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我“如果我遇到困难想逃避怎么办?”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今天说说我和一个学生谈心交流后的一点感想。
这是一个开始醒悟过来,想要告别贪玩,准备努力的学生。但是,醒悟不代表着从此就一路开挂,他对自己还是有点缺乏信心。
当我和他交流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他:“你还有什么想问我的吗?”
他说:“老师,如果我遇到困难想逃避怎么办?”
我知道这难以避免,也是他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的。
我沉思了一下,其实,我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答案,但我还是告诉了他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战胜困难中成长的,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实现我们的价值。”
我知道,这单凭这句话,不可能让孩子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不再逃避困难呢?
这个孩子走了,我却陷入了沉思。
一般来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想逃避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会逼一逼孩子,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大人们怎么会允许一个孩子变成逃兵呢?很多家长会采取强制手段,用我们的权威和专制,来逼孩子就范。
并且,这样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从多年前虎爸的“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到现在的钢琴家朗朗,再到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等等,似乎都能成为家长可以逼孩子成功的论据。
然而,如果是一场辩论赛的话,如果辩论主题是“该不该逼孩子成功”,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不同的孩子承受力是不一样的,况且,这个逼迫的度就难以把握,一旦超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对有些孩子来说,这种强制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有的孩子将来会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一旦这种逼迫的力量消失,他们就会放纵自己。
有的孩子表面上好像有了效果,但是只是一种顺从的假象。家长作为过来人,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强权下的服从,仅仅是表面的顺从罢了。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对生活充满了乐观,而有人却总是悲观?答案虽然很复杂,但是,有一个原因,似乎可以和上面的问题联系起来。
一个被逼迫的孩子,如果真的能够战胜了困难,他感受到的真的是胜利的喜悦,以及成功后的成就感吗?
估计他感受最多的就是一种完成任务后的释放和解脱,因为他终于可以暂时摆脱大人对他的逼迫了。
失去了成就感和愉悦感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他很少能够感受到战胜困难带给自己的美好,渐渐地,他会变得悲观起来。
只有那些没有外界逼迫主动战胜困难的孩子,才会逐步树立自信,充满对生活的希望,变得对未来乐观起来。
看到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相信自己会有好运的人,更容易有好运降临。”心理学家们用实验证明了这个推断,因为,相信有好运的乐观的人,更不容易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一个悲观的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生活中的阴暗面,看到更多的是事物中的消极因素,这让他们更加惧怕困难,这几乎可以是一种恶性循环。
惧怕困难——大人逼迫——变得悲观——更加惧怕困难……
很显然,我们要想塑造出一个乐观的孩子,绝不能用逼迫的手段。尽管,大人们面对孩子逃避困难会着急、焦虑,因为我们担心他会变成一个无能而又一无所成的人,但是,这种担心不能成为我们逼迫孩子的理由,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办法。比如,耐心地与孩子寻找克服困难的各种可能。
在大人的逼迫之下,孩子就会处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会理解你是为他好。清醒一下吧,很多孩子没有那种高度,尤其是在家长的逼迫之下,他更会失去这个基本的判断力。
在敌意的环境下,我们没法真正去帮助孩子。所以我们必须营造一种平静和谐的环境,一种可以让孩子自己从内心生发力量的宽松的氛围。
注意,我不是让你纵容孩子逃避,我是说,我们需要在这种氛围下,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力量去寻找攻坚克难之法,而不是逼迫他,让孩子被动地服从。
尽管,看起来这种缩小家长权力的办法不那么立竿见影,但是,这是必须要走的正确的路。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被大人逼迫之下的孩子会变得性格扭曲,勇气或许会变成无所不用其极,会堕落成厚颜无耻(引用的书中的话),独立可能会堕落成自私自利,执着会变成偏执。 
啰嗦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很明显——不要逼迫逃避困难的孩子。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任由我们的脾气来给孩子简单施压。这很难,这也像孩子遇到的困难一样,作为家长,同样不能逃避这个困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