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
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前,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有着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文明。它代表着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这个令世人震惊的文明遗迹若不是因为1929年当地农夫燕道诚的一锄头,可能现在还不为人知。
如今,“三星堆”这个名字的来源已经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是这片文明遗址还没有被发掘的时候,这里曾经有过三个矗立已久的土台。当地人见它们和不远处的马牧河遥相呼应,就取了个名字叫“三星伴月”。但如今遗迹地表的原貌早就已经失去,“三星堆”的由来也成为了一个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故事。
三星堆最初的发掘是在1934年,但那时的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三星堆遗址的庞大,只是进行了10天的发掘,将已经发现的玉器、石器、象牙等进行了整理。50年代,新中国已经成立,百废俱兴的时候,考古专家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三星堆遗址。
但任谁的想象力再大,也不会意识到三星堆竟然是一个集中的古代文明遗址,还是到了60年代,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才开始提出这是一个古代城池遗址的说法。等到了90年代,人们才发现,三星堆文明遗址已经辽阔到跨越了成都平原,进入到了渝东地区和陕南地区。
如今,几十年过去,三星堆文明仍然还在小心翼翼地发掘之中。就在前几日,三星堆遗址又发现了百余件重要文物,其中有不少是象牙,最重的一根达到了100多斤,但最令人兴奋的却莫过于一面“黄金面具”。
这面黄金面具是使用天然矿石“狗头金”纯手工打造而成,和之前曾经发掘出来的黄金权杖、黄金腰带的原材料都是一致的。它的表面十分光滑,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掌握了非常好的抛光技术。
不过,与大众们的关注点不同的是,考古专家们更加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发掘中发现文字。一般情况下,古遗迹被发掘之后,考古专家都能很快推测和判断出古文物最初出产的时代,甚至精确到年份,就是因为每个时代的古文物都有其特殊性,再加上有文字的佐证,便可以由此确认年份了。
但是,三星堆文明对于考古工作人员们来说,却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就算是靠着一起检测,再加上推理,得到的年份前后跨度也达到了2000年之长,而且很多文物都无法判断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究其原因,还是因其出土的文字极其稀有。
文字可以说是破解三星堆文明隐秘的密码,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也只是在一个龙形的“玺印”上发现了4个文字。这个龙形玺印是所有三星堆文明中别具一格的存在,它呈显长柄状,高达50厘米,最上首雕刻着一个龙头,柱身也雕刻着一些难以解读的花纹和符号。
唯有的4个文字就在“龙印”的底部,因其曲折的笔画像极了扭动的蝌蚪,所以又被称为是“蝌蚪文”,但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专家能够解读出这4个蝌蚪文的含义。有汉语言专家认为,这龙印就是为表示居功至伟的大禹而设计的。
因为这文字像极了大禹岣嵝碑上的文字,现在还有人认为蝌蚪文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而且也就同时代的大禹能担当得起“龙头”的象征。所以,三星堆出土的文字就被当作是和夏朝一样的同一种文字了。
有些专家认为,这龙印底部的4个文字就应该是祈福之类的话语,比如“老天保佑”、“本族兴旺”等等。但是这种推测无疑充满着主观臆断的味道,不太可信。不过,也有另一名经验丰富的彝族学者阿余铁曾经给出过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这4个字应该是“鹰眼守家”,本意为“鹰眼守护本族疆域”。
阿余铁在此前曾经破译过不少玉石铭文、图文符号,所以他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这样一来也将彝族文化和夏朝的文化联系在了一起,给研究夏朝的文字背景带来了不少希望。
如今,各个派系的语言学家们仍在针对三星堆出土的蝌蚪文忙得不可开交,相信它们一定能找到文字的演变之迹,找寻到这些蝌蚪文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