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战:背水一战(3)井陉道

魏豹被灭后,代国军队在国相夏说(好名字)的带领下,南下救魏。

代国的国王,是此时赵国的丞相,陈馀。

陈馀在赶走张耳,帮助赵王赵歇复国之后,赵歇为了感谢自己的这位忠心耿耿的战友,将项羽封给自己的代国送给了陈馀。

不过由于赵国实力尚弱,于是陈馀没有马上回到封国,而是留在了赵国扶上马再送一程,令自己的手下夏说去接管代国。

陈馀在知道韩信打进河东后迅速令太行山那头的代国手下迅速去驰援。

有点晚了,整撞韩信枪口上。

韩信此时会和了刘邦派来的三万援军,整只部队变成了五万人。

韩信先是在太原南部,击破了三万的代国主力,这也是整个韩信北伐的唯一的一次以多打少。

随后在著名赵国革命经典阏与干掉了逃跑的夏说。

汉军随后北上占领了雁门郡和代郡。

代国平定。

再一次的一战定一国。

没办法,对手就这么点能水,代国跟刚平的西魏一样,都是空降干部。

代地的实力还不及西魏了,夏说拿出来的也都是全部身家,输干净了马上就被清台。

代国灭的比较轻松,韩信与张耳回军到了井陉道西口一带,准备从井陉道出,进攻赵国。

太原八陉中最著名的“井陉”,走到台前了。

之前多次提到过,一直憋着没讲,就是为了等今天这位大咖。

代国被灭,整个太行山以西已经脱离了赵国的掌控,面对眼前的韩信与张耳的五万汉军,赵国的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赵国方面,有一个人见识不凡。

陈馀的部下李左车对陈馀建议:汉将韩信东渡黄河,灭魏破代,军锋难以阻挡,但臣也听说,千里运粮,士兵难免有饥饿之色,临时打柴烧饭,不能保证军队有饱饭之食。

如今井陉道险峻,战车不能并行,大军行进,绵延数十里,粮草辎重一定在最后。

请求大王给我三万奇兵,让我在侧面袭击汉军辎重,您则深沟高垒,不与出战,如此下来,汉军进退不得,给养被断,不出十天,韩信,张耳的人头,就被送到您帐下来了。

面对这样一份有分析,有论据,有方案的进言,陈馀选择了反驳。

他的回答是,拥有十倍的兵力就可以实施包围,一倍的兵力,就可以堂堂而战。

如今韩信虽然号称数万,不过数千人(这情报工作也不怎么做的),但我军有十多万,他胆敢千里跋涉偷袭我国,此时已经精疲力竭。

我们是仁义之师,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如果不正面加以痛击,而是用诡计得胜,那么今后别的国家会认为我们是胆怯之国,打我们想法的会越来越多。

陈馀的这番话,听上去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宋襄公。

我们的伟大领袖曾经评价宋襄公是蠢猪般的人物。

宋襄公当年与楚军对战,楚军正在过河,手下劝他击敌半渡,但宋襄公严词拒绝,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者之师的做派,要堂堂正正的和楚国人干。

结果自己把命搭上了。

当时的春秋还存在着贵族风气,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经过了几百年腥风血雨的战国,时间来到秦末,还存在着堂堂而战,不利用已有优势的想法,这就该往精神病院送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陈馀这个人骨子里是个儒士,是个君子,所以不想占韩信的便宜。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陈馀这个人,他也许是个君子,但他绝对不是神经病。

这个人做事是不择手段,利益至上的!

陈馀在巨鹿时,可以理智的看着巨鹿城中的赵歇与张耳活活等死,而不施加任何援救。

理由是明摆着打不过秦军,所以要留着这些赵国的种子期待来日复兴。

在拿军印激张耳失败后,他失去了军权,在看到齐国反对项羽后,又第一时间去齐国找到了风投,从而赶跑了张耳。

这种种的做法,都更像是一个生存主义的商人政客。

他之所以否了李左车,说什么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其实完全就是一个说辞。

换刘邦走井陉,他绝对不光会听李左车的,还得滚木雷石的把道具全都备齐了高低砸死刘老三。

他之所以会放韩信进来,原因只有一个。

张耳!

张耳作为最开始的生死之交,在巨鹿之战后产生了重大的隔阂。

双方由爱生恨,由最初的同仇敌忾,渐渐到同床异梦,最终同室操戈。

他无法忍受,在自己扔出军印表明无意于权贵的态度时,居然张耳真的会拿走自己的大印。

自己募集的军队,成为了别人的武装,自己苦苦参股创业的赵地最后被张耳拿到了最大的果实。

自己忙一溜够最后却由省领导变成了县领导。

“凭什么?”和“你也配!”是陈馀胸口永远堵着的一口气!

在刘邦号召灭楚时,他的出兵前提根本没有什么国家层面的利益要求,明确的告诉刘邦,要张耳的人头。

头到出兵。

在得知刘邦骗他后,他又因为张耳还活着于是倒向了之前仅仅分给他三个县的项羽。

他对张耳的恨,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人生追求的层面上了。

这一次,当他听说张耳和韩信带着并不多的军队千里远征之时,他的内心深处,是希望当着张耳的面,不欺负你的亲手灭了你!

让你心服口服,让你眼睁睁的看着,没有我你什么也不是!

因为陈馀的这种想法,也成就了史上前五的经典战例,背水一战。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应该就听说过这个故事。

大意是韩信背水列阵,汉军退无可退。

在危机之中,韩信大吼一声:退无可退!还特么退!还都不奋勇上前?

然后被逼到绝境的汉军就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将赵国军队消灭了。

这个故事流传范围之广,误导人数之多,几乎很难再有一场战争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场战争的流传版本,或者说最终浓缩的这个成语,成为了“幸存者大坑”。

它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还原历史的原状,实在太过于主观。

它误导了太多人。

人们会简单地认为,人再绝境下,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实际上,在绝境中,人们往往尿的可能性会更大。

韩信确实背水列阵,确实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但他之所以胜利,却绝非仅仅因为他逼出了汉军的战斗力,而是另有原因。

“背水一战”从此成为了千百年来,华人世界的一个噩梦,将无数的幻想者,带进了沟里。

每当万分危急时,人们总会想到背水一战,跟丫拼了!

甚至在一片好局之时,还要生生的给自己上难度,非要撤掉自己的后路,逼自己一把。

往往最后最终却痛失好局,被人连锅端。

几百年后的马谡同志就是把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给这么打烂的。

下面,我们来原景还原一下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看看韩信,到底是如何打胜了这几千年来就成功过一次的背水列阵。

韩信在做出伐赵的决定后,再一次的间谍先行,派出了大量的探子去赵国摸情况。

人家客座教授张耳不是光吃干饭的,这位赵国前领导算是在情报工作上出了大力。

韩信在听说陈馀没有听李左车偷袭汉军后勤的作战方案时,大呼幸运。

在探马彻底摸着了准信,勘察整个井陉通道没有伏兵后,韩信才敢将大军开进井陉。

这是整场战争最重要的关键一步!

因为只要人家提前设埋伏了,你在井陉道内被人家包了饺子,真是饿都把你饿死了。

韩信的每次战前,必用间谍,必先把所有的消息进行汇总后,才会下达作战部署,如果说他不进行详尽的前期摸底,就盲目出兵,他会幸运这么一两次,但他绝不会一直幸运下去。

而且哪怕他听说了陈馀不用李左车之计时,还是怕不保险,派出侦察兵将井陉的所有布防全部摸透后,才敢进兵。

说到底,还是怕陈馀兵不厌诈,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不可不察。

韩信的每一场战争,一直都保持着如此的严谨态度。

这是史书中不重视的基本功,比什么背水抖机灵重要多了!

韩信进入井陉了,他同样面临着两个选择。

井陉是有两条道的。

韩信最终选择了那条路呢?

选择了井陉北道。

因为南道更艰险,比如目前保存最好的秦皇古驿道就能很好的显示当时的南道艰险。

南道自汉初到明万历年间,一直处于废弃状态,仅做零星商用,并不做官道。

条件太艰苦了,韩信不会去冒那个险。

相反北道则相对来说并非全程艰险,有很多回旋的余地。

这是今天井陉北道青石岭段的故道。

在当时,井陉北道和今天的也不大一致。

不一致在井陉道的东口。

今天的东口,在土门关。

当时的东口,在今天的南固底村附近,在那条“背水”的东边。

陈馀驻扎的地点,在今天的威州镇附近。

威州镇北,是战国时代的著名要塞蔓萌城,当年的中山国重镇,再往北走30公里就是中山国都灵寿。

当年的赵武灵王灭中山时,就是在此地打了最关键一仗。

此地在秦汉时代位置极其重要。

陈馀的打算,是放韩信走这百里井陉道,等你累不拉叽出来时,依托地势与要塞跟你决战。

陈馀是打算跟韩信堂堂正正对打的。

韩信也确确实实如他所愿了。

但他没料到,对面那哥们是个变戏法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