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泽华夏—齐家文化四羊方玉琮
材质:甘肃马衔山玉规格:宽15.5cm 高9.2㎝ 径8.3cm 收藏:北京古玉文化馆鉴赏:该藏品材质为甘肃马衔山玉,立件,长方体,是极为规范的玉琮形制。它內圆外方,棱角分明,工艺精湛。琮之四个侧面均浅浮雕有羊首,为半圆雕,虽属浅浮雕,但刀法娴熟,刻画生动,栩栩如生。
它与国家博物馆所藏国宝四羊方尊青铜器,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青铜器,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它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位列国家博物馆十大传世国宝之第三位。
人们对它的文化价值是:在先秦,将羊的个性归纳为: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这又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诗经·召南》中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谓。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则更是寓意“吉祥”。同时,它还包含了对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观念。
以上,是文博界对四羊方尊青铜器文化内涵的基本共识。但我们认为,它的文化信息,远不止此,它更是远古先民神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据国家博物馆资深专家所述,有史料记载,四羊方尊青铜器的文化源头,就在史前齐家文化中,但一直苦于缺乏实物的佐证。但,北京古玉博物馆所藏这个重器——齐家文化四羊方琮,则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明。
以古羌人为主的齐家人,不仅在玉器上留下了丰富印记,而且在陶器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齐家文化陶器典范的双耳罐,齐肩的双耳,是羊角的高度抽象;而抽象化的羊的图式,也是齐家文化彩陶的主纹饰。即便是现在,生活在甘肃、四川等地的羌族人民,其民居上还有饰以夸张抽象的羊首的形象图案。可见,由羊图腾崇拜的这些活化石,可见出史前先民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这一齐家文化四羊玉方琮,将羊的形象,体现在作为敬天礼器的玉琮的四个面上,其一,它昭示着这个羊,是已拥有了神性的羊,标识着古羌人鲜明的经济形态。其二,四个面的反复呈现,宣示着“羊”意识的广被天下。“四维”、“四极”的古人空间概念,在这尊玉琮上寻到了它的源头。其三,将羊图腾体现在琮之上,使这个敬天的祭祀重器,因通天而具有了更加巨大的神力。
对它的所有这一切的释读,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国家博物馆藏四羊方尊青铜器的深厚文化价值。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有助于有效校正我们此前的相关文化认知。所以说,北京古玉文化馆,在发现、珍存、发掘、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家文化、及夏商周、春秋战汉各时期古玉文化方面,有着无量功德,当为学界、艺术界所高度重视,更当为社会所高度重视。尤其在这个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