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还是悲剧:从拿破仑三世到威廉二世(之一)

导读:也许,《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评价袁绍的那段话,正好适用于拿破仑三世: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路易·波拿巴 即拿破仑三世 / 他的皇后 来自西班牙的欧仁妮

闹剧还是悲剧

从拿破仑三世到威廉二世

(之一)

文 | 立峰

1、谁是拿破仑三世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里,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至少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的;但第二次,则是作为闹剧出现的。

后来,这句话被马克思用在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路易·波拿巴和他的雾月十八日》里。马克思想要讽刺的,正是这位路易·波拿巴先生,他既是拿破仑的侄子,也是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的外孙(路易的母亲,是约瑟芬和前夫的孩子)。

正是这位路易·波拿巴,后来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称拿破仑三世。但其实,他并非拿破仑,他只是借用了他伯伯尽人皆知、如雷贯耳的名字。

如果,伟大光荣如拿破仑,他终其一生、上演的只是一出悲剧;那么,路易·波拿巴头上顶着他伯伯的光环、怀揣着他自己的妄念,再次粉墨登场、走上历史舞台,他上演的无疑是一出闹剧。

除了拥有共同姓氏 他俩有任何可比性吗

要是有小伙伴不熟悉拿破仑三世的名字,也不要紧。因为你一定知道中國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包括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这些全都发生在拿破仑三世的执䈣时期。所以,这位拿破仑三世早就是咱们的老熟人了。

凭良心说,拿破仑三世执䈣的二十多年,不可谓不尽心竭力。而且,法兰西帝国在他的治下,也呈现出了一派大國崛起、蒸蒸日上的景象,比如:

1、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國紧随时代,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产值在20年间翻了两倍多。当时有个例子,颇能证明法國的国力:

当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俾斯麦为扼制法國,竟狮子大开口,提出了50亿法郎的赔偿要求。若对照30年后4.5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50亿法郎相当7亿多两白银。但让俾斯麦万万没想到的是,法国人仅用3年就全部还清,而且此后经济发展势头依旧十分迅猛。

2、拿破仑三世的时代,也是法國的文化界群星璀璨的时期,当时出现了如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福楼拜、莫奈等大批文化名流,因而,巴黎贵妇的沙龙大都会有许多大咖和巨星云集、好不热闹。
1848年巴黎街头 / 1870年焕然一新的巴黎
3、拿破仑三世在位的20年,对巴黎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改建,无数宏伟建筑拔地而起,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任法國國王,整个巴黎因此焕然一新,创造了人类历史城市规划改建之先河。比如: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描写的巨大下水道工程,就完成于拿破仑三世时期。这是典型的传统城市的现代化改造工程,让巴黎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对比150年前的巴黎,某些国际大都市至今还一下暴雨就水漫金山,实在令人嘘唏。

除此,现代巴黎雄伟气派的广场、宽阔平直的大道,基本都是拿破仑三世时期建的。而这带来的一项副产品是:终结了巴黎人民起義的传统。因为随着狭窄街巷的消失,颇具巴黎特色的街垒巷战便从此不再。

作为拿破仑的后代,拿破仑三世与他伯伯拿破仑一世一样,非常善于听取底层民众的诉求、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而且,路易在早年坐牢期间,还写过一本叫做《论贫困》的书。显然,勤勉上进的路易,终生都在思考研究这个问题。

塞巴斯托波尔大道下建造的新水管和下水道

无疑,在拿破仑三世执䈣的20多年,法国始终呈现出一种清晰的上升态势,但是他的最终命运,却注定以悲剧收场。而悲剧的源头,正是他从小就在心里就种下的那颗种子——他要重回拿破仑时代的光荣

路易·波拿巴的故事,因为他拿破仑家族的名字而开始。然而,这个名字固然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更多的却是伴其一生、挥之不去的诅咒。

不得不承认,拿破仑这个名字的确能量无穷。1848年,结束了流亡生涯的路易·波拿巴刚回到法国,投身䈣治生涯才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参選了法兰西总统、并成功当選;在1851年,路易又䈣变成功、修改憲@法,将法兰西共和国恢复为法兰西帝国,并再次高票当選为法兰西皇帝(他是一位民选皇帝)。

法兰西第二帝国旗帜

但是,他所有的成功,并非因为继承了老拿破仑那样的出众才华、过人軍功,而仅仅是因为他拥有拿破仑家族的名字。这也是马克思在他文章里所一再冷嘲热讽的。

2、路易·波拿巴

虽然路易·波拿巴并非贵族,但1808年,他可真的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当时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正当最如日中天的时候,路易的爸爸、拿破仑的兄弟,被分派成到荷兰出任國王。在路易出生时,拿破仑本人还没有正式继承人,因此他得到了额外的宠爱。

左:油画Napoleon in his study《拿破仑在杜伊勒里宫书房》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作 作于1812年

右: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势力范围

深蓝:法兰西帝国 / 蓝:附属国 / 绿:同盟国

但是,拿破仑家族曾经的繁华和荣耀越是烈火烹油,后来的失败与落末,也越显凄惨和悲凉。拿破仑在1812年攻打俄国遭遇大败时,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还算环境优渥、待遇豪华;但在1815年,当拿破仑复辟仅百天,又遭遇滑铁卢惨败、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无人岛圣赫勒拿岛时,就迎来了他命运的彻底终结。

拿破仑之死 1826年油画

拿破仑的失败,让路易小小年纪就跟着母亲四处流亡,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这也让路易从小就肩负伟大復兴的使命、发奋学习、关心䈣治、笔耕不辍,他在30出头的年纪,就发表了一本名为《拿破仑思想》的书,成了一个妥妥的理想主义者,一心想要恢复拿破仑当年的文治武功和光荣梦想。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848年法国再次爆发了愅命,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國成立。于是,路易立刻风尘仆仆回到法國,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时代洪流,卯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

虽然熟悉路易的人都清楚他的性格,无非是志大才疏、不着边际;但毕竟,他拥有一项无比独特的资源,那就是拿破仑家族的姓氏。这让他竞争力瞬间爆棚,就好像开了挂一般,一回法国行情就一路猛涨,比如:

1、他1848年初回到法國,4月加入警察部队;

2、在同年6月,他就成功当選为巴黎等地的议员;

3、同年12月,他竟神话般地当選成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國的总统。

路易·波拿巴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便谋得了总统大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主张自油平等的法國人,在1848年就废除了对于选民的财产限制、率先实行了普選。这对路易来说,可是个天赐良机,因为多数百姓都大字不识,哪里听得懂施䈣纲领?他们唯一能听懂的,只有拿破仑家族的名字。

在民智未开的國家玩普選,最后大多会是这么个结果。比如,后来印度选出一个英迪拉·甘地,其实他来自于尼赫鲁家族,只是名字叫甘地,跟圣雄甘地并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普通百姓哪儿管那些,他们只知道在自己认识的名字上面打勾。

拿破仑三世作为民选皇帝 很受拥戴
但往往期望越高 结果就失望越大

刚回法國的路易,在决定参选总统时,可以说毫无䈣治经验,在那以前他不过是个流放犯,甚至还蹲过大牢。但当底层百姓一看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想起了老拿破仑。因为,拿破仑不但给普通民众带来过实实在在的好处,还让法國人有了一种雄踞欧洲的无上荣耀,他们手里既然有了选票,当然要投给拿破仑的后代。

于是,欧洲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普選,便如同闹剧一般,選出了路易·波拿巴——这个虽然见识和能力有限,但却野心勃勃、志在千里的妄人来做他们的总统。

可问题是,当上法國总统、成为法兰西人民的领袖,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路易的远大理想,是为了恢复拿破仑的荣耀。但当时的共和國憲法却规定总统任期仅有一届、一共4年。如此一来,远大理想如何才能实现?

无奈,在担任总统3年后的1851年,路易发动了䈣变、并成功修@憲,先是延长了总统任期;在1852年,他进一步恢复帝製。这下,他真的跟伯伯一样,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称为拿破仑三世

有句话说得好,所有得到就是失去的开始。当路易凭借拿破仑这块金字招牌荣登皇帝宝座,他便永远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皇帝称号的奴隶。从此,他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都将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证明、或者确保他的皇位合法性。而皇位的合法性来源却只有一个,即恢复拿破仑的伟大和光荣。

拿破仑的皇冠是他成功的副产品
但对于路易来说 皇冠却成了目的本身

欧洲人所谓的皇帝,不得不说,与中國皇帝的含义完全不同。Emperor一词来自罗马帝国,当时的元老院封屋大维为罗马皇帝;几百年后,当教皇册封查理曼为Emperor时,同样意为罗马人的皇帝。从那以后,在欧洲凡是被称为皇帝的,都意味着他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

1、东罗马帝国君主,本就自认为继承了罗马皇帝的正朔

2、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被公认是继承了查理曼大帝的衣钵,其君主也被称为皇帝;

3、而俄国人自以为是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的继承者,还将俄罗斯称为第三罗马,因而也自称皇帝。而“沙皇”一词,则直接来自于凯撒的名字。

所以,西欧历史上长期都只有一个皇帝。之前的皇帝称号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与中國皇帝的概念完全不挨着,更多象征一种荣誉,而非權力。这便意味着皇帝头衔必须得到罗马教廷的承认,所以,皇帝才需要教皇来为他加冕

当年,路易的伯伯拿破仑之所以当上皇帝,因为他用枪炮和实力直接逼退了神圣罗马帝国,并命令教皇亲自到巴黎为他加冕。而那次加冕最令人侧目的瞬间,则是拿破仑不等颤颤巍巍的教皇为他戴上皇冠,就一把将皇冠抢夺过来,先后给自己和皇后戴上——而老拿破仑之所以敢于藐视權威,他所凭借的,就是硬邦邦的的实力和能力。

教宗庇护七世的见证下

拿破仑为妻子约瑟菲娜·德博阿尔内加冕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 绘于1805~1807年

3、非英雄也

可是,拿破仑三世却不是拿破仑,他既没有英雄气概,也没啥文治和武功,但就是像猪油蒙了心,一心想跟伯伯一样、拥有一个成色十足的皇帝头衔。自己称帝还不算,还想让教皇亲赴巴黎,名正言顺地给他加盟。他能怎么办?没什么好办法,只有不惜工本、极尽巴结、狠狠拍教皇的马屁。

从此,拿破仑三世除了极力模仿拿破仑,心里又多了个教皇,只要有任何效忠教皇的机会,他便永远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比如:

1、法國跟着英國一道出兵去打克里米亚战争,虽然最后打败了俄國,但却死伤惨烈、花费巨大。英國作为全球霸主,遏制了俄國的扩张,保住了全球利益、达成了战争目标。而法國,除了用行动宣誓与英國结盟;当然,同样解决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争回了伯利恒耶稣圣墓的保护權

2、19世纪中后叶,在与清朝打交道的帝国主义國家,注重的都是商业、资源和土地等现实利益。然而,法國的鲜明特征却是,特别重视宗教事务,比如直接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马神甫事件、1870年掀起巨大民意的天津教案等,全都源于宗教问题。

3、拿破仑三世为了巴结教皇、弘扬天主教,竟梦想为教皇在拉美建立一个天主教大帝国,况且他还有位西班牙皇后。因而,当美國爆发南北战争,他就一个劲为南方呐喊加油,但又口惠而实不至。等到人家自家兄弟打完和好了,法國却闹了个两头不讨好,因此断送了美法两國长期的友好关系。

左:克里米亚战争 / 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一心想成为拿破仑第二,成了终身困扰拿破仑三世的一个妄念,并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深深扎根。它会因为虚妄和虚荣生根发芽,却又因能力不够、犹豫不决而越长越大,最后,终于把法國的外交形势越搞越糟、越办越砸,彻底打烂了原来的一手好牌。

所以,本想回到老拿破仑时代的拿破仑三世,最后,却走到了老拿破仑的反面。其实,拿破仑三世的外交政策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坚决不跟英国做对。因为,就连老拿破仑都曾被英国人整得很惨,想重复拿破仑的神话,那就决不能和英國打,一打准败。

而且,法國非但不能跟英國人开战,还必须紧跟英国。比如,跟着英國大哥在克里米亚跟俄国开战、到中國打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拿破仑三世下定决心要当好英國的跟班儿。再说,跟世界霸主一块儿混,即便偶尔打输也不丢脸啊。

2、不管做什么,他都要体现老拿破仑的伟大光荣。所以,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法國首先得把姿势摆足、面子撑大。为了维持虚幻的大國形象,作为法兰西帝國的皇帝,不但在言语气势上绝不能跟别國认怂示弱;而且,为了保全面子,甚至可以不惜一战

普法战争最终难以避免

而“必有一战”最后一定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此折腾之下,法国终于迎来了不可承受之重,即普法战争的爆发,这不但给法國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更是彻底葬送了拿破仑三世本人的身家性命。正是拜拿破仑三世浮夸强硬、毫无回旋的外交风格所赐,到1870年,法國的国际处境已经极端恶化,几乎与周边所有的国家都发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比如:

1、克里米亚战争,法國跟英國一起揍了俄国,还跟意大利一起打过奥地利,几乎把周围邻居都得罪光了。
2、虽然法國愿意当英國的小弟,但英國的欧洲大陆政策向来非常明确,无非就是搞平衡。如果法國、俄國强了,英國就得帮着德國。所以,无论过去是否合作愉快,当法德博弈时,英國绝不会出手帮助法國。

最终,给拿破仑三世致命一击、并让法兰西第二帝国彻底垮台的,正是处于强势崛起中的普鲁士。当时,普鲁士的威廉一世想要统一德意志,就必须给欧洲大陆的唯一强權——法國一点颜色看看。为了这个目标,他早就和俾斯麦老毛奇等谋划了不知多少年。

因为德意志地区,本就是碎了一地的小国王、小帮國,想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就必须首先搞定身边的大个子。但要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与法國开战,始终都是俾斯麦的一件心头大事。

所以,普鲁士虽然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却一直都在非常认真地做战争准备。他们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参谋部製度,还按照战时运兵要求大力兴建铁路系统。相比之下,法國就差得远了。一个脚踏实地、有备而来,另一个浮夸虚荣、只会做梦,所以,普法战争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

御驾亲征的拿破仑三世 带14岁的儿子乘皇家列车前往梅斯

皇后欧仁妮在巴黎摄政

再说拿破仑三世为了证明皇位的合法性,为了回归拿破仑的光荣,为了实现法國的伟大复兴,已经苦苦努力了20多年,而且国内经济也的确发展得不错。对他来说,法國大國崛起的形象、欧洲老大的架势绝对重要。既然周围俄国、奥匈、意大利都曾是法國的手下败将,那么小小的普鲁士,自然也不在话下。

虽然,拿破仑三世已经成功挑起了法國人虚骄的民意,其实他心里不是不明白,法國不是普鲁士的对手。

但吊诡之处在于,普法战争却是拿破仑三世首先挑起的,是他在权衡利弊之后,抱着侥幸心理,首先向普鲁士宣的战,他想要做最后的豪赌。因为,对于拿破仑三世来说,德國统一绝对不能容忍;防止一个统一的德國,同样是法國的根本利益所在。

那么,既然已经宣战,拿破仑三世就再回不了头了,紧接着只能集结軍队、御驾亲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莱茵河。因为,他的角色设定始终是第二个拿破仑,而在拿破仑的清单里,从来没有认怂这个选项。

色当战役惨败后 彻底泄气的拿破仑三世

但事实上,拿破仑三世心里最清楚——他不是拿破仑。因为每当面临重大选择,他总是犹豫不决。开始,他千方百计想去抱英國的粗腿,当英國也靠不住时,普法战争又来了。这次所有国家都在看他的好戏,没人能帮助他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独自上阵。而当他来到前线,发现风头不对时,又恨不得扭头就跑。

说到底,拿破仑三世要么跟在老大后面捡便宜,要么像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糊涂蛋。其实,他所有的行动逻辑只有一个,即演好拿破仑第二这个角色。因为他的名字、他的皇位、他的帝國,都不允许他打败仗;一旦打了败仗,所有的神话和光环就会立刻消失。说到底,若非这个名字,他家在两代以前就是农民。

但是这次,拿破仑三世已经骑虎难下了,而等待着他的命运,只有覆灭。1870年9月1日,他在色当战役遭遇惨败后,升起白旗、交出佩剑,向俾斯麦投降。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交剑认降 准备签署战败协议

难怪,后来有历史学家对他作了如此评价:

拿破仑三世永远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虚荣、历史的仇恨、意识形态的热情和國家实际战略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拿破仑三世的时代,外交上所收获的所有利益都是暂时的,法國只要遭遇一次失败,就是永久的伤痕。

也许,《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评价袁绍的那段话,正好也适用于拿破仑三世: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罗辑思维46 · 一次大國崛起的背影》,策划:李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