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历史、图像的对话|《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每次到敦煌莫高窟参观,总不忘记到第61窟(五代)观看主壁著名的“五台山图”,但由于该壁画所处的通道十分狭窄,光线又幽暗,其面积又十分巨大(宽13.45米、高3.42米),人们只能观赏壁画的中、下部分,较上部分的情节内容很难看得清楚。其后,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艺术 第61窟》中,拜读了赵声良老师的大作《敦煌晚期艺术的硕果——莫高窟第61窟内容与艺术》。文中对“五台山图”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但碍于篇幅所限,还是难窥全豹。在过去的敦煌艺术展览中,也曾见到“五台山图”的展出,但又缺乏详细的文字解读,心中总觉得有一份遗憾。
“五台山图”是一幅难得的佛教史迹画,如《敦煌莫高窟艺术第61窟》书中所说,它保存了大量佛教历史资料,有的还补充了史书所未载的属性。图中提供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筑(寺院、兰若、草庵、佛塔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和灵异现象等,共有榜题195条。此外,“五台山图”还呈现了许多古代社会生活民俗场面。图的下部描绘了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看到不同身份各阶层的人物服饰和活动场面。“五台山图”也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它以山水串联各个独立画面,从中可以见到五代时期敦煌山水画的风格。
每次面对这幅巨作,我总是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地解读和欣赏这幅难得的巨幅壁画?甚至希望能够“一图一书”——为此图出版一本通俗性的书,使普罗大众对此壁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期望这一图一书也能让大家体会昔日五台山的佛国世界。当然,我们更期望将来能够用一图一书的方式,为大家展示敦煌壁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
“五台山图”是一幅难得的佛教史迹画,它保存了大量佛教历史资料,有的还补充了史书所未载的属性。图中提供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筑、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和灵异现象等,共有榜题195条。
此外,“五台山图”还呈现了许多古代社会生活民俗场面。图的下部描绘了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看到不同身份各阶层的人物服饰和活动场面。“五台山图”也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它以山水串联各个独立画面,从中可以见到五代时期敦煌山水画的风格。
书中的敦煌石窟相关图片均由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提供。
莫高窟第61窟西壁即正壁通壁绘出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巨幅五台山图,长13.45米、高3.42米,面积达46平方米,规模宏大,构思精密,图像复杂,内容丰富,布局适当,榜题详细,既是一幅佛教史迹画,又是一幅巨型山水人物画,还是一幅翔实细致的历史地理地图,为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等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全图大致分三个部分,上部主要绘菩萨赴会等各种“灵异”“化现”属性;中部主要表现五台及山中寺院、佛塔等圣迹;下部则画从山西太原和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至五台山的山川地理情况,是一幅五台山地区的鸟瞰图。
图为中台之顶,有朱地墨书榜题“中台之顶”。这部分壁画恰在背屏之后,常年处在暗处,因此壁画色泽保持鲜艳。中台画在全图的中央最高处,与下方的文殊真身殿、万菩萨楼形成中轴线,两侧属性大体以中台为中心对称布局。“中台之顶”榜题两侧各画有一腾云昂首龙,榜题“金龙云中现”。山顶有一碧绿清池,称“龙池”,池中一小堂屋,应为龙堂。龙池两侧各一平顶堂屋,内供奉文殊菩萨及佛像。山两侧画出络绎不绝的巡礼参拜五台山的行人,有男有女,手捧供物,神态虔诚,榜题“游台之岭”。山中有龙宫兰若、雪峰之寺等寺院伽蓝。
南台之顶位于五台山图的南侧上方,上空画赴会阿罗汉、菩萨化现,赴会罗汉下方腾云中六只鼓围绕雷神,雷神双目圆睁,上身赤裸,腰围白绿双层裙,绿色头发呈两束竖起,双手上击鼓,右脚下踩,左腿弯屈上抬,十分形象生动,榜题“雷雹云中现”。台顶有“龙王池”,有无数灵鸟化现,榜题“灵鸟现”。两侧各画一狮子化现。山中画出吉祥之庵、薗草兰若、严济院等佛教圣迹以及山中来来往往的僧人、信徒等。
南台与中台之间为西台,榜题“西台之顶”(底色变黑)。上空画普贤菩萨及眷属像、毗沙门天、阿罗汉等赴会,云中化现金佛头、娑竭罗龙王、大毒龙;台顶亦为龙池,空中一昂首青狮化现。下方一塔,为释迦之塔,山中还画有杯渡兰若、兜率之庵、弘化之院等寺院,山中无数僧人、信众,有正在跪拜的,有站立合十礼拜的,还有正在登山的。西台左下方有道义兰若,院内画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对谈,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结说法印,左手上扬;维摩诘坐于红色方几上,左手置于胸前,右手上扬。
北台是五台山的最高峰,画在全图北侧,榜题“北台之顶现”,“现”字为衍文。上空画众菩萨赴会,云中化现娑竭罗龙王、毒龙。台顶有毒龙堂,堂前有碧绿龙池,池中水上置黑色毒龙王像,龙王张口昂首,龙尾反卷过头。台顶空中画出雷电现、毒龙现、金五台化现等。台上有三泉兰若、白龙兰若、童子之庵、法照和尚庵等伽蓝,台顶游台僧俗合十礼拜。
五台山图最北端画东台之顶。图中画出诸般瑞现,上方画阿罗汉一百五十人会,台顶画白鹤现、功德天女现、金钟现等。台顶一汪碧绿清池,为“阿耨达池”。池周围有宝殿之寺、夫妻舍身殿、徘徊兰若几座小型寺庵,东台顶上有好几座这种单体建筑形式的寺庵,如鏁子骨和尚庵等。还画有多座草庐,每座草庐内有一信徒打坐修行;山丘上画出巡游礼拜的僧人和信徒。
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为众生说法,菩萨诸天来赴会听法。观音菩萨半跏趺坐于云端莲花座之上,上方有华盖,圆形头光身光,菩萨头戴宝冠,面相圆润,身披天衣,项饰璎珞,庄严殊胜。
毗沙门天王又称“多闻天”,为佛教四天王之北方天王,十二天之一,具有极大神威,可消灾除病、救人施福。毗沙门天头戴宝冠,火焰形头光,身穿甲胄,相貌威严,双手捧宝塔,竖左膝胡跪于云端。榜题“大圣毗沙门天赴普贤会”。
在五台山全图中央的中台之下,画大圣文殊真身殿。寺院为方形大院,建有山门、回廊、二层角楼,围绕朱栏。屋顶有青瓦,屋脊和檐边青绿色,五台山图中大型寺院多为这类建筑形式,榜题“大圣文殊真身殿”。院内佛殿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结说法印;佛左手边,普贤菩萨于六牙白象背上莲花座结跏趺坐;佛右边,文殊菩萨于青狮背上莲花座结跏趺坐,狮子和白象均蹄踩莲花。文殊真身殿是五台山图中最中心的位置,是当时很重要的一座寺院。
五台山图中部、大建安寺下方,画有一座城池,榜题“五台县”。城垣为板筑,上有雉堞。只有一道城门,四角有角楼,和城门楼形制相同,均为砖砌。城中有重檐歇山顶两层殿堂一座,建于基台之上,有台阶,墨色大门,应是衙署。
在镇州城南侧上方,另一条道路旁画有一座单层歇山顶房屋,榜题“新荣之店”,店外一人拱手迎接客人,随从一手捧餐具、一手提水瓶,旁立侍候。来的客人为四人,榜题“新□□(罗送)供使”。使者骑着枣红色高头大马,头戴展角袱头,身穿青色袍服,下着白色长裙,脚蹬白靴,左手拉缰绳,右手持鞭。前后各一位随从,后方一红一白两头驴驮着行囊,驴后面一位随从正挥鞭催赶。使者背对五台山进入“新荣之店”,应该是从五台山送供而归。
五台山图中共画出草庵33座,都是西域样式,开圆券门,顶部用束草做结,多是僧人修行之所。东台山脚下画三座并列的草庵,庵中分别有一位身穿袍服的俗家信徒打坐修行,感念文殊菩萨教化,左右两侧青衫、蓝衫者头戴软角袱头,中间白衫者头戴展角袱头。这是全图草庵中唯一画居士打坐修行之处。
来源:旃檀精舍,原文转自: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