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第一书《内经》里的针灸“七方十剂”你知道吗? 2024-07-30 21:31:15 1、《黄帝内经》里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诸位有没有想过,《黄帝内经》里面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可见在当时靠针灸就可以治好大部分病,而不必像现在这样逢病就吃药。当然,当时的针灸水平一定是比现在高的。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为了验证古人的思想我临床做了大量的实验。比如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浅刺的时候患者基本可以达到当时见效,止痛效果较好,且疗程短。而深刺效果明显比浅刺差许多,且治疗时间明显延长。而对于筋骨疾病浅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2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3刺远宜深,刺近宜浅“刺远宜深,刺近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4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刺。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针灸疗法的“七方十剂一、大方大方的条件是取穴位多,用针粗,手法重。大方的适应症有:脑出血、风湿性关节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此症多侵犯小儿,用针宜细,随刺即起,刺入亦浅,谓之小儿针法。列入大方,因取穴甚多,有时多至二三十穴)等二、小方小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用针细,手法轻。大都用于新病、轻病、身体虚弱的患者。三、缓方缓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留针时间短,间隔日期长。用于许多慢性而轻微的疾患,如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等四、急方急方的条件是:穴位明显好找,操作简便迅速,针灸后立即见效。取穴不拘多少,随时随地都可救急应用。例如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晕针较重等五、奇方奇方的条件是:只取一穴,中病而止。例如牙痛针翳风、癫痫取太冲、头昏刺百会等。另外,凡只取一穴,屡次使用,病愈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气失眠,屡刺行间;消化不良,常针中脘;腰痛多次用肾俞或委中等。六、偶方偶方的条件是:两侧取用同名穴,穴位数目左右相等。用于全身病,使左右经络达到平衡,例如: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同时并用,或不论采取任何穴必须两侧相同,或穴不同而穴数相等。七、复方复方有三种形式:(1)配合法:取了一穴,恐怕疗效不著,再加上同样效果的一穴。例如:头项强痛,取了风池,又加天柱;腰腿疼,取了环跳,又加委中。(2)并进法:同时患有两种病。例如患有膝关节炎,还有消化不良,取膝眼治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对膝关节和胃病都起到治疗作用。三穴同时并用,对这两种病都能收到效果。(3)分治法:治疗同时患有两种不相连属病的患者。例如:患了面神经麻痹,又起了荨麻疹。取颊车、地仓治面瘫,又取曲池、臂臑治荨麻疹。曲池行血,又是大肠经的合穴,上通面部。颊车、地仓为胃经穴,荨麻疹多与胃有关联,这样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同时治疗两种不相关联的病,而由穴位使之相通而同时收效针灸处方的十剂一、补可扶弱例如:大椎、陶道治阳虚而兴奋督脉,使腰脊强壮。灸膏肓治肺病虚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增进饮食,强壮身体,或用各种补的手法,使身体转弱为强。二、重可镇逆例如:膈肌痉挛,气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内关以治胸中,加膻中以利气(为八会穴的“气会”),再加日月由胆经斜上刺入接近膈肌。重用泻法,即可止其痉挛三、轻可去实例如:肝阳上亢,血压上升,头目眩晕,取八会穴的“血会”膈俞,找准穴位,双侧各埋皮内针1支,10秒钟后,血压即下降,屡用屡效。又如:津枯便秘,痛苦不堪,在左腹结穴埋藏皮内针1支,可以当日排便。津枯便秘,又名“脾约”,采取脾经的穴。便秘时粪块多积滞在乙状结肠部,腹结穴直接刺激乙状结肠,这也是百试不爽的,但埋在右侧腹结则效果欠佳四、宣可决壅例如:痰涎壅塞喉间,吐之不出,气被痰阻,呼吸困难,闷塞难忍,用手指抠天突穴,一抠一抬,连续数次,其痰自然吐出。痰涎“聚于肺,关于胃”,可针胃经丰隆穴,用泻法宣通。五、通可行滞例如:痢疾便脓便血,里急后重(又名“滞下”),总像有粪便欲出不出,常去蹲厕所,蹲得腿酸麻木,而起来又想蹲下,蹲下又排不出,痛苦不可名状,可取三焦经募穴石门,配以大肠经募穴天枢,运用泻法,即能消除积滞,减轻症状,针刺数次可愈。六、涩可固脱例如:脱肛,针长强、二白,灸百会,可使脱肛在短时间内收缩还纳。百会、长强都是督脉上的穴,灸百会是“病在下而取之上”,针长强是“局部取穴”,刺激肠壁。二白为奇穴,可以收缩涩滞已脱出的大肠末端。 赞 (0) 相关推荐 倪海厦针灸笔记(六) 穴位丈量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穴位的丈量方法,才不会找错穴位,否则,即便你是知道要扎什么穴位,由于找不准穴位,结果心到手不到,扎错了穴位就等于没有扎一样. 每一个人的寸都不一样,怎么来量这个寸,把中 ... 针灸疗法的“七方十剂”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其精髓所在,如果说从庞杂的中医体系中只选择一样,那无疑就是辨证论治.由辩证到处方,有一套完整严格的规范,少了任何一步都将影响到治病效果.用药配方的法则有"七 ... 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三) 探秘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二) 什么是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 12:运气法 概述:运气法是在<金针赋>"进气法"基础上发 ... 不可不懂的针灸“七方十剂” <黄帝内经>里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 诸位有没有想过,<黄帝内经>里面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可见在当时靠针灸就可以治好大部分病,而不必像现在这样逢病就吃 ... 彭静山老师:针灸疗法的“七方十剂” 导读:"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详立规矩,学者则有阶可升",这是<温病条辨>凡例中的话.方有"七方十剂",而针灸的"七方十剂",小 ... 针灸的“七方十剂”,但愿不被世人遗忘! 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 ... 传统医学针灸的“七方十剂”,但愿不被世人遗忘! 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 ... 传统医学针灸的“七方十剂” 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 ... 何为七方十剂中医“七方”的分类,主要以病... 何为七方十剂 中医"七方"的分类,主要以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位上下.药味奇偶等为依据."方"中:大.小.缓.急.奇.偶.复.其中急方药味甚少,而作很强.如独参 ... 针灸的“七方十剂”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 ... 针灸的“七方十剂”,但愿不被世人遗忘! 医中悟道 今天 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