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张飞之死,暴露了他们什么样的弱点?
1/4、陈寿对关张的评点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一段对五虎上将的评点,其中对关羽和张飞的评价对照起来看,很有意思: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恃,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礼数之常也。
陈寿先是总结了这两个人的共同点“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都有“国士之风”。国士之风是对武将的最高评价,萧何论韩信,用的就是“国士无双”。
然后陈寿把两个人的缺点进行比较,关羽是“刚而自矜”——性格耿直,又恃才倨傲;张飞是“暴而无恩”——脾气暴躁又不恩待属下。这两个评价看上去有点像,但实际差别很大,陈寿的另外一个评价说得更明白: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性格上分析,关羽善待没文化的底层士兵,但对同僚的文化人很傲慢;而张飞敬重文化人,却不体恤下面的兵卒。
另一种分析,用我们今天职场上的观点说,关羽和张飞同属中层干部,同样有能力,但管理风格上差异很大:
关羽对下属有情有义,对平级的同僚却没有好脸色,也常常不给上司面子;张飞则相反,对上司言听计从,对有能力的同僚也是敬重有加,可对待下属却很粗暴,动不动就“三字经”。
性格决定管理风格,我们就先来比较一下他们的性格。
2/4、张飞不是莽汉,关羽也并非一味倨傲
关羽的“善待卒伍”,在《三国志》里没有什么事迹印证,所以只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会“骄于士大夫”?
陈寿在说关羽优点的时候,举的例子不是“水淹七军”,也不是“刮骨疗毒”,而是“报效曹公”,指的是他降曹又反曹的一段经历。
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降了曹操,并为曹操解白马之围。虽然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可一打听到刘备下落后,还是立刻投奔旧主去了。
史书里对关羽的这段经历,是突出“恩义”两字,对刘备是“义”,对曹操报“恩”,但如果从“骄于士大夫”的角度,我们也能发现性格上关羽无法与曹操共事的原因。
刘备和曹操相比,刘备虽名为皇族,其实是一个草根色彩很强的领袖,而曹操不但是标准的官宦子弟,还很有诗人气质,明显更有“士大夫”的味道。
爱惜士卒,藐视士大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反精英主义”的倾向,关羽虽然整夜地抱着《春秋》读,却爱把下层人民的“粗鄙”当成朴实,认为“臭老九”的精英味儿其实都是“装逼”。
再看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更接近于兄弟;而曹操虽然很尊重关羽,也就是上司对有能力的下属的器重,相处了一段时间,关羽大概也发现了,自己的臭脾气哪怕是做个初创公司的联合创业人,也比当央企的高管好。
那张飞为什么会“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呢?
陈寿在说张飞优点时,举的例子是“义释严颜”。这一仗是刘备打刘璋,严颜是巴郡太守,被张飞生擒。劝降时,严颜大骂刘备不守信义,张飞反而对他很赞赏,命人释放了他。
《三国演义》里讲得比较形象:
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
试问,如果严颜是个小兵,说不出“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这种话,张飞还会放了他吗?
历史上的张飞并非是电视剧那种莽夫的形象,但他的“残忍好杀”还是很突出的,在徐州时,正是无端杀曹豹激发了刘备与陶谦旧部的矛盾,导致叛变丢了徐州。
刘备也经常提醒张飞,不要无端鞭打你身边的人,否则早晚会遭来祸端。
“敬爱君子”和“不恤小人”这两种矛盾的风格,在我看来,是一个人经历了地位剧烈上升后的结果。
张飞从20岁跟刘备打仗,到50多岁成为蜀汉集团的第二号将领,从早年稀里糊涂地丢了徐州,到后来有“义释严颜”这种笼络人心的举动,张飞就是一个草根将军的标准成长史。
“敬君子”是外部世界对他言行的要求,“义释严颜”说白了是给敌将一个面子,让他们能体面的投降。
和关羽相反,张飞是向往精英阶层的,他看似粗鄙的性格,反而正合这些人的胃口,如果当初被曹操俘获的是张飞,他对曹操肯定不会如关羽那么抗拒。
而“不恤小人”才是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零陵先贤传》里说,张飞是“武人”出身(因此被刘巴看不起),他的下层生活经历让他对底层民众的自由散漫与冥顽不灵有深刻的认知,也让他对自己曾经属于的这个阶层更高压、更残酷。
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变成了他们不同的管理风格。
3/4、升迁模式与保地盘模式
职场中的中层管理层,特别是部门经理、区域经理这个层次,是标准的“夹心层”:高层关注的是结果,决策压力要向下释放;底层员工在乎的是收入多少,有没有成长,干得开不开心,需求要往上提。
大部分“中层管理者”的关注重点都会有侧重,就有了“唯上型”和“唯下型”是两种典型的管理风格, 张飞的“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和关羽的“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刚好分别代表了这两种风格。
“唯上型”的管理风格核心是“向上管理”,注重跟高层的沟通,了解高管的意图,也更容易从高层获得业务资源。
“唯下型”的管理风格核心是“向下管理”,注重团队建设,关心下属的成长和心理状态,容易赢得下属们的心。
一个底层员工很容易从自己的位置出发,判断上司好不好,自然偏爱“唯下型”的管理者;还有人往往武断地认为,“唯上型”的管理者都是只知道溜须拍马的无能之辈,“唯下型”的管理者是礼遇下士但屡遭排斥,这都是电视剧看多了。
这两种管理者的差别不在于管理能力,仅仅是管理理念和晋升需求的区别。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讲,员工行为理论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大派系,一派关注的是“怎么让人做得更好”,叫行为派;一派关注的是“人为何想做得更好”,叫动机派。
很多“唯上型”的管理者,未必是能力差,往往是出于“行为派”的管理理论,认为人有逃避工作的倾向,必须加强制度约束。比如上班打卡这件事,这个制度的假设是,如果不打卡,人人都想迟到。
相信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让他们往往很难跟能力同样很强的下属好好相处,导致下属都是“能力欠缺但很听话型”的。
“唯下型”的管理者,未必能力强,而相信动机派的理论,认为每个员工都有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潜力,关键在于使用合理的激励模式,激发员工的动机。
除了管理理念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晋升需求的不同。
“唯上型”的管理风格是“升迁模式”,因为升迁的资源都握在高层的手里,与下属基本无关。
他们的核心工作是配合高层的管理意图,他们擅长将下属的工作成果包装成自己的“登云梯”,他们的手段是利用跟高层良好的关系,垄断稀缺业务资源的分配,使下属不得不容忍自己的行为。
相反,“唯下型的”管理风格是“保地盘模式”。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团队稳定,二是业绩增长,最好的“保地盘”的办法是把自己和团队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最好与其中的骨干建立私人关系,只要能牢牢地抓住这两样,就算跟上面的关系一般,也没人动得了你。
看过一篇报道,有学者研究了地方官员升迁的各种模式后总结:想要快点晋升,最好的办法是“多向中央上缴财政”;但想要保住自己现有的位置,最相关的因素是“地方经济增长”。
4/4、以短取败
管理者都是有风格的,但如果过于偏向单一风格,其上升空间都相对有限。
论跟蜀汉集团高层的关系,张飞明显比关羽好,但他获得的授权一直要小于关羽,留下来坐镇荆州的也不是张飞。大家都默认,他并不是一个“帅才”。
当“唯上型”管理者坐镇一方时,由于长期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缺乏独立决策能力,不擅长出业绩的缺点就容易暴露出来,成为他继续上升的最大弱点。
再看关羽的问题。表面上看,关羽有谋略,深受士兵的爱戴,老是放在刘备身边,好像有点屈才。可一旦真的离开了刘备,成为拥有最高授权的主帅时,他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关羽长期养成的“唯下”的扁平化管理风格,很容易让他“脱离中层,深入基层”,这常常导致管理构架的崩溃。
关羽败走麦城的直接原因是刘封、孟达拒绝援助,以及糜芳、傅士仁的背叛。这些人都是关羽以前的同僚,也是他鄙视的对象,现在都成为荆州分公司的中层领导,理应是关羽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关系变了,但关羽的管理意识没有变,仍然把这些“中层干部”当成普遍士兵看待。而他身为主帅,又没有时间真正“接触基层”,从而最终成为“孤家寡人”,打再多的胜仗,也挽救不了他最终失败的命运。
张飞亡于他粗暴对待的“兵卒”的反杀,关羽死于他倨傲对待的同僚的背叛,一个人的管理风格会成就一个人,也成为他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陈寿所说的“以短取败”。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相关文章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能影响一千年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诸葛亮给刘备的“企业大战略”,是个“战略大忽悠”吗?
为什么刘备总是打败仗,又每次都能绝地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