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9日原创微头条

  •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你的朋友,同事,亲戚中有的人容易上当受骗,有的人则不容易被骗。这是怎么回事呢?

    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一般都轻信。面对一个观点和声音,只看表面,而不去往下挖;而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一般会往下挖,深究下去,准确的说是带脑子去思考型。

    容易上当受骗的人我们今天就不说了,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可学习的东西,而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今天才是我们要研究的。

    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所写的书《这才是心理学》中写道:任何观点、结论和看法都是:有边界的。

    绝对的真理几乎是不存在的。你见过太多次月亮是圆的,只要有一次见过月亮是月牙形的,就可以把你之前的结论彻底掀翻。

    那么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和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那就是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会对一个观点、看法和结论去反问。

    比如,有人说股票很好赚钱,你就可以问他:只要购买了股票就能赚钱吗?如果对方说那肯定了,那么他的话你基本可以无视了。

    不可证伪的结论,不听也罢。

    同理,你还可以反问的问题包括:它不跌吗?光涨吗?那庄家是傻瓜吗?这个世界上真有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等等。

    上述问题的每一个回答,就是在帮你勾勒出股票赚钱的真实样貌。

    别人的建议、别人的成功、别人的教训,都是有边界的。如果你看不到这些边界,就去生搬硬套。最后受伤的,一定是你自己。

  • 有的男人贫穷的时候娶的妻子,在事业有成时会越看越不顺眼;你恋爱的时候看你的伴侣哪哪都好,不爱他的时候,你看他哪哪都不好;同样是一个人,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身上同样的一个特征,一个习惯,你都会滋生出不一样的看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由美国卫斯理大学心理学教授斯科特·普劳斯所写的书《决策与判断》中说到: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情景的产物。

    每一次更换情景,都可能造成认知失调。

    这两句话简单讲就是,你觉得什么好,什么不好,不是那个东西真的好或者不好,而是你自身所处的情景在左右着你的看法。

    《上阳赋》中的萧綦曾经说过:这世人,皆是心中的贼。你觉得他是个贼,他就一定是个贼,你就越看他越象个贼,跟他偷没偷过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句话说的就是人假如更换了情景,怀疑一个人是个贼的时候,他即便没有偷过东西,你都会觉得他就是个贼,他的一切行为其实是你心中的映射,

    而不是真实的。

    一句话、一件东西、一种美食,能给一个人产生的刺激,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所处的情境。

    我们对外界的评价,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去理解新信息的。很多时候真实的情况或许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上阳赋》中的上阳郡主在没有遇到萧綦的时候,觉得子澹是天底下最优秀的男人,可是,在和萧綦相处后,

    再来看子澹,则觉得他是个懦夫,自己瞧不起他了。

    这种情况就是她把萧綦和子澹做了对比以后的结果。

    假如你年少的时候生活条件很差,现如今过的还不错的话,你就会觉得现如今的生活很美好,可是,假如你年少的时候,

    家境很富裕,而今生活一般,你就会觉的现如今的生活过的不好。这也是对比的结果。

    你在饥饿的时候吃一个鸡腿,和你在吃饱饭后吃一个鸡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美食,一个则感觉一般。

    鸡腿还是那个鸡腿,可是,感觉却发了巨大的变化。

    这也是对比造成的结果。

    由此可以得知,我们的感受是变化的。我们对外界的评价并不稳定。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曾对中彩票的幸运儿做过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跟处于相同地理位置的非中奖者相比,中奖者在很多日常生活行为中感受到的乐趣更少了。

    他们也觉得自己越来越难感受到快乐了。

    问题出在哪了呢?

    根源还是“对比效应”。

    布里克曼发现,带来这种差别的部分原因是中彩票的兴奋,冲淡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另一方面是,金钱的富足,让他们不再觉得钱有多重要,花起来也毫无感觉,毫不节制。

    之后,布里克曼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到了生活中。

    比如,聪明的人,想了解一个人时,不再从别人口中打听,而是看他所处的情景,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聪明的销售,不再一味劝说客户,而是给他一个更差或者更好的对比产品;聪明的设计,不再猜测甲方描述的“五彩斑斓的黑”和“放大的同时缩小一点”,而是拿出市面上的解决方案,让他参照,让他对比。

    很多人的行为、态度都是当下的情景决定的,不能当真;别人口中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当真,因为那都是不同情景下的结果,和真实其实并不沾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