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的房子,附近有一家小书店,几角钱给店主,可以借几本书回家读。后来换过几个住处,碰巧也都离书店都很近。有时甚至不需要走到书店,某个路口会有一间报刊亭,或者停着一辆面包车,它的后备厢门敞开,里面堆满了价格低廉的人类智慧,不过,那里卖的多半是盗版书。
放在十年前,庆祝一个为读书而设的节日显得有些多余。感谢印刷术,阅读实在太平常了,不需要堆砌什么语句来阐释它的重要性。但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之后,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受到的冲击巨大而迅速,短短几年时间,它重新定义了谁来写,怎么写,也改变了读什么,怎么读。“十万加”似乎成了唯一的标准。
去年“423 世界读书日”,因为疫情,书店无法开门,我们只能在单向空间完成一场疯狂的 360 小时直播实验。一年之后,书店不死,我们在守卫阅读上又迈进了一步。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回应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现实——政治诡谲,人心惶惶,目之所及,尽是巧言令色。
在上个月落幕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我们公布了上半年的主题词「思想与行动」。在 2021 年的“423 世界读书日·单向空间阅读双周”,我们决定践行它:连线全球同行,一同探讨如何应对行业危机,继续书写真实的世界;发布青年作家杨潇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从西南联大西迁路开始,用行走突破思想之困;疯狂朗读夜首次出走上海,把单向的声音带向别处;还有,众声朗读、影像跨界、快闪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与合作,共同重塑新时代的阅读。
思想与行动,我们邀请你一起,在坚持深度阅读的同时,力所能及地行动起来,让思想坚实,更有力地介入。
本次「Re-connect」单读国际文学圆桌(大型国际交友会),由单读联合瑞士文化基金会、中英文化连线基金、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呈现——嘉宾来自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中国,包括新闻记者、杂志主编、自由作家和学者教授;话题从如何写一篇报道,到如何办一本杂志,再到后疫情时代的文学实践与社区建设……其中,第一场圆桌的主题是:谁在真实世界的前线写作?我们邀请瑞士《报道》杂志主编、全球真实故事奖创始人 Daniel Puntas Bernet,以及澳大利亚文学杂志《抬起眉毛》(The Lifted Brow)前出版人 Sam Cooney,和单读主编吴琦一起,聊一聊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以及长篇创作、杂志编辑工作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4 月 19 日晚 19:00,加入 Zoom 会议,再一次,和我们一起——在宽阔的世界,做不狭隘的人。
在充斥着焦虑的今天,阅读依然是一种古老又必须的仪式。通过读书,我们既能够跨越时空,与智者对话,亦可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寻自我的笃定。可以说,无论身处世界的哪条轨道,读书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以拯救、指引我们的存在,4 月 23 日 10:30,在这个专属于书籍的日子,让我们与几位老师一起,重新审视阅读的力与美。本场活动将在单向街书店微博、视频号「单向历」、腾讯看点直播进行实时直播。
每年的世界阅读日,书籍成了人们问候的起点,情感的归宿,与陌生人相连的通道。今年 4 月 23 日,腾讯新闻、单向空间及亚朵、财新传媒、新京报共同发起“4 小时 23 分朗读接力”,坚持共读传统,在不眠中阅读,在阅读中清醒,用朗读接力的方式将阅读传递给更多人,线上直播与线下连接,在单向空间·亚朵联名店中、在阅读经典的朗读声中,呈现一场朗读盛宴。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长篇非虚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2021 年 4 月 23 日 19:30,我们邀请到许知远、罗新这两位当代活跃的思想者、行动派,跟作者杨潇一起聊聊他们在路上的故事,共同探讨“对话”之后,我们如何以“行动”突破思想的困境?
「文学改编实验室」由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联合单向空间共同发起,旨在挖掘具有影视改编可能性和视觉想象空间的文学文本,由学者梁鸿、青年演员尹昉、编剧李媛、以及单读主编吴琦组成评委团。首届文学改编实验室已经完成作品征集,共计征集作品 240 篇。2021 年 4 月,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驻岛写作正式开启,实验室导师将与入选作者将在海边开启文本与影像的碰撞。4 月 24 日 14:00,阿郎、刘宽、李穗将在海边的孤独图书馆,与大家畅谈文学与影像中的表达欲。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不太健康”。注意力很难集中在某一点上超过五分钟;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时间一直在主动或者被动着被打断;沉浸式的长时间的专注阅读显然成为了奢侈品。「吃不“饱”,看不够」让我们身体、精神随时处在过度消耗的不健康状态。我们亟需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能量的能量站让我们重新获取一种“充盈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王饱饱 x 单向空间特别企划:4.23 读书日「饱读诗书」快闪,用健康的麦片填饱肚子,用书籍充实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