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治疗传染病的古人
介绍一位预防、治疗传染病的古人
《温疫论》为我国明末著名医学家吴有性所著。该书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是我国第一部急性传染病专著,在中国医学史和温病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中医界普遍开展中医急证、传染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下,其学术思想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吴有性
《温疫论》的作者为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代不详,估计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明末或清初,是著名温病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古代医家以“斋”为号者颇多,此与其处世态度和治学主张密切相关。考“斋”字的含义:祭祀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斋,其后以施给道士僧尼的财物饭食为斋;供奉神佛的食品;素食;屋舍书房;粗布制的丧服。古人名字中的“斋”多含有清心寡欲、身心廉洁之意。如南宋医家杨士瀛号仁斋,著有《仁斋直指方论》,元代医家罗天益号容斋,明代医家戴思恭号肃斋,楼英号全斋,王纶号节斋,万全号密斋,薛己号立斋。吴有性号淡斋,以“淡斋”为号,取恬静淡泊之义。吴氏家居太湖,自幼喜医,淡泊名利,他生活在明代末叶,当时疫疠流行,死者甚众,而医者彷徨无措,为寻求新法,救治病人,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细心观察,推究病源。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独创“疫气”致病说,“释千古之疑,泄乾坤之秘”,使瘟疫辨治,有绳墨可循。真可谓“性淡心志远,宏论益万世”。
吴氏生活在明王朝行将倾覆之际,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发生瘟疫流行达19次之多,其间以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流行的瘟疫尤为严重,疫情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流行极为猖獗。1643年,北京开始流行疫情,从2月开始,长达8个月之久。吴氏家乡吴县一带亦未幸免。当时医家误以伤寒法治之,致使病人或因失治而死,或由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或因病急药缓迁延而死,比比皆是,不可胜数。
《吴江县志》曾对此作了真实的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之;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者”。吴有性目睹疫病流行时患者死亡枕藉的惨状,感慨于自古以来,“其于温疫症,则甚略之。
古方:
主治:预防、治疗传染病
处方: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加减: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说明:这古方——达原饮,来自吴又可所著《瘟疫论》。
现方:
主治:预防、治疗传染病
处方:槟榔8克,厚朴7克,草果仁3克,知母7克,芍药8克,黄芩5克,甘草5克
加减: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8克;腰背项痛,加羌活7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葛根12克
说明:草果仁用药禁忌:草果仁忌铁,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草果仁,气虚或血虚的体弱者切勿多食草果仁。
现在服中药为什么要加量?一个是现代的中药有人工种植的,没有古代的纯正地道,二个是现代人用的药比古代人用的多,具有了抗药性。
发表出来,供大家学习,只供参考,只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