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万物静默如谜》为例,深层解读辛波斯卡的诗歌魅力

《万物静默如谜》是波兰女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诗集,收录了她诗歌创作生涯中最经典的75首作品,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的诗歌创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2012年她因病去世,前后持续了近70年。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女诗人,在颁奖词中,她被誉为“诗人中的莫扎特

《万物静默如谜》

辛波斯卡的作品被认为是“迷人的佳作”,她本人也被评为“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本文从诗歌内容,艺术风格和哲理思考三个方面对辛波斯卡的诗歌魅力进行分析和解读,感受诗人笔下那些日常生活里触手可及的迷人诗意。

一、丰富多样的诗歌内容: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从古典诗歌到近代以来的白话诗,向来都不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学,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催生了大批具有时代印记的诗人和大量风靡一时的诗歌作品,现在看来,也有一丝曲高和寡的痕迹。

譬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感十足,但真正能理解这首诗的人并不多。

现在一些以白话诗为主的诗人们,为了与众不同,选材往往找普通读者接触不到的事物或意境,有时候却适得其反。辛波斯卡的诗歌素材,反其道而行之,专门从生活中找一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事物,如石头,沙子,衣服,剧院,安眠药,爱情等,总体来看可分为三个方面。

⑴生活中的寻常事物:琐碎的诗意

在这类诗歌中,辛波斯卡把目光投向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一件事,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间点,一粒沙子都可以诗意盎然。如《凌晨四点》:

白天与黑夜交接的那个小时。

辗转与反侧之间的那个小时。

年过三十之人的那个小时。

为公鸡报晓而清扫干净的那个小时。

地球背叛我们的那个小时。

隐匿的星星送出凉风的那个小时。

这是一个普通的时间点,属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地方。在这个时间点上,白天和黑夜开始交接,公鸡开始报晓,星辰开始退场。新的一天用一种静默无声的方式开始降临。所有这些,人们司空见惯,已经视而不见。

辛波斯卡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

辛波斯卡却能妙笔生花,这又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人们在此时面对的世界并不相同。孩子们此时多数都还沉睡在梦乡里;青年人或许刚刚加班结束,顾不上合眼,又要为新的工作做准备;而立之年的人们,此时之前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之后,需要强打起精神扛起生活的压力;环卫工人和做早点的人们,此时或是更早就已经忙碌起来了。

这个时间点无人不知,又无人关注,诗人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把生活串联成琐碎的诗意,又对生活充满热情:“让五点钟来吧,如果我们还得继续生活。”当然要继续生活,而且要热情地生活下去。

生活里的广告,随处可见,无孔不入,广告文化时时更新,在辛波斯卡之前,很少有诗人会这样另类,把广告作为创作素材。《广告》这首诗可能是镇静剂最好的广告词,只要喝口水把镇静剂吞下,无论是居家上班,还是考试出庭都有效果。

如果这还不够,它还能对付各种不幸和不公平,甚至包括上帝的缺席,简直就是万能神药。“你还在等什么——/对化学的热情要有信心”,“谁说/一定得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了镇静剂,连恶魔都不会再出现了。

用诗歌把广告善于调动大众情绪的诱导特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通过广告这种再普通不过的事物,表达对生活中有些人为了牟利而毫无底线的讽刺,还不失幽默风趣的调侃。

生活中常见的广告也成为辛波斯卡的诗歌素材

在诗歌《衣服》中,各种常见的衣服,“外套,夹克,短上衣,有双排钮扣的西装,裙子,衬衫,内衣,居家便裤,套裙,短袜”,还有各种常见的衣服带子和扣子,如“鞋带,扣环,黏带,拉链,扣环,皮带,钮扣,袖扣,领口,领带,扣钩,围巾。”像一场展览一样,悉数粉墨登场,用文字把人们随手穿上和脱下的衣服勾勒成五彩缤纷的画面。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以此看来,在辛波斯卡笔下,就是生活如诗,她成为波兰最受欢迎的女诗人,这种深入生活的取材方式功不可没。

⑵情感:生活感受、友情、爱情尽收笔端

辛波斯卡对情感的关注,也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最为常见的日常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爱情都在她的诗歌里尽情出现。

生活里有很多难以捉摸的情绪,如《企图》中:

我企图生出枝叶,长成树丛,

我屏住呼吸——为求更快蜕化成形——

等候自己开放成玫瑰。

这种情绪很多时候是转瞬即逝的,作者却非常细心地捕捉到了,想让自己长出树叶,“开放成玫瑰”,有些异想天开的情绪在生活里俯拾皆是,很多孩子看魔术表演的时候也想拥有一双无比奇妙的手,看到飞鸟,也想让自己长出翅膀,在天空翱翔。只是成年之后,坐上飞机在空中划过时,没有几个人是为了体验飞翔的感觉,早已失去了儿时的童趣。

辛波斯卡故乡波兰柯尼克的建筑

《种种可能》共40行,不到500字,其中32行都是以“我偏爱”开始的,从作家,到动物,再到植物和颜色,诗人像一个无比坦诚的孩子,在诗中任性地把自己的喜好肆意挥洒。会让人忍不住畅想:既然偏爱这么多,还有什么不喜爱的吗?诗人其实已经把自己的态度渗透在文字里,如“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是一种偏爱,更是对自己写诗的执著和坚持。

辛波斯卡关注友情里的生疏感,在《不期而遇》中,“我们彼此客套寒暄,并说这是多年后难得的重逢”,这种平淡如水的话语被她带进诗歌里,把诗人和普通人的距离直接抹掉了,却刻意省略久别重逢的喜悦。在老虎、鹰隼、鲨鱼等动物们,一天天平静如常的生活里,把时间拉长,流失的时间已经把这份感情淡化,最后只好“哑然以对,无可奈何地微笑”。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创作的那首传唱世界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不是说“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吗?作者把这种尴尬的局面,归结为“我们的人,相互都不会交谈”,其实是对现实中人们之间感情淡薄,日趋陌生化的生活现象的揭示。

五彩缤纷的纽扣也能丰富诗歌的色彩

辛波斯卡从婚姻的角度,审视女性付出的感情和牺牲,在《一个女人的画像》里,女人为了维持爱情,愿意“改变至完全不必改变的地步”,虽然很困难,但是很值得,因为爱他,为了爱情。

《在金婚纪念日》里,同样有很多牺牲,“性别模糊,神秘感渐失,差异交会成雷同,一如所有的颜色都褪成了白色。”诗人对这样的婚姻产生了疑问,“这两人谁被复制,谁消失了”?爱情不是妥协,不是委曲求全,爱情不需要某个特定的纪念日来刻意彰显,而是把婚姻经营成天天都可以庆祝的样子。

⑶历史印记:以史为镜,珍惜眼前生活

对各种历史的追忆,是辛波斯卡诗歌创作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生活中能见证历史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博物馆。在这里,无声的、冰冷的古物战胜了有血有肉的人类,“金属,陶器,鸟的羽毛,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王冠的寿命比头长。手输给了手套”,人们想通过博物馆缅怀过去,却不知道过去留下来的文物,作为见证,都已经超过了人类生命的极限。与其沉湎于过去,不如清爽地过好每一天。

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古代文人也有这样借古讽今的诗歌,往往是为了达到讽谏的目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在“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文人们的使命和担当。

辛波斯卡以古为镜,是为了提醒人们,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远比冰冷的文物精彩,人们进入博物馆,有模有样地凭吊古人,出了博物馆又不做改变,一切照旧,实在有些可笑与可怜。

诗人在《越南》里,通过对话式结构,把战争中的一个细微场景描述得极为逼真,面对士兵的询问,流离失所的人们一无所知,他们深受其害,又看不到重归家园的希望,只能回答“不知道”,唯一还能确定的是孩子,“这些是你的孩子吗?——是的”,战争让人们无家可归,四处流荡,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渴望跃然纸上。

除了这些,诗人还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先,他们的人生已成为历史,在祖辈们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很少有人能活到30岁,“长寿是岩石和树木的特权”,生命短暂是普遍现象。孔子曾在《论语》里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梭,人生如沧海一粟,无论有多长,始终都如白驹过隙,人生不易,要好好珍惜,不是吗?

二、艺术风格的双重性:题材的现实主义和构思的浪漫主义并存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通常会先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从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来讲,一般分为现实主义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两大类。

辛波斯卡故乡的美丽风光

作为文学表现方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文学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出现了。如《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300多首诗歌都取自当时的现实生活,从祭祀到各种风俗,从劳动到爱情,从各种徭役到对战争不满等,像百科全书一样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稍晚出现的《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

“辛波斯卡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辛波斯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成功地把这两种文学风格融为一体。对“世界全力投入”,是深入生活的取材方式,无疑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保持适当距离”是发挥自己的创作天赋和才华,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些在《万物静默如谜》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⑴题材的现实主义特征:内容源于随处可见的生活

《万物静默如谜》这本诗集共有74首诗和一则寓言故事。所有内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可分为实物类和情绪类。

一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实物,如石头,沙子,绘画,衣服,博物馆,照片,圣殇像,日期,名字,数字,植物等。有的是动态的实物,如星星,时间,云朵,笑声,电影,诗歌朗读,猴子,猫,谈话,一个动作,表演者等。辛波斯卡的大部分诗歌都是运用这类素材进行创作的。

时间是人生的参照物

二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情绪。如写作感受,旅行体验,生活里的运气,朋友邂逅,梦境体会,回家心情,爱情的理解等。其中还有一些是历史事件和过去的事情,如早期的老电影,越南战争,抢劫者等。

结合这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事物进行诗歌创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如果像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创作,难免又缺少小说的故事性和叙事性。这将考验诗人的构思能力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辛波斯卡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

⑵构思的浪漫主义特色:给普通事物插上想象的翅膀

辛波斯卡诗歌的素材都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作为诗歌作品,她又通过富于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手法,给这些事物都插上想象的翅膀,充满了诗意的美。

如《一粒沙看世界》中的沙子,“没有名字,它照样过得很好”,不需要我们关注和接触。被风吹落在窗台上用了三秒钟,也只是我们自认为的时间。所谓的时光飞逝,也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而已,对于沙子,并不存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粒沙子,却在诗人笔下成为我们认识时间,感受时光的参照物。

普通的沙子同样可以被写进诗里

再如《云朵》,云朵瞬息万变,从不重复,因为他们“没有记忆的包袱”,而我们的生活经久不变,单调乏味,云朵却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壮丽地游行而过”,四处飘荡,自由自在,忙碌的人们却无暇顾及欣赏。

除了给这些寻常事物赋予生命力,诗人还善于从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寻找灵感。如《失物招领处的谈话》,借用生活中“失物招领”的例子,把自己想象成一条无家可归,到处寻找失散同伴的鱼,由于人类的捕杀活动,鱼类被迫改变生活方式,伤痕累累。这不是普通的谈话,而是对人类活动给生物造成生存危机的哭诉。

《写履历表》通过对比人生和一张简单的履历表,人们生活在嘈杂的世界里,匆匆忙忙,只是记住了一些日期,却忘记了和自己心灵的对话,“填填写写,仿佛从未和自己交谈过,永远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人生漫长,履历表就没必要再拖拉冗长了吧。

在葬礼上,诗人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把《葬礼》主题之外的场景通过人们的对话,完整重现出来。共35行诗句里,除了“这么突然,有谁料到事情会发生”,“压力和吸烟,我不断告诉他”,其他谈话都是和葬礼无关的内容,没有人悲伤或难过。居然还有人在讨论死者女儿的长相。看起来极为平常的场景,在诗中却显得格外冷酷和残忍,人与人之间冷漠得只剩下了形式。

《万物静默如谜》第一版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艺术来自生活,又和生活保持距离,这种距离就是诗人或艺术家们的艺术创造。我国有很多流传千古的浪漫主义诗歌,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华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勾勒出唯美的诗情画意。

辛波斯卡的诗歌,之所以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诗歌灵感,就得益于她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艺术创造。和古诗不同,她对事物的思考,带有明显的批判和质疑属性,是一种带有理想性和批判性的浪漫,从而使她的诗歌充满了诗意,在内涵方面又极具深度。

三、有担当的哲学思考: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品读辛波斯卡的诗歌,只看诗歌名字,并没有特别之处,如《天空》,《老歌手》,《衣服》,《致友人》等,都是一些常见事物。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她的诗歌里带有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这本诗集的名字为《万物静默如谜》,相对于人类,万物确实太安静了,没有各种语言和文字,更没有巧舌如簧和滔滔不绝。但是人类真的了解自然,了解这世间万物吗?至少现在还没有,“静默如谜”,谜一样的世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巨大空间。

人们对自然最敬畏的话,就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问题是,现实生活里,渺小的人类往往把自己视为无所不能的巨人,肆意破坏和掠夺,以至于危机四伏,还不自知。辛波斯卡的诗歌,很多都是对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处境的冷静思考。

石头成为诗人可交谈的对象

辛波斯卡当然不是呐喊,而是选择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诗歌方式,向人们展示这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带有沉重的严肃性和浓浓的哲理性。这种严肃的哲理性思考,建立在人与万物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如《与石头交谈》:

我敲了敲石头的前门。

“是我,让我进去。

我想进到你里面,

四处瞧瞧,

饱吸你的气息。”

诗中的“我”自认为找到了石头的前门,可以走进石头的世界,而石头却对这种自以为是的粗暴态度嗤之以鼻,即使被打成碎片,磨成沙砾,依然不会让人进来。

人们不正是这样做的吗?对大自然予取予求,却并没有真正走进自然,自认为的“前门”根本不存在,只有人类才有“门”的概念,石头说:“我没有门”,把人们的自以为是暴露得体无完肤。

一张集体照片,只能锁住时间的某一个瞬间,多年后就像从坟墓里挖出的骨头,完美无损,让人们忘了其实早已不在人世。不管是疯狂的盗墓人,还是人们对考古的猎奇与热衷,特别是挖到文物时的狂喜,像极了幼稚的傻子。

猫是辛波斯卡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她的诗歌创作对象

对一张照片来说,“它的回忆,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延伸到未来。”人们有各种方式怀念过去,又用各种途径幻想未来,却忘了活在当下的人生意义。对待别人冷漠如常,对世界索取依旧,很多人依然这样活着。

辛波斯卡也曾为地球上越来越庞大的人口担忧,“地球上住着四十亿人,但是我的想象依然如同过去”,诗人宁愿不合时宜地躲进宁静无主的山谷,为人类在地球上的印记,只剩下掠夺的抓痕而焦虑。

这类关注在《俯视》里,表达得更加直接透彻:

泥巴路上躺着一只死甲虫。

三对小脚小心翼翼地交迭于腹部。

不见死亡的乱象——只有整齐和秩序。

它看来一副并未发生什么大不了事情的模样。

重大事件全都留给了我们。

诗人关注一只甲虫的死,死而有序,以至于没什么大不了的模样,对人们来说,别说是一支小小的甲虫,澳洲森林大火,熊熊燃烧数月,动物尸体遍野,最后还是靠大自然的雨水熄灭,自行解决了。那些挂着各种名目,平时上蹿下跳的组织,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辛波斯卡用诗歌哀悼死去的甲虫

和自然界相比,人类的事情都是无比重要的,这种傲慢的认识不改变,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处只是一句空话而已。而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高尚很多,反而有些可笑,《隐居》中的那个人,虽然住在桦树林里,却不断地给游客展示自己的生活,还在玫瑰树丛前摆好姿势拍照,隐居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沽名钓誉,游客还要写上“今生得见一位真正的隐士”,对这种虚伪的辛辣讽刺,入木三分。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人类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万物一样,都只是这个地球上的一部分,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每天劳心费力地折腾,在大自然看来,有可能也只是一道风景罢了。

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静默如谜,大自然是我们和谐相处的陪伴者,而不是为了私利,任意破坏的对象。同在地球村,相煎何太急,从来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还包括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

这正是辛波斯卡诗歌非常具有深度的体现,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辞中讲到,太多的人们沉溺在自己的“知道”里,而不愿意接触他们“知道”之外的事情,因为这“或许会减弱他们的主张的说服力”。

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

而辛波斯卡非常重视“不知道”,因为“它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我们始终处在一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状态,只满足自己知道的,排斥不知道的,容易自满而且变得无知。只有承认“不知道”,才能对未知的世界,包括自然万物,充满尊重和敬畏,才会不断进步。

总结与感受:

文学创作既要面向自我,实现古人所说“诗言志”的目的,又要面向他人和社会。文学终究还是要向外的,要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和探究。

辛波斯卡善于抓住生活的细微之处,以小见大,诗歌内容既浅显易懂,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通过出类拔萃的诗歌才华,让这些琐碎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让匆忙的人们重新欣赏和珍惜生活的各种美好。

辛波斯卡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又冷静理性的女诗人。

《万物静默如谜》是辛波斯卡诗歌的精华,开卷有益,不妨读读。

(0)

相关推荐

  • 种种可能 波兰诗人 |辛波斯卡

    <种种可能> 波兰诗人 |辛波斯卡 我偏爱电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 ...

  • #早读#178《万物静默如谜》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这是小一大书2018年推荐的第178本早读书 #早读178#  2018年6月27日  周三 一.内容及作者简介 辛波斯卡,一九二三年生于波兰小镇布宁.她擅长以幽默.诗 ...

  • 我多想成为一棵树

    我多想成为一棵树 ▷菩提之恶花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是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这是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诗句,诗人总是历尽太多的苦难之后,才会返璞归真的语言勾勒出 ...

  • 万物静默如谜 ‖ 辛波斯卡诗选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 写履历表 需要做些什么? 填好申请书 再附上一份履历表. 尽管人生漫长 但履历表最好简短. 简洁.精要是必需的. 风景由 ...

  • 辛波斯卡丨万物静默如谜

    万物静默如谜 ◈辛波斯卡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波兰女作家,著有<巨大的数目><呼唤雪人>等作品,一生创作了二十本诗集 ...

  • 辛波斯卡:以永恒的诗向万物告别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Wisława Szymborska 1923-2012 波兰女诗人 1996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给予她的授奖辞是:"通过精确的反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 ...

  • “诗界莫扎特”辛波斯卡:履历表、植物、葬礼,万物皆可成为主题

    Hi,欢迎你来到"她力量". "她力量"将带你了解文学.艺术.政治.科技等领域的杰出女性,尽量客观地呈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些杰出女性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的应对方 ...

  • 深层解读“上帝粒子”:万物都有质量,但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微观粒子的质量,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费米子.W玻色子.Z玻色子具有质量,而光子.胶子的质量为零?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和解读--上帝粒子是什么,微观质量如何形成,以及希格斯机制的详细作用过程.并以通俗 ...

  • 深层解读相对论“时间膨胀效应”:宇宙万物的速度其实都是光速C!

    尽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诞生一百多年了,但仍旧有很多人并不了解相对论,尤其是在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对相对论的质疑,质疑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在根本不了解相对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和爱好就去质疑相对论,那 ...

  • 万物静默如谜,时间就是迷底。天府才女周穗...

    万物静默如谜,时间就是迷底.天府才女周穗如水彩作品9幅#绘画# #世界绘画艺术欣赏# #水彩#

  • 天地万物起源之谜,看看道教怎么说!

    两千多年前,屈原感叹:"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数千年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