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失读”的时代

刚刚阅读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还未读完,刘编辑就止不住呵呵起来。

我们向来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称中国的历代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是,这份调查数据却给人一种错觉,让人错以为中国是蛮荒之地,中国人是未开化之人。

还是用数据说话吧,下面是调查数据的要点摘录: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

图书阅读率为59.1%。

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0.38分钟,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

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

我国成年国民中,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5.4%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有21.7%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首先,在数据面前要保持高度的理性,不要被看似很高的百分比所秒惑(瞬间迷惑)。80.3%、73.0%、59.1%,这三个数据看似很高,但这只是阅读率或接触率,只读过一页书,只用手机阅读过一次,也会算在数据里。也就是说,这数据没有显示出读者读的是什么,读了多少。

读书时间和阅读量也充分暴露了当前国人有多么不爱读书,这样低的数据,真的让我非常惊叹!好奇的我,真想问一句题外话:“你们不读书,那么,把时间花在哪儿了?”

另外,我觉得听书和读书不是一回事,绝不能混为一谈。众所周知,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在注视文字时,也能体会到文字展示的无穷美感和祖先造字时的伟大智慧。如果阅读作品,那文字绽放的节奏美、声韵美、修辞美等等,更是让人满口生香,给人带来巨大的享受!

读书时间、阅读量固然重要,但阅读类别、阅读效果更加重要。那些流传千百年的经典著作,虽然蕴含着古今中外无数位作家学者的大智慧,但相对那些哗众取宠、低俗无聊的东西,还是没有市场呀。所以,虽说中国的阅读率很高,但很多人读的是碎片、是快餐,甚至是垃圾、是毒草。

阅读恶劣作品,当然不会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不会陶冶出雅致的情操,然而,即使阅读经典作品,就一定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吗?我看不一定。读完经典著作,你理解书中的情感与思想吗?你的灵魂得到净化了吗?你的精神境界提升了吗?你能把书中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吗?……已经有太多人批判当今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了,所以,读经典作品,提个人修养,树时代新风,永远在路上……

下面举刘编辑的例子进行说明。刘编辑,本来应该成为“刘博士”的,可惜呀,费了半条命换来的博士资格,却被有权势的人半路抢走了,气得极有修养的著名学者,直接骂此学校(山东某大学)研招办的人是王八蛋(其实,那伙人连他妈王八蛋都不配当)。刘编辑在生活困厄、工作无着、琐事缠身的痛苦中,还坚持每年读至少一百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呢。

因此,我就不明白了,那些最有读书条件的人,为什么就是不去读书呢???如果刘编辑,真成了刘博士,那每年读的书应该会更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写到这里,又想到了以色列。以色列有850多万人,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大的市,而且一半左右的国土是沙漠。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还多次经历民族战争,面对由战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这样的环境,却培养了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大约70本,平均每4000多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这样的民族怎么能不强大?这样的民族,涌现出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庄子》中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被很多人当作不读书求知的理由。但是,只要承认人需要一个精神世界,那么,去阅读作为思想文化载体的书籍,肯定是人类必需的。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提到,这份调查数据,还是有让人欣慰的地方,其中提到:“2017年我国0-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71.3%。另外,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91.8%。”

这两项数据,总算让人长出了一口气,刘编辑仿佛看到了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