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43章)
在太子人选这件事上,高力士只对李隆基说了一句话:“皇上,太子为国本,应当慎重。废长立幼,国之大忌,推长而立,谁还敢争?”这句话,让原本举棋不定的李隆基作出了决定。
虽然李林甫和牛仙客一直坚持要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但李隆基有许多顾虑。顾虑之一是李瑁在众皇子中排名十八,且没有出众的功绩和才能,如果越过前面那么多皇子而成为太子,其他皇子怎能心服?顾虑之二是武惠妃和三皇子之死显然脱不了干系,若立她的儿子为太子,朝廷上下怎能心服?天下百姓怎能心服?
正当他不知该如何拒绝李林甫的强势推荐时,高力士的“推长而立”,让他心头一亮,将目光锁定在了三皇子李亨身上。
冤死的太子李瑛排名第二,李亨排名第三,李隆基为何不关注大儿子李琮呢?李琮出生于704年,当时,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李琮生母是李隆基爱妾刘氏。因为太子妃王氏一只没有子嗣,李琮自幼被李隆基当做继承人来培养,710年,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许昌郡王。但世事难料,712年10月,8岁的李琮随父亲在禁苑狩猎时,不幸被猿猴袭击,身上多处受伤,尤其在面部永远留下了一条醒目的疤痕,不再适合当储君。因此,715年正月,李隆基册立皇太子时,没有选择长子李琮,而是选了次子李瑛。
李琮曾因无缘太子而消沉了很多年,自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后,李琮才暗自庆幸,幸好自己不是太子,才躲过了这场生死劫难。看来,帝王之位不是谁都有福消受的,他还是当一个太平王爷为好。因李琮膝下无子,李瑛死后,李隆基将李瑛的长子李俨、三子李俅过继给李琮,李瑛的其他几个儿子也由李琮代为抚养。
高力士对李隆基说,这些年来,忠王李亨仁孝恭谨,勤奋好学,他的师傅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都对他颇为认可。更难能可贵的是,忠王洁身自好,远离是非,不掺和任何权力斗争,这不正是太子的最佳人选么?“皇上,老奴以为,若立忠王为太子,不仅皇子们心服,朝廷上下心服,天下百姓也会心服。”高力士自708年起就跟随在李隆基身边,已尽心尽力服侍李隆基30年。和李林甫推荐李瑁是为自己着想不同,他推荐李亨是为李隆基着想。在他看来,新太子要有利于李隆基安抚人心、安抚天下才好。
当李隆基宣布立忠王李亨为太子后,李林甫的失望之情,远胜过寿王李瑁。李瑁的太子之路,其实是被武惠妃一手推动的。当武惠妃害死三皇子且赔上自己的性命后,最痛苦、最自责的人,莫过于李瑁。在他眼里,这条通向太子的权力之路上,有数不尽的杀戮,有淌不完的鲜血,可耻之至,可怖之至。
因此,当他听说父皇已决定立李亨为太子时,他竟有一种被禁锢久了后终于解脱的感觉。倒是寿王妃杨玉环,很是替李瑁可惜,深深叹了口气道:“殿下,母后身前最受父皇宠爱。趁父皇圣旨未下,你赶紧去求求父皇,请他不看僧面看佛面,念在母后的情分上,也该让你当太子呐!”
但是,李瑁摇头拒绝了,他揽过杨玉环的香肩,一脸释然道:“大哥都不在意能否当太子,我这个排行十八的弟弟,又有什么好可惜的?咱们日日守在一起,好好过日子,不是比什么都强?”
李瑁和杨玉环的这番对话,恰好被急急赶来的李林甫听到了,顿时气得脸都发白了!想他和武惠妃这些年后如此绞尽脑汁、用尽手段为李瑁谋划,到头来,李瑁自个却丝毫不在乎!如果武惠妃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被气晕过去?
不过,李家的这场太子之争,对王维来说,却不如莲儿的十五岁及笄之礼来得重要。说到底,无论谁当太子,还不都是李家天下?身为大唐子民,还是过好自己的日子来得更实在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