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丽 || 故乡哈尔滨印象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吴佳丽,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唱歌、旅行、摄影,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
故乡哈尔滨印象
故乡是什么?故乡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安居之地。她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在这里你会安心,你可以随意。
上大学是我第一次在外面住,一开始确是欢喜的,总以为可以脱离旧环境的束缚,可以去感受甚至接受一个崭新的环境,可是在外面的时间越长,越让我对家乡的留恋深了一分,经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去食堂的时候,总会优先考虑东北菜。说实话,食堂做的并不正宗,但我仍然会在吃之前拍张照片,然后兴奋地给妈妈发过去,并告诉她:“食堂竟然有东北菜!”
总的来说,食堂的地三鲜、炖酸菜还是勉强可以入口,可锅包肉那可就是差点意思了——“差点儿意思”是委婉说法,直白讲,是非常难吃。打饭阿姨如果不说,我一定会认为这是糖醋肉段。后来在北京也点了几个外卖,没有一家是好吃的。可是在哈尔滨,随便走进一家馆子都很好吃,也许这就是故乡特有的味道吧。
我吃了这么多年,也慢慢发现一点门道——只有现炸现做的锅包肉才是有灵魂的!里脊肉裹上面糊下入油锅中,放入适量的白醋与白糖,熬出粘稠的汤汁,炸至外酥里嫩。这“适量”二字,便看厨师的看家本领了。最后在金黄的锅包肉上洒上胡萝卜丝和几叶香菜。不过单凭这些,还不一定能吃出我心中想要的味道。必须要在那种嘈杂的菜馆子里吃,才能找到感觉。
我并不喜欢喧闹,只因美味都藏于这些喧闹却地道的馆子中。在以咸味为主的东北菜中,酸甜的锅包肉是我感觉独特的家乡味道。
哈尔滨的天气也是独特的。外地人说她银装素裹,冬季里宛如一座冰雪宫殿。这也许是他们在冰雪大世界(一个景点)里看到的景象。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本地人都没去过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已经司空见惯。
下过雪的路上滑滑的,但是不久就会清出一条干净的小路。小区里的孩子们会嘻嘻哈哈地打雪仗,也有的人家拿出自家的爬犁,在陡坡或者结冰的地方滑来滑去。不必去那些特意修葺的景点去玩耍,因为在这里遍地都是冰、雪,还有活泼热情的人们。
一些宽敞的道路两侧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冰雕,在夜晚尤其好看。若是仔细看,也许能发现藏在冰雕里不幸被冻住的一条小鱼。
下雪的时候雪花落在衣服上,如果趁没融化的时候仔细观察,是可以看到雪花的各种形状的。
哈尔滨以前有很多俄罗斯人住,他们修了好多教堂,很多建筑也是偏欧洲的风格。雪花飞飞扬扬飘在教堂上,算是我最虔诚的时候。雪花纯白的颜色、雪后清新的空气、教堂里虔诚的信徒,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说起来,学生们最期待下雪——说不定因为某次大雪,教育局会停课一天呢,这种事每年都要发生一次的。还有,每年一月五日的冰雪节,所有人也都会放假一天,这是专属于哈尔滨人的假期。
寒冷的环境造就了热情的人民。似乎每个人在街上都能聊两句,打车的时候司机也会问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甚至还会有司机和你分享他刚刚经历过的开心事儿。
夏天的夜晚,大家都喜欢在街上吃露天烧烤,酒瓶子互相碰撞,发出叮叮咣咣的声音。一周总要放肆这么一次,好迎接下一周的忙碌。夏天的傍晚会有许多音乐节,大家听着音乐,吹着江边的风,或者再喝一瓶啤酒,十分惬意。
故乡是一个充满烟火味而又有情调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也是一个现代的城市。她的历史不过几百年。民国时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使这座城市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虽然经济发展并不快,但是每个人都在享受一份惬意。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欧式“巴洛克”风格建筑,自带浪漫而又美丽的气质,让你仿佛徜徉在欧洲的街头,自然而然地感受一种别样的“异国”情调。
大致说来,我的故乡哈尔滨,是一个有着独特风情的迷人城市。如果你有空,欢迎你到哈尔滨做客——亲身感受她的魅力!
【版权声明】本篇图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