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脾失和?它与内湿存在什么关系?
关于湿气的危害,许多医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在中医的观念里,湿气有表湿内湿之分,表湿易治,而内湿相对难度大一些。
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内湿,比率还不低,之所以如此,与现代人作息不规律、缺少运动及精神压力大有很大的关系。
内湿在体内的淤积,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当你已经明显感觉到湿气的存在,症状表现于外,让你感觉难受的时候,多半已成为慢性疾病。
像二型糖尿病人,内湿都已达到一定程度,内湿一重,体内营养物质就无法吸收运化。
尽管内湿与身体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实际中往往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虽然从中医辨证的角度,证型很多,但肝脾失和最为多见。
肝脾同属人的消化系统,肝脾失和,影响肠胃的消化能力。而肠胃功能不好,身体的其它方方面面都受到牵连。
李东垣的《脾胃论》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于此。
肝脾失和,为什么实际中多见?
最平常的解释就是,人要生存,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吃饭,整个消化系统与外界接触最多。
它与肺不一样,肺的呼吸是恒定的,且呼吸的都是空气。
脾胃就不同了,冷的热的饱了饿了,过油过生过辛过咸,都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
另一个解释是,肝是人体的化工厂,脾胃是输送原料的,化工厂没有原料,无法组合人体需要的养分。
基本养分缺乏,不能营养各个组织细胞,原料配送效率更低。
作为化工厂的肝,与作为原料运输的脾胃,每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肝脾失和的内湿,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最明显的就是中焦满闷,好像气不顺,胃脘部位堵得慌。
也有的表现为两胁疼痛不舒,两胁是肝经循经路线,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而另一些人,则容易打嘀上气,胃以下为顺,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已经给人设计了这个功能。
当中脘部位有问题的时候,气不往下走而只往上来。
这有点像下水道,当下水道中间某部位堵住了,水中气泡就往上冒。
这个比方不一定恰当,但胃不好的人,胃里容易停水,所以有些人很不理解,喝水都会感到胃部胀得厉害,感觉自己连水都消化不了。
其实是停水的缘故,脾胃湿寒无法运化水谷。说水都消化不了,也说的通。
肠道里的湿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所谓的湿,与肠道炎症很有关系,湿和炎症是否同属一物,还有待现代医学证明。
肠道里的有害菌始终是存在的,肠道健康的时候,有益菌在参与分解有害菌,肠道的有益菌和有害菌,是个平衡的关系。
当肠道有问题的时候,肠道里的有害菌大量繁殖,数量远远超过有益菌,它们相互间永远在斗争,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中医用药的目的,有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的作用,这与西药用抗生素道理相同。
所不同的是,西医是直接奔细菌去的,而中医要从人的整体出发,调整整个身体。
比如,肠道内湿表现症状各有不同,上气严重的要加下气的中药,气胀的要加理气消胀的药,不消化的就要加消食药。
如果兼肝气郁结,还要加疏肝理气药。
当然,所举例子还有很多,实际中最主要的,是区分湿寒还是湿热,这里只是粗浅地说一下。
清朝医家叶天士,有一个著名医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然说的是阳气与利湿(尿)的关系,但也是治湿的大法。
所谓内湿,从中医角度讲,就是湿邪,邪气总是要有去路。
祛除内湿,不能走表发汗,当然只有利湿一条,让湿邪从小便而出。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湿邪就是人体内的水分太多了,破坏了身体阴阳结构,把多余的一部分水祛除了,身体就能恢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