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康熙青花瓷相关特征及分期断代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出所需图案,然后再施上透明釉,在高温(约1200摄氏度-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从元代至今,它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故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青花瓷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更因其由内而外具有明亮素雅、安静和谐的特点,故也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与偏爱,倍受民众的喜爱,清代康熙朝的青花瓷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清康熙 青花昭君出塞图花觚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清史稿》卷五零五中记录的那样:“参股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康熙年间烧造的瓷器,品类之盛,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蜚声海内外,可谓空前。这时瓷器的生产,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为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点亦可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依据。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节录自《饮流斋说瓷》中的“说彩色第四”一节)。清代人陈浏在其著作《陶雅》一书中称:“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熙)青虽不及明(代)青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康熙青花瓷的特征、材料、发色和分期等问题根据康熙青花瓷器实物及其所具的不同风貌和特点,并结合其干支年款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
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此时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无论是从胎质、釉色、发色、装饰风格;还是从器型来讲,均有了长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著名的康熙五彩青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此期青花瓷器随着时间的发展又有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后世,尤其是雍正年间青花瓷器的风格。
青花龙纹瓶
以下将从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胎、釉、底足、发色、纹饰、造型、款识等特点出发,进行简要叙述:
1
胎釉特征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率,釉面肥润泛青,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其中大部分器物口沿往往施一层酱釉,底足处理的均粗糙些,且粘有细砂,或呈不光滑现象,有的器底露胎处仍明显的保留有晚明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放射状跳到痕,个别器物的足墙两面斜削尖状,且圈足的直径大,许多如瓶、觚、罐、盘及琢器(大件瓷器,如缸)的底足作台阶状,折角处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在此时期内也大量流行,民窑中的大盘居多,官窑中以夔龙折沿洗,印盒等器物居多。这些器物具有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足之间无釉而露胎,圈足相当宽厚等特征。康熙官窑青花瓷器的底足,在康熙早期这段时间内处理的亦不是很细腻,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产生,在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胚痕迹。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胎体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工艺更为精湛。随着瓷窑内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烧成瓷器的胎体度薄且坚白细腻,即古玩行前辈们常说的“糯米”胎。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康熙中期青花瓷残片的露胎处,可见胎体厚薄适中,修胎工致。故此期内青花瓷器的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器物的釉面也由初期泛青带有黑色棕眼变为洁白光润,从而将青花反衬得更加娴静美丽。官窑瓷器的胎体亦是洁净坚硬,少见杂质的“糯米胎”,其胎体薄厚均匀,修胎工整仔细。一般瓷质釉面多见有粉白和浆白两种颜色,粉白釉面稍显疏松,并多伴有细碎开片。到了康熙中期,在早期瓷器底部所见的“二层台”现象此时继续存在,底足的切割也与早期大致相同,只有足径与早期相比略显偏小。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露胎处洁净细润,处理极佳,足端浑圆光滑,此即古玩行前辈在论及康熙青花瓷器中通常所讲的“泥鳅背”底足。但此期底足不似后期特别是雍正青花瓷的足端那般滚圆。
青花璎珞纹贲巴壶
由于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制瓷所需之胎土陶炼得更加精细,原料的提纯也有了一定发展。致使器物胎体更加细腻、坚硬、纯净,故此胎体中铁杂质的含量大为减少,“火石红”的现象也很少见到。除此之外,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的胎与釉结合紧密,整体釉色浑然一致。此期出现了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作瓷胎,俗称“浆胎”,它的特点是质地精细,手头偏轻,制成器物多为印盒、水盂等小件器物。
到了康熙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高,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更大量增加,从而导致瓷器的产量大增,瓷器的烧造在充分继承康熙中期的基础上,不断的快速发展,民窑器物的胎体薄厚兼有,但趋向变薄,且瓷化程度较好,看上去胎显坚致细硬。釉色多为细润的青白和粉白色,但以粉白为主,胎釉结合紧密,呈现出一种剔透坚硬的感觉。官窑瓷器的胎体变的更薄,胎质更加坚硬,釉面也变得更加光洁润泽,从中期的那种粉白色向清白色逐渐过渡。釉面显现出一种硬亮青色,光泽自然柔和,与早期釉色给人以青中泛混,色调灰暗的感觉相比,晚期的青中显绿,予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器物胎釉结合也更加紧密,所生产出的瓷器显露出如同玉石一般的质感。康熙晚期青花瓷器的底足普遍平切,且切削工整,二层台的转折处,不似从前的那般硬挺,而显出圆润细腻的感觉。
2
用料及发色特点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制瓷艺人通过常年用心地积累经验,从而逐步的掌握了熟练运用多种品类、浓淡不同的青花色料,分染出了深浅有别的蓝色色阶变化,从一笔之中亦可窥其色泽分明的韵致,使所描绘的物象明澈清晰,历来就有“五色青花”之美誉。而除去使用优质青料的因素外,其独到之处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起源于我国传统水墨画之中的墨分五色效果,故可以将一种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深浅浓淡相同的不同色调,从而可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来调配使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工匠们的分工情况,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说》这本著作中记录了当时绘制青花瓷器的分工情况:“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画者,染者分类聚一室,以成划一之功。至如边线青箍,出镟坏之手,识铭书记,就落款之工;写生肖物为上,仿古以多见能精,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诚然,正确的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朝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青料,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大约成书于清代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一书中记载当时所用的青料除了明代已用的浙料、江西料外,并说:“本朝则广东,广西俱出料,亦属可用,但不耐火,绘彩入炉则黑矣。”有因于此,这本书所得出的结论是:“故总以浙料为上。”光绪年间覆刻的乾隆年间书籍《泉州府马巷厅志》在谈及掘井取青料的记载:“碗青,金门古湖琼林掘井口取之,江西景德镇及德化,宁德各窑所需。”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江西料、两广料和福建金门料恐怕都只在较粗的青花瓷器上用。”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局部
乾隆初年,唐英在其著作《陶冶图说》中提出:“瓷器,青花需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止可画粗器。”故有学者据此认为:“优美的康熙民窑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也应该是这种浙料。”但也是有学者认为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使用的青花原料是云南的珠明料。”古陶瓷鉴赏家耿宝昌先生则认为是珠明料与浙料并用,以上各家之说供大家参考。至于着色效果,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其发色呈灰暗的蓝色,有浑浊的感觉。到了中期,发色由灰暗变得娇艳青翠,浓淡有致,达到了传统绘画中所谓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宿有“青花五彩”之称,晚期的青花发色变得浅淡,给人以清新明快而透亮硬朗之感,亦有质量较差者,多呈色不稳,且有晕散的现象产生。这其中以中晚期,尤其是中期最具特色,为康熙青花瓷器的典型发色。
3
纹饰特征及绘制方法
康熙初年,由于当时仍处于朝代更替初期,社会并不稳定,时局的变动从而导致人民的心理发生转变,寻找某些寄托。故康熙早期瓷器中除生活用具外祭器占了多半,例如香炉。香炉腹部多绘莲纹,器身上下均饰有两道青花边线,或有在龙头前开尖内书年款者。其他如洞石花卉者,亦与顺治或明末的风格及处理方式相类,以简率粗放,自然流畅为主。而如“福”“寿”字及为百姓广泛喜爱的吉祥图案也开始出现,器物边饰喜画缠枝松,但器壁题满诗文者不见。早期的画法一般有简洁流畅,富于生活气息的单线平涂法,还具有画工细腻,线条纤细且刚柔并致的披麻皴法。
清康熙 青花万“寿”字大尊
康熙中期,在纹饰绘制方面采用传统的工笔画法,细腻传神。山水多做斧劈皴,并参以透视原理,使画面与颜色配合达到了难以从语言来叙述的某种境界,极为和谐统一。纹饰中具特色者有瑞兽、冰梅,梧桐芭蕉、博古、仕女婴戏及人物故事等。此外,在器壁特别是笔筒上书全篇文章,如《滕王阁序》《前后赤壁赋》等,也开始出现。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诗文笔筒
到了康熙晚期,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与此前基本相类,唯图案纹饰更趋向于向局部发展,景观人物均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而随着社会稳定,百姓的心态亦趋于平和,画面上出现了如“耕织图”、“渔家乐”等图案。
4
款识特色
康熙早期,朝廷唯恐瓷器损坏后连同本朝年号同弃于废土之中,故有“不尚尊号”的习惯。故很少具本朝年款者。而堂名,斋名和花押款却广为流行,还可见到绘制图案于外底上的器物,但其中的祭器,于外壁上可偶见纪年款。书写最多的当属前朝年款。
清康熙 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
康熙十九年,清代官窑始建,同时也进入了康熙青花瓷发展的中期。同时也开始大量书写本朝年款,为六字“大清康熙年制”。四字“康熙年制”的青花楷书款,均书于器底和内心,其中可见的有单圈,双圈;无圈,双方框、双长方框、凹雕、凸雕、楷书、草书、六字三行,六字两行、四字二行等,还见有闲章款、双圈无字款、堂名款、吉语款、绘有如秋叶、团鹤之类的花押图记款以及完全无款者。
清康熙 青花逐珠龙纹盖罐
到了康熙晚期,青花瓷器中的款识可谓繁杂多样除了已有的具本朝年款者,另有干支纪年款,吉语款以及大量的堂名、斋名款出现在了器物的底部。著名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图形花押者也可见到。
(0)

相关推荐

  • 看完后,你还认为自己会鉴别康熙青花吗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 ...

  • 如何判断康熙青花瓷器

    康熙青花瓷中期开始大量书写本朝年款,为六字"大清康熙年制".四字"康熙年制"的青花楷书款,均书于器底和内心,还见有闲章款.双圈无字款.堂名款.吉语款.绘有如秋叶 ...

  • 快速教你鉴定康熙青花瓷器!从此以后你也是鉴宝达人啦!

    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 ...

  • 康熙青花瓷的鉴定

    中国瓷器可以说是风靡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们追捧.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瓷器更是在品种和制瓷工艺上都到达了一个高峰,在中国瓷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青花瓷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青花瓷最早是出 ...

  • 如何简单瓢别康熙青花品相好坏?

    到了晚清光绪时期,虽然此时景德镇窑业生产仍沿用蛋形窑,但国力衰弱,社会经济凋敝,即使是当时的官窑生产都不能完全支持松柴的巨大消耗.因此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瓷器较之康熙本朝民窑青花瓷器釉面质软,灰暗并伴有 ...

  • 收藏康熙青花要了解这些

    根据康熙朝瓷器胎.釉.青花发色及纹饰的特点,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鉴定康熙瓷器: 第 一.手头较重,器形古拙.朴实. 第 二.胎质质地细密.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 ...

  • 文化瑰宝-康熙青花

    早期康熙青花瓷器保留着明代遗风,拥有釉面肥润.色泽泛青的特点;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画意粗犷并且苍古浑朴. 康熙时期是一个由大乱走向大治的阶段,虽然,当时西南有吴三桂,台 湾有郑经父子,但中原腹 ...

  • 康熙青花辨伪

    康熙青花采用"分水"法将青钴料调制成不同的浓度,因此可以绘制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层次感鲜明,最 高能达到7至9层.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 ...

  • 浅谈康熙青花及康熙青花介绍

    中期康熙青花胎体洁白坚硬.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到了晚期,康熙青花多为青白釉,胎体变得更轻,而且底足普遍平切.3个阶段具备不同的胎釉,胎釉的多样性正 ...

  • 康熙青花瓷相关特征及分期断代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出所需图案,然后再施上透明釉,在高温(约1200摄氏度-1300摄氏度)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从元代至今,它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故大量的碗.盘. ...

  • 陨铁石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根据外表特征此次陨铁石雨大体分为三种.一种为比较普遍的外表特征不明显的破碎陨铁石,占此次陨铁石量约50%;一种为外表特征比较普通的单陨铁石个体,占此次陨铁石量约30%;最 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具 ...

  • 和田玉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和田玉籽料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外形呈鹅卵状,块度比较小,小巧玲珑.它的表面上有无数个细密的小孔,如同人体皮肤毛孔的"汗毛孔"一样,这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并不影响其质地和价值. ...

  • 商代玉器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商代玉器,尤其是商代晚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又一鼎盛时期,以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可以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晶以及杂器等七类.妇好墓所出玉质礼器比较齐全,计有大琮,组 ...

  • 明清景泰蓝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2011年,香港佳士得,一对"清乾隆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拍出了4273.722万元的天价.自此,景泰蓝成为收藏的新宠,追逐的人们来不及学会欣赏,只以价格为标准,于是,减少 ...

  • 高古玉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 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从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从左往右 ...

  • 青铜境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 ...

  • 明清家具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中国古家具流动最快的时期.仅十年时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优 秀古家具便以奔涌之势流向境外.由于当时国内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收藏意识淡薄,百姓们渴望新的生活,对古老的东西,包括老家具弃之毫不心痛,致使国 ...

  • 鎏金铜佛像的特征与分期断代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所以,要正确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