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山万水,原来是格局二字
1
亲爱的欢乐:
某天,我去参观一个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遇见一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前辈。
他很认真地观赏着这些作品,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好苗子。
我问:“您心目中的好苗子,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前辈沉吟片刻,缓缓地说:“要有一定的格局。”
接着,他说:“其实,不仅是书法,其他任何艺术领域,最后能走多远,能到达怎样的高度,功夫都不在艺术本身,而在于艺术家的人生格局。”
2
俗话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也就是说,你的锅决定了你能烙出的饼的上限。所谓格局,就是这口“锅”,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文化底蕴,是一个人的眼界、气度和胸襟。
所谓“做人”,不就是努力做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吗?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最终也取决于自身的人生格局吧。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他的开心与否,全在于乞讨的多少。
他看不见世界的繁花锦绣,看不见世界上的人还有多种活法,自然也看不见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机会,就在他为自己框定的狭小世界里不断错失。
也许他不平庸,也不笨拙,也不缺乏竞争意识,但当乞讨成为他世界的全部时,他便很难跳出乞讨者的思维。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修行路上,我们和谁同行?和谁比较?我们追求什么?看淡什么?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终将形成我们的人生格局。
3
有时,我会傻傻地想:如果我们把一只蚂蚁放在一张白纸上,上面盖上玻璃罩,让它一辈子在里面爬来爬去。那么,蚂蚁眼中的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白色的、平面的世界了吧!
当有一天,拿开这个玻璃罩的时候,它还有没有能力爬出玻璃罩外的世界?
如果物理的局限性已经不存在了,阻止它向外探索的,就是意识的局限性。
人也一样,一旦习惯固有的环境,形成固有的思维,就会逐渐丧失尝试的勇气,逐渐失去创新的想象力。人心的包容与接纳,也会逐渐狭小。
4
我们生来就有着诸多生理的局限性。
比如,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光谱、耳朵能听到的分贝,是很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有许多人眼看不到的光谱、人耳听不到的分贝。这是人的局限性。
比如,蜻蜓、蜜蜂等昆虫的眼睛是复眼,它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人类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所有生物的局限性。
其实,在大自然面前,任何生物都是渺小的。因此,生而为人,有什么资本可以自高自大,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呢?
井底之蛙的可悲,就在于受环境的制约,无法跳出这个局限。在深不见底的井内,它抬头望见的那片天空,不足方圆,却误以为就是整个天空。
它的格局,就是井底的方寸之间而已。
5
所幸的是,人类虽然会遇到像井底之蛙一样的环境局限性,但人类却拥有宝贵的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可以打破认知的局限性。一旦认识到了局限性,就会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从而不断打开人生格局。
比如,我们知道人眼所能看到的距离是非常有限的,就发明了望远镜,从而成倍增加了人眼的观测距离,探测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世界。
比如,我们知道人的行走速度是非常有限的,就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创造了超越人类极限的移动速度,得以飞越海洋,跨越地球。
6
如何追求更大的人生格局?
格局和年龄关系不大,却和经历、学识息息相关。
经历过风风雨雨,胸中有江河湖海,眼界和胸襟才能渐渐打开。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
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孩子,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格局。
好比孙悟空的筋斗云,再怎么厉害,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筋斗云只是雕虫小技,而如来佛却是大智慧,是真正的人生格局。
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有更多可能性。
——摘自2017年1月出版的《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已加印6次。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淘宝等网站和新华书店均有售。
-朗读-
杨琳,一个从小喜欢语言表达,一直对文字和声音敏感的女子。忙碌的工作之余,朗读是她心中最有效的放松方式。
现兼任新昌县播音主持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