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3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掰)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到了八九天的时候,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转归。

第一种情况:太阳病到八九天了,病人的症状不是一直存在的了,而是跟疟疾似的有时出现有时又消失,一天大约出现两三次,主要情况还是既发热又发冷,但是发热重一些,怕冷比较轻了,也没有呕吐,排泄大便也是正常的,如果这时候的脉象慢慢成为和缓的了,说明身体就要痊愈了。

第二种情况:太阳病到了八九天了,病人的脉象比较弱了,同时怕冷比较明显,这说明体内的阳气阴液都不足了,治疗上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攻下以及催吐。

第三种情况:太阳病到了八九天了,跟第一种相似,也是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呕、大便正常,还有一些新的表现:脸上是发红的,身上还会感觉有些痒,这就不是身体痊愈的表现了,而是不能出汗而导致的,这时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比较合适。

先说第二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这里的“微”是名词,是指具体的脉象,也就是指脉细弱无力、若有若无,这时身体特别虚弱,同时仲师又特意指出怕冷明显,这应该是形成了少阴病,采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比较合适,这可以参考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虽然得病的原因不同——23条是病的时间偏久,身体气血的逐渐消耗;68条是发汗太过而消耗气血导致的,但是脉证是一致的,因此都可以采用本方治疗,到68条时再分享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具体作用。

再说说第一种情况:“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里的“微”是个副词,是用来形容“缓”的,也就是说明脉象是相对和缓稳定,没有太阳病的浮,也没有阳明病的大,更没有少阴病的细弱无力,脉象和缓就说明身体气血平稳,身体是相对健康,或者是趋于健康的,这时候虽然有些病证表现,但肯定不严重了。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八九天,要么是已经痊愈,要么是转属为阳明病,也就是成为里阳证了,这时脉象接近和缓,虽然还有太阳病的发热恶寒,但是寒比较少了,热相对多一些,也就是身体的正气足,因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说明太阳病比较轻了,而且还是一天只出现两三次,那就说明太阳病更轻微了。身体热多的话,还有可能是少阳病或者是阳明病,火多就是三阳病,寒多就是三阴病啊,但是病人也没有少阳病的“呕”,也没有阳明病的大便异常,这时运用排除法,同时结合脉象,就断定为“欲愈也”——身体快要痊愈了。

最后再说说第三种情况,病家也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呕、大便正常,但是面色是红的,身上也感觉痒,这时的脉象肯定不是“微缓”。出现面红、身痒的原因,仲师明确指出来了,就是“不能得小汗出”,也就是该出汗而没有出,人体的阳气津液郁闭在了体表,郁而化热,因此就有面红身痒的热象,但是大便是正常的,也没有口干渴,没有大量饮水的需求,也没有烦躁,说明体内是没有热邪的,不需要使用石膏等清热的药物,这种面红身痒属于“有其象而非其病”,也就是有火热的表现,但不是火热的病,治疗上是不需要清热的,只要能够小汗出,可以出汗了这种热象自然就消除了,可以考虑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与27条比较,可以明确本条的脉象会稍微有些紧,并且没有烦躁;与113条比较,本条的症状不会有渴。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桂枝汤是补助里气、将津液升提到肌肉层次的,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是打开身体最表层的皮肤腠理,促进出汗的。桂枝汤证相对还有些虚,麻黄汤证则纯粹是实证,只是皮肤打不开不能出汗而已,因为体表瘀滞严重,不通则痛,所以麻黄汤证存在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表现,35条会详细说明。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体表虽然有瘀滞,但不严重,还没到疼痛的程度,只是面红身痒,这比麻黄汤证要轻;身体有些不足,但体表营卫相对还能固摄,所以没有“自汗出”,这比桂枝汤证要好一些。

临床上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针对体表有轻微瘀滞,该出汗而出不来的情况。2019年举办年会的时候,师叔正好生病了,前臂皮肤发红,同时瘙痒,太阳照射后就会加重,西医而言这是日光性皮炎,反复发作几年了,当时就是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愈的。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面红、身痒明明是火热的表现,但是治疗上没有采用任何寒凉的药物,反倒都是桂枝、麻黄、生姜等辛温药物,这就在于“治病求本”,因为这个病的原因在于体表瘀滞不得汗出,所以帮助出汗就可以了。因为瘀滞不重,所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瘀滞重,出现了身体肌肉疼痛甚至是骨节疼痛,就得直接用麻黄汤了,如果再严重一些,体表有瘀滞,同时体内已经化热,病家有明显的烦躁,就得用大青龙汤了,也就是配伍石膏以清热。

后面还会分享到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再加上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甚至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这都是需要相互比较的处方。后文分享到具体条文时再一一补充、比较。

再说一下具体的药物,实际就是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以及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取原方1/3的剂量组合在一起,因为是等量的,所以称为“各半汤”。原来的做法是:熬出一升桂枝汤了,再熬出来一升的麻黄汤,然后桂枝汤取三合、麻黄汤取三合,合在一起是六合,一口气喝下去,一天三次。一升是十合,三合大约就是1/3的剂量嘛。现在使用的时候,直接开在一张处方上,一起煎煮即可,现在常用的剂量:桂枝5克、生白芍3克、炙甘草3克、麻黄3克、炒杏仁3克、生姜1片、大枣2枚(掰),用五碗水泡四十分钟,熬剩下1.8碗,分成三次服用。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68

    68.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病家使用了发汗的疗法,但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