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完成了自己人生认识的一次重大转变

刘邦完成了自己人生认识的一次重大转变

时间:2012-09-04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汉高祖刘邦本不喜欢儒生,甚至恨儒生,有客戴儒生的帽子来,刘邦强行“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儒生。究竟高祖为什么恨儒生,可能他的生性就不喜欢读书人吧。既然刘邦不喜欢儒生,那么儒生为什么还要投身于刘邦帐下呢?第一,儒学的本身是积极用世,儒生们总想一展自己的执政能力;第二,秦王朝“焚书坑儒”,哪个儒生不恨秦始皇,不少儒生就因此加入了秦末农民起义军。
  
  但是刘邦接触的三位儒生使刘邦的人生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三位儒生分别是郦食其、叔孙通和陆贾。
  
  先看郦食其。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率兵过陈留,郦生用脚踢开军门,要使者通报,“口画天下便事”,即讲述谋天下的大事。郦生入,长揖不拜,原因是沛公正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说:“你要聚义兵诛无道的强秦,不应该以这样傲慢的态度见长者。”直言不讳的批评使刘邦醒悟。刘邦“辍足,起摄衣,延郦生上坐”。郦生说:“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陈留,天下之要道,四通五达之郊,今其城又多积粟。我与其县令相熟,请让我去劝说,令其归顺沛公。如不然,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郦生行。但陈留令是不愿随沛公的,郦生夜半斩下陈留令的人头,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随后占领陈留。沛公在陈留南城门安营扎塞,依靠其充足的兵食积粟,出入三个月,部队得到休整和扩充,“从兵以数万,遂入攻秦”。
  
  如果沛公不能占有陈留,得不到充足的粮食和兵源,“遂入攻秦”是不可能的。
  
  秦灭以后楚汉战争开始。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听到韩信破赵、彭越多次反梁地,分兵救之。郦生据此形势为刘邦谋划:“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拒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人就都会知道将来天下的归属了。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刘邦认同郦生的战略,让郦生亲自去齐国,说服齐国归顺汉王。
  
  郦食其游说得非常成功,而韩信“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烹之”。郦食其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与其说郦食其死于齐王之手,不如说郦食其死于韩信之手。
  
  不知韩信怀有何种目的,将已经归顺汉王的齐国还要用武力收复?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劝韩信的一番话也许能回答这个疑团:“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原来韩信一方面极端看不起儒生,又一方面又在炫耀武力、迷信武力。其用意,并不是做给齐王看的,而是做给刘邦看的。后来刘邦不是就真的封韩信为齐王吗?“不然,变生”。
  
  都说韩信为“汉初三杰”,然而此处两者相比,一是韩信,一是郦食其,究竟谁高大?刘邦在心里自然也能比较得出来。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汉十二年……高祖列举列侯功臣,思郦食其。郦食其子郦疥数将兵,功未当侯,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更食武遂,嗣三世。”汉十二年,也就是刘邦去世的一年,在临死之前,刘邦也未尝忘怀故人郦食其。
  
  第二位儒生,是叔孙通。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秦时叔孙通“以文学征,待诏博士”。二世时,农民起义,秦二世最恨大臣说人民造反。叔孙通对二世说:“人人奉职,安敢有反者!这不过是狗盗耳,何足挂齿!”二世听了高兴异常,拜叔孙通为博士。诸生反诘叔孙通:“你怎么会这样的阿谀奉承?”叔孙通说:“我不这样说,怎么能逃出虎口?”
  
  叔孙通从汉,当时他穿着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很长时间叔孙通无所进言,跟随来的儒生都要离他而去。无可奈何之下,他对众儒说:“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后来叔孙通拜为博士。
  
  汉五年,高祖已得天下,在定陶,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叔孙通专管国家的礼仪,当时为简易起见,高祖尽去秦苛仪法,群臣饮酒争功,喝醉了就大呼大叫,或是拔剑击柱,一点没有约束,不分上下,乱得一塌糊涂。高祖为此种状态而忧虑。叔孙通也知道皇帝讨厌这种状况,对高祖说:“儒者难与你一起取得天下,但可与你守成,助一臂之力。我愿征召鲁地诸生(儒生),与弟子共起朝仪。”
  
  于是,叔孙通与所征召的鲁生三十多人、皇帝左右为学者及其弟子百余人,一同西行,住宿在野外,进行封闭式训练。习之月余,叔孙通说:“可让皇上来观看了。”高祖亲临现场,参与礼节,说:“这些我能做得到。”接下去,令群臣演练。
  
  汉七年十月,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皆来朝。仪式:先平明,谒者引导相关人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陈列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号令:“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前行。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顺次陈西方,面向东;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面向西。大行设九宾之礼,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者依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没有一个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位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依次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专伺不如仪者立即拉出去。朝毕置酒,没有一个敢互相灌酒、大声喧哗以及失礼的。
  
  于是,汉高祖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叔孙通为太常,赐五百斤。跟随叔孙通的儒生,皆为郎,叔孙通并“以五百金赐诸生”。
  
  形式为内容服务。叔孙通的功绩看似在形式上做文章,为皇帝立威,实质上是为汉朝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正统制度。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是没法保证的。
  
  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还写了另一个儒生陆贾。司马迁写道:“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意思是陆生常常在高帝前说起《诗》、《书》之事,高帝骂他说,你的高祖皇帝是在战马之上南征北战而得来的天下,哪里是靠什么《诗》、《书》?陆生回答说:“能够马上得天下,但是难道可以马上治天下吗?商汤、周武用武功夺得天下,但靠文才治理天下,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过去吴王夫差、晋智伯,极武而亡;秦国重刑法,日益强大,终使赵国灭亡。假使秦国在并得天下后,能行仁义,法先王,高祖你怎么会得到秦朝的天下呢?”高祖不愉快面带惭愧之色,对陆生说:“试试为我写一本书,总结秦所以失天下,而汉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并且总结自古以来各国成败的道理。”
  
  陆生从此著书,深入探究存亡之理,共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皆呼万岁。”此书的名称为《新语》。
  
  如此三位儒生,郦食其是在谋取天下的方略上辅助刘邦,直至以身殉国;叔孙通是在礼仪上辅助刘邦完善了封建制度,使刘邦感叹“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陆贾则为刘邦治理国家,如何做到长治久安,不再重蹈秦的覆辙,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儒生虽然不会打仗,但是能制定战略,与对手谈判,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儒生虽然没有皇帝的威严,但可以为皇帝制定礼仪,提升皇帝的威严;儒生虽自己不能创造历史,但能从历史的长河中、从政权的相反结局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现实走得更好。
  
  人生贵在不固执己见,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主观境界。刘邦从开始看不起儒生,恨儒生,到最终依重儒生,提拔儒生,完成了自己人生认识的一次重大转变。自古以来,凡做出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一切有成就之人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否则,不可能出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