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完整·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才能认知形态,若看不见、摸不着、拿不出,无法认识形态。认识,是人类发明创造文化的唯一途径。在认识之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自然自在的存在,认识之后,成为主观确定的存在。
主观确定是文化的标志。山、水、空气、食物等,存在于没有认识之前,人们利用以生存,本能意识中有分别,主观有表达,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字符号,主观确定就开始了。若这一阶段的主观确定,也称之为文化的话,是名实对应的文化,没有联系,没有理性化的区别,是“知其然”的文化。
“知其然”的文化是原始文化。当人们面对自然客观,联系思考,认识了山之所以是山,水之所以是水,以及山、水、空气、食物等生命意义、生存价值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才会出现。
真正的文化,是在有了“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等主观认识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形成的,天文乃根本,人文是主要。有人文,才是文化,缺乏人的主体性,不过是“术”,“术”不能称之为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感官很真实,名实对应的可靠性,是其认识的基本要求,若也看成是文化的话,则属于初级的,本能意识的文化,理论与自然客观的联系是线性联系,具有一对一的特征。
科学等文化之术的专门化理论,是依靠感官确定的理论,有专门化的手段、方法,是单一对应的认识。单一对应,产生单一效应,工业机械,农业生产,工程技术各有其用,其人文价值以适宜人的生存为标准,要有生命之度的考量。
人们沉溺于感官确定性的文化,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外在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将这样的认识当成文化真理,主导文化发展。
分子、原子,肉眼看不见、摸不着、拿不出,借助仪器,增强人的感官能力,使之看得见、摸得着。看到了分子、原子,便形成分子、原子理论,人类便遵循分子、原子理论,发展文化,于是有了智能化、信息化,人有了基因的本质。
活生生的人有精气神,有肉体筋骨。循物道,看得见为原则,认识止步于外在之“象”,停留于筋骨组织之肉,深入到了基因蛋白分子,但没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认识。
不外在化,内在细胞看不见,内在器官摸不着,肉体之形拿不出。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的东西,是外在化了东西,是零碎化了的东西,是感官感知到的东西。
生命神、气、形三位一体,精气神内涵于肉体形态之中。肉体之形看得见,精、气、神通过活生生的人反应出来,但把肉体之形等同于生命,取代精、气、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来评判,活生生的人就不存在了,以此养生则殆,以此治病则罔。
感官确定认识人不可靠,认识很多事物都不可靠。感官确定与人的精、气、神息息相关,精气神差,感官确定的可靠性差,感知到的与客观存在的会出现偏差。
巴门尼德就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它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苏格拉底以饮酒为例,说明感官的不可靠,他说,在健康状态下饮酒,酒是香甜的,疾病状态下饮酒,酒是酸苦的。酒还是那个酒,客观对象没有变,但感官变化了,酒的口感大不一样。
罗素指出,“知觉有两种,一种是感性的,一种是悟性的。后一种知觉仅仅有赖于被感知的事物,而前一种知觉则同时还要依赖于我们的感官,所以很容易欺骗我们。”(《西方哲学史·上册》)
认识生命,认识人,仅仅感官确定是不行的。活人的整体,有生存关联性的整体,有形态因应联系的整体,既不能与天地、社会人事相分离,组织器官、细胞基因更不能相互分离。从感官确定,到思维把握,我们才能从“象”的关联性中,获得生命真知,得到人的生命本质。
《西方哲学史·上册》:“任何一种想把世界分成若干部分而使其中的一部分要比其它的部分更为'实在’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感官确定的“象”,不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本质,从“象”——天象、地理、社会人事的关联性中,把握生命之应的规律,形成生命阴阳的认识,生命本质才是真实的。
有人质问,医学“探究的是人体某一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病理变化,”但“这些'零配件’的主人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吗?我们真能脱离每个不同的人和其有机关联的系统去诊断、修复和置换这些'零配件’吗?如果那样,当拥有所有的'零配件’,我们是不是也能组装出一个又一个有生命的人?”[1]
“如果把'疾病’比喻成大象的话,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就代表了'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对象的触摸和解释,由此对某个局部(例如象鼻)也就是'病’进行治疗的效果可想而知。“[1]
中医理论不是感官确定的理论,而是“阴阳应象思维”的理论,具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基本特征。因此运用中医理论,只有在自然完整性、多维联系的条件下,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才能发挥其文化价值。
我们讲了太多的形态整体与局部,却没有思考局部与整体的相对性,没有思考作为生命之形的整体和局部存在特性,一味地跟在物道医学后面,把肉体化的生理病理当成现代化,将以人为本的人性医学混同于形态结构为本的生物医学。
局部是相对的。器官相对于系统是局部,组织相对于器官是局部,细胞相对于组织是局部,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因子相对于细胞是局部。局部也不可分、不可离,分、离之后,原先的局部不存在了,被深层次的感官确定的新的局部取代了。
生命具有完整性特征,与肉体形态的整体和局部完全不同。生命的整体是完整的整体,不可分;生命的局部也是完整的局部,也不可分。完整的局部相互联系,成就完整的生命。
活生生的人是由五藏生命体系构成的,五藏一体成就生命完整的整体。在生命整体之中,五藏是局部,但五藏不可分。五藏所属之皮毛脉筋骨,所开之窍,所应之时,所应之方,所应的自然之气,所应的人事情感等等,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这样的生命系统,相对于完整的生命体,属于局部。
人的生命完整和五藏体系的完整,上应于天,下应于地,中通于人事,是五藏主应,整体协调的完整。方位之属,寒热之化,色味之类,喜怒之发,藏腑所主不同,但是五藏响应,有“阴平阳秘”的协调性。
我命之形,本质在神、在气,神、气、形三位一体。心肝脾肺肾,各有神、气、形,无不是形涵气,气涵神,神应天地的动态完整。虽然藏各有其完整性,但通过相生、相克、升降出入,自组为活生生的人的完整。
中医的自然完整性,实质是是以人为本的天地一体,宇宙一统,自然一道,阴阳归一的完整,局部有整体的生命规律,整体有局部的生命联系,所以五藏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五藏,是相互依存的五藏。
我之命的任何器官组织、细胞体液,联系一体,一动皆动,彼此呼应,不可孤立,不可解剖;时空关联,应宇宙之运行、应日月之升降,应人事之情感,动态变化多维相关。
我之身存在没有生命联系的器官、细胞吗?存在不响应宇宙天地、人事情感的形态吗?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循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在活生生的人,五藏不能离开六腑单独存在,皮毛脉筋骨不能离开营卫气血单独存在,反过来同样如此。上下表里,不可分、不可断,在理论之中,没有谁主谁次、谁更重要的问题。
生命之形,天人相应,气为中介,神为主导,升降出入,流通五藏六腑、表里内外。看得见的皮毛脉筋骨与看不见的五藏六腑,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故中医养生,养其神,“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涵其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无妄作劳。”
观念决定意识,意识产生作为。自然完整性的生命观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立足点。树立多维联系的整体生命意识,养生就不会走偏,临床就不会发生治局部之形,伤整体之命的弊端。
人们很迷信看得见、拿得出、摸得着的物道文化,细胞体液、基因分子为客观的病理成为医学真理,药理对应病理的可重复性被当成可靠证据,专家说绿豆汤、冬瓜汤,人人都喝绿豆汤、冬瓜汤;专家说五谷杂粮,大家都吃五谷杂粮;专家说稀粥没有营养,大家都吃牛肉牛奶。
我命在我,多维联系,生命之神的能动性,生命之气的顺应性,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变,五藏有所主,六腑有所化,我命有不同,是无法用理论主观确定的。因为缺乏中医的常识,什么三招降血糖,抻筋延寿命,蛋白粉强体之类的机械还原论主导的医学知识,到处泛滥,伤了身体茫然无知。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并不是养护精气神,而是指标,是体重,是这样营养,那样营养,是走路多少步,……,所以有人很重视养身,却伤了生,年半百而亡。
生命不单纯,健康有多因,养生贵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命之神,养生命之气。合于生命之道,葆精气神,才是养生正道;治病贵在“阴平阳秘”的因应协调性的康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尊重活生生的人,对应病机。
[1]隋双戈,李凌江. 现代医学诊疗的是“病”还是“人”.医学与哲学,2005,26(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