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传(第22章)

第22章 府试夺魁

备考的日子,倏忽易逝。转眼之间,公元720年的京兆府试到来了。

科举取士起源于隋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继续沿用。626年,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志,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其中包括科举制度。

唐太宗之后,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帝王的完善,至公元720年时,大唐的科举制度已相当完善。

此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制科则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由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举荐到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和策论,明经重帖经和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和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而诗赋则需要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相比明经,进士及第要困难得多,故当时坊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王维的目标,就是进士及第。

经过数月准备,王缙、兴宗的书法、帖经、墨义都已不错,但诗赋尚未精熟,自忖尚欠火候,故暂不参加京兆府试。只有王维气定神闲,独自前往。

这年的京兆府试,诗题是《清如玉壶冰》,出自南朝诗人鲍照所写的五言古诗《代白头吟》。

《代白头吟》开篇就是“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向往的正直、高洁品格。

此次京兆府试选用这个题目,相当于试律诗中的命题状物之作。考生应试作诗,一律要在诗题前加“赋得”二字。

王维从容落座,铺纸磨墨。只见他思如泉涌,文笔如飞,不到一盏茶功夫,就已写成一首《赋得清如玉壶冰》。

全诗如下: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王维用平淡清远的笔墨,赞扬了玉壶冰洁净透明的的优点,写出了它霜一般的坚贞和月一般的高洁。尤其是最后一句“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他将玉壶冰尊称为君子,表面上在说自愧不如,其实暗示他对玉壶冰高洁品质的欣赏和赞同,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意境深远的诗作,堪称试律诗中的上乘佳作。考官看了,自然大为赞赏。再加上玉真公主的大力举荐,因此,此次府试的解元,毫无悬念的,是王维。

消息传来,王维心中自然十分喜悦。他明白,通过了府试,就可以参加明年春天举行的礼部试。考取了府试解元,离礼部试进士及第就近了一步。如果一切顺利,一年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迎娶璎珞了。

王缙和兴宗似乎比王维还要激动。兴宗在房中兴奋地来回踱步,说:“摩诘兄,我就说这几天经常听到喜鹊在枝头叫唤,心里想着必定有喜事临门,今日果然应验了!”

“是啊,大哥,这是我们家门大喜!母亲如果知道了,不知会高兴得怎么样了,我们速速回家禀告母亲吧。”

“夏卿,兴宗,今年京兆府试,我为你们探了回底。明年京兆府试,你俩切莫妄自菲薄,定要去努力尝试一番才好。”

“摩诘兄,你用过的笔,快快赠我和夏卿兄吧,好让我们也沾沾你的才气!”兴宗笑嘻嘻地说。

说笑间,裴迪、卢象、崔颢等人也来到云来客栈,纷纷向王维当面道贺。王维自然是一番谦逊之辞,因为他明白,明年春闱之后,方可真正尘埃落定。

几天后,当王维、王缙回到山西运城、出现在母亲面前时,王维心里其实想着两件事。一是向母亲报喜,二是向母亲提出提亲一事。

母亲听了王维的喜讯,自然喜不自禁。她看着眼前面如冠玉、玉树临风的王维,欣慰地说:“维儿,你阿爷若泉下有知,一定可以瞑目了。缙儿,你也要像大哥这样,潜心向学,为王家光宗耀祖。你们几个如果都成才了,阿娘我心里就没有遗憾了。”

“阿娘多年含辛茹苦教导我们,我和弟妹们一定谨记在心,不教阿娘失望。”王维深知母亲的不易,动情地说。

“大哥,二哥,你们快给我们说说京城的事吧。”弟妹们团团围在王维、王缙身边,一脸期待地想听大哥、二哥说说京城的所见所闻。

于是,王维就从云来客栈、府试诗题讲起,讲到何为科举取士,讲到岐王、宁王等王公贵族的求贤若渴,讲到兴宗、裴迪等莫逆之交,最后,他将话题转到了璎珞身上。

“阿娘,兴宗有一双胞胎姊姊,名叫璎珞。儿曾有缘在崔府一见,温柔贤淑,蕙质兰心,深得儿心。”虽然王维试图将语气保持平静,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出了他话里的兴奋和激动。那个在弟妹面前一向沉着稳重、淡定从容的大哥,似乎转瞬之间判若两人。

“维儿,你今年已经十九岁,是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倒是阿娘糊涂,一时耽搁了。你方才所说的崔家姑娘,你已见过一面?”母亲先是有些意外,不过马上笑逐颜开,这不是双喜临门么?

“是的,自从见了璎珞,儿心里便再也难以忘怀。儿想着,若阿娘为儿择妇,儿想请阿娘成全。因为——儿心里只有璎珞一人。”当着弟妹的面,王维再也顾不了那么多,一口气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这番话。弟妹们在一旁挤眉弄眼,替大哥开心。

“维儿,世间之事,皆随缘而动,姻缘也是如此。阿娘相信你的眼力。你心仪的女子,阿娘自然也是欢喜的。即便我们王家有些般配不上,阿娘也会好好替你谋划。”

王维本来还怕母亲会顾虑外人以为王家高攀了崔家,不愿出面提亲,想不到母亲同意得如此爽利。王维明白,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遂愿。于是,他无限深情地拜了下去,说:“多谢母亲成全。”

“维儿放心,阿娘一定为你风风光光地迎娶崔家姑娘。”

“太好啦,大哥要提亲,我这个伴郎可是当定咯!”王缙也忙拍手称好,弟妹们也无不欢呼雀跃。此刻的王家,沉浸在一片喜事连连中。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 王维传(第九章)

    第九章 璎珞是她 "摩诘,我刚听说祖六病逝了,这是真的吗?"这日,王维好友裴迪急冲冲地来到云来客栈. 裴迪是关中(今陕西)人氏,在家中排行第十,人称十公子,和王维同年.他和王维.祖 ...

  • 王维传(第一章)

    缘起: 近日读<旧唐书.王维传>,偶得"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一句. 颇为心动. 继而查阅<新唐书.王维传><唐才子传.王维>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