏泄失常引起,不能早投固涩之品。二是病因中焦脾胃失运湿热内生,治要健脾升清,才能化湿泄浊,所谓“治中焦以浚其源,利湿热以分其流。”却不可过用苦 寒碍胃。
此外:部分病人久遗精滑,可兼见形寒肢冷,阳萎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溲色清白,或余沥不尽等……此因遗、滑既久,阴虚及阳,精关不固,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形体,故兼见形寒肢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