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风水的准确理解、龙穴砂水为体,理气为用
曾勇(文)
何为风水?
“风水”作为一个专用词,中国古代早已有独特的概念。
从魏晋时代的郭璞开始,古人对“风水”有过种种定义和表述。
《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风水的目的在于择地,择地而居或择地而葬。
“得水之地为上等”地,“藏风之地为次等地;
择地的目的是“乘生气”。
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因素,而得到生气的前提是要“藏风”与“得水”。
风水活动是围绕生气而展开的,因为生气具有遇风则散,遇水则止,能被水收纳,能随水运动的规律,所以,“藏风”就可以防止居地或葬地的生气被吹散,“得水”则可以使生气汇聚于居地或葬地附近。
一处自然环境能否聚“气”,关键取决于风与水两个自然因素,通过“风”和“水”可以调控生气,达到聚而不散的目的。
故将寻找聚生气的凤水宝地的理论和实践为风水。
风者取其山势藏纳,土色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
水者,取其地气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
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风”是通过山体起伏、走向来达到遮挡不利之气,接纳有益之气,依靠深厚坚实的土壤来聚蓄地气的。
所谓“水”,就是选择地势不使水直接侵蚀建筑物.如水流屈曲亦抱,那就更好。
气之来,有水以导之;
气之止,有水以界之;
气之聚,遇风以散之。
故曰要得水,要藏风。
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
风水可分为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
阳宅风水专司生人居住的城镇、村落、住宅的择址布形;
阴宅风水又称相墓之法,专司死者的陵墓坟冢的择址布置。
在历史上,风水有多种别称,使用较多的有“形法”、“堪與”、“地理”等。此外,偶有称风水为“阴阳”、“青囊”、“青乌”、“相宅”的说法。
古代地理就是风水,或者说“地理”中有关人居环境的论述,就是风水。
因为人类对生存发展极为重要的栖息之地的选择,就是当时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理之书也就理所当然的是风水书,“地理家”也就是“风水家”。
风水有两个主要流派,即形势宗和理气宗。
形势宗判断宅基地或坟地吉凶,主要看龙(主山)、砂(周围小山)、水、穴(宅基或坟地所在地点)、向(朝向)五个因素;
理气宗则以方位理气为主,主要利用阴阳五行、后天八卦、紫白九星、命相八字、干支生肖等判断阳宅或坟墓的朝向和方位的吉凶。
从形势宗风水角度看,某所住宅的某一方位采光、通风良好,凭窗外视也没有碍眼的东西构成“形煞”来扰人,按理说这应该是比较吉利的方位了。
但若以理气宗技法省察,风水师可能会告诉你,这一块地方今年凶星飞临,不吉,或说你的命相属东四命,而你所说的那个方位在住宅平面的卦位分布上属西四卦,因而对你来说它不是吉方而是凶方。
理气派风水比形法派风水更依赖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论思想。
理气派以方位理气为主,综合五行生克、阴阳八卦、九星吉凶、二十四山向等原理,认为住宅中某些区位为吉,某些区位为凶,理气的目的仍是要趋吉避凶,乃至化凶为吉。
鄙人认为学习风水术,应该以形势宗为核心,以合理科学的理气理论为辅助,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