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名:巧报乡的15个村名来历
巧报乡:地处市东南近郊,环新城东、南、北三面,是城乡结合交错地区。1958年建社,原驻地在巧报村,故名巧报公社。在1979年公社机关迁在新址——内蒙古师范大学南边。1984年改为乡。东与西把栅乡为邻,西与西菜园乡毗连,北至京包公路,南至大黑河,小黑河横穿全境。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15个自然村。
前巧报:据传,清乾隆年间,后草地蒙古人去游五台山,路经此地祭敖包的蒙古族牧民在这里踏出了一条“小路”而得名。巧报,意为“小路”。
铺路什:据传,清代此地盛长红柳,建村后故得名“铺路嘎思”。铺路什,是蒙语“铺路嘎思”的谐音,意为红柳。
蒙古小营子:该村原是几户蒙古族居住的小村,称蒙古小营子。
帅家营:以帅姓先在此落居建村而得名。
后巧报:位于前巧报村北,故得名。
双树:清顺治年间,蒙古族牧民居此建村,以地形得名“双顺尔”,意为“两边低中间高”,后演变为现名。
新营子:清代有个叫张四老毛的人,迁居此地落户建村,名新营子。
三合村:清光绪年间,从山西迁来侯、梁、彭三户人家,在此落户定居,俗名“三间房”。后更为现名。
府兴营: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址靠近繁华兴盛的公主府而得名府兴营。
麻花板:“麻花板”,是蒙古语“迈汗板申”之转音,意为“帐蓬房子”。
小台什:清光绪年间,由大台什村分出建村,得名小台什。
大台什:原为明代台什台吉驻地而得名。
桥靠:桥靠一名,在《古丰识略》中记为“桥扣尔”,又在《满蒙铁路调查月报》为“桥靠尔”,后写为“桥靠”。人名,以朝库儿台吉名而得名。
东瓦窑:清雍正年间建村。位于旧城东,修筑新城时在此建有砖瓦窑,得名。又因位于旧城东,故得东瓦窑。
新城:该村位于清代绥远城(即新城)附近,故得名“新城”。合作化时期改为团结村,1976年恢复原名。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册)》1985年5月。当时,此乡属于呼和浩特市郊区;2000年5月,郊区改称赛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