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英语”系列文章2020年总目录(含2016 - 2019年文章目录链接)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一览无余,水至清无余:the other和the others的意义和用法 - 白话英语202115
-----------------------
口语真不需要训练,但是思维需要训练。思维上去了,口语自然上去了。如果训练孩子使用英语进行思维,是不需要练习口语的。准确地说,口语是不需要练习的,但是需要使用它来思考。当这个语言成为人的思考工具时,没任何理由说不出来的,除非发音器官有问题。我从未让女儿练习过口语,但是后来孩子的口语很好,甚至到美国后第四个月进入辩论队,到第七个月代表学校参加州赛,拿下州赛的杰出律师奖。这个奖孩子拿了两次,分别在高一和高四各拿一次。这是不少家长朋友跟我探讨英语学习、教学方法时的表达模式:我家孩子如何如何,我朋友家孩子如何如何。当然,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家长朋友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去关注许多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去关注孩子学英语的一般情况。有时我甚至有这样一种错觉:这到底是讨论英语学习、教学来了,还是来炫耀、求表扬来了?不知道朋友们有这样的感觉吗?OK,这且不提,既然你们划下道来了,那我要是不接招说一说,不是显得我胆怯吗?观点的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直接反驳观点,有时难以说得很具体,这里我想从比较具体的数字开始说。在上面这两段话当中,有两个关键的数字:
1、到美国后第四个月进入辩论队;
2、到第七个月代表学校参加州赛。
辩论赛,它是学业英语、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的一种高级口语表现形式,它需要的,更多地是强大的听力理解能力,尤其是对长篇陈述的听力理解能力,因为辩论过程中这样的长篇陈述频繁出现。甚至可以说,长篇陈述就是辩论赛的主体。如果听不懂,或者跟不上,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了。那种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对答,当然也有,也很多,但这样的对答,其内容基本上都限定在所探讨的范围之内,很少会有比较随意、一会儿换个全不相干的新话题这样的日常对话行为。总的来说,辩论赛,是长篇陈述和相对限定范围问答、立论与反驳的综合体,这两方面所用的,都是相对比较接近书面语的正式语言,可以通过书面材料的大量准备,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甚至是提高辩论能力和表达水平。毕竟本来都是书面语嘛!不难想见,阅读的积累,对于辩论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特定话题进行的陈述也好,问答也好,读得越多,思考得越通透,就越能在辩论中发挥出水平。综上,“四个月入选辩论队、七个月州赛拿奖”,这两个数字说明了两个情况:1、孩子的英语阅读积累很厚实,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也很高,思考得也很通透,这都带动了长篇陈述能力、长篇陈述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并很顺利地迁移到辩论赛的应用当中去了;因此,用“四个月入选辩论队、七个月州赛拿奖”这两个归根结底着重强调英语阅读水平较高的事实,来反驳我对英语初学阶段口语应该怎么练的看法,这瞄准的是心,打中的是胃,弹匣里装的是红糖水。
OK,我们暂且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就来讨论中高级阶段的英语口语学习,不谈英语初学了!那么,在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入选辩论队之前的那四个月,孩子都学了些什么、练了些什么?
入选辩论队之后的那三个月,孩子都学了些什么、练了些什么?
在这前后总共七个月时间里,孩子都学了些什么、练了些什么?
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我们就很难继续讨论下去,因为一些关键因素,说的人可以忽略,听的人不能放过。在此我作一推断:入选辩论队之前的那四个月,孩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里大量练习了英语口语,既有学业英语的成分,也包括日常交流。入选辩论队之后的那三个月,孩子拿出时间、精力参加辩论队的学习和训练,并继续在学习、生活环境里大量练习英语口语。在这前后总共七个月时间里,孩子得益于良好的语言环境,把之前长期英语学习中的深厚积累,转化成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即,孩子虽然在国内已经有了深厚的英语学习积累——要不然也不能刚到美国就这么优秀,培养还是在国内培养的对吧,——但是到了美国,仍然需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里进行切实的、面对面的、真实互动的口语应用,才能把口语水平提高起来。总不成孩子在这七个月里仍然只是在阅读、思考、阅读、思考吧!那样的话肯定进不了辩论队,估计就连上课都难坚持。而这,就是很多家长朋友在探讨孩子英语学习、探讨英语教学方法时的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对于英语学习活动,他们往往只关注到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也许有效,但并非全部;对于其他起作用的部分,他们或者是没有关注到,或者是出于交流的需要,不太乐意提起。如果只是自己观察了、关注到了,那没关系,这本身不是坏事,也不影响到谁;但如果还要把这个结果理论化、上升到“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高度,那就有点不足了,甚至,有的时候,会对其他的家长朋友、甚至是少数英语教师造成不利的影响,让他们以为英语教学真的是这样神秘、艺术而不可分析、不可学习——口语不需要练,自然就能好,这不是神秘、不可分析,又是什么呢?对我来说,这不是一种好的探讨方式。说到最后,说这都无法分析,把关键部分归于神秘、艺术,那你的贡献在哪里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了“哦,这很神秘”?探讨,不是这样的。
为了说服我,这位朋友还发来了薛涌(应该是北大的吧)的一段话:
留美最大的障碍在阅读,不在听说。口语常用词汇不过几百个,到了英语环境中每天重复,自然就会。阅读则涉及上万词汇、复杂的语法结构、纷繁的文化社会背景,需要长期、专业化的训练。大量近乎文盲的美国人听说并无障碍,却难上大学,道理也在此。
美国一个像样的本科,一周阅读量至少200页。如果读常青藤的话,则至少三、四百页。哈佛给教授的指针:一门课每周阅读量平均在100-150页左右。按每学期五门课计,就是500-750页。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一心想上好大学,却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
在国内集中精力攻阅读,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效益最大。听说技能高度依赖环境:有了语言环境几乎无师自通,没有则怎么努力也进步缓慢。一切的关键,在于实际生活中的演练。所以,听说的问题到美国解决最有效率。读写训练则是非环境依赖型,说到底就是学生和摆在眼前的英语文章之间的关系:读书就是实际演练,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并无区别。而阅读功夫扎实,词汇量大,一旦投入美国的语言环境中,听说适应起来也非常快。”
所以,拿薛涌这段话来说明“口语不需要练”,一句话概括:王顾左右而言他。事实上,即便薛涌这段话本身,也并没有否认英语口语是要练的。他说的是,1、到英语环境中去,追求自然学会;2、没有语言环境,努力也进步缓慢。我们看,薛涌并没有说口语不需要练,他只是说口语不需要在国内拼死命去练。
最后,关于那个神秘的“英语思维”,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加以剖析,分别是:我的核心观点是,think in English,英语思维,用英语思维,这是英语学习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学好英语的动力和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需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肯定要想办法尽快达到这个水平。只是,想做到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思维,需要的不是提醒自己I must think in English,而是:1、尽量不借助汉语翻译进行英语学习,在一定阶段,从英语到英语;2、尽可能多地借助图片、音频、视频,尤其是视频,帮助我们理解英语的意思;如果是书面语,一定看完整篇章,尽可能少看单个句子和对照翻译;3、加大英语实践量,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多复述、多表演,培养更高、更强的英语语感,以此逐步排除汉语翻译在英语学习中的中介。也即,把英语学习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想着怎样think in English,避免think in Chinese。那样更没用,更浪费时间精力!毕竟,把一样东西神秘化,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家用电器坏了,干脆整个扔了重买,这固然是爽快,但并非家家能够如此,也并非次次能够如此,总要有拆开来修理、研究的时候。同样道理,在国内练英语口语再难,也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说什么“这不需要练”,“这练不好”。这样说话,于事无补,还是赶紧谈正事吧!“白话英语”系列欢迎朋友们点题,我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请在本文留言区留下您的问题。敬请朋友们帮我转发扩散本文,感谢!点一下文章右下角的“在看”,也是帮我。欢迎朋友们加我微信1825857217探讨英语学习方法、英语语言疑难、儿童教育规律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