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七日 | 感受鲁迅

雷声视角

前 言

古城绍兴,历史悠久,建城2500周年,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古城绍兴,名人辈出,毛泽东盛赞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众多的名人故居、古迹、文保单位星罗棋布,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古城绍兴,四面环水,内河纵横交错,素有“漂在水上的古城”之美誉。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绍兴城内就有桥梁229座,绍兴石桥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古城绍兴,历史文化悠久,越乡风情浓郁,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我便是其中一员。

匆匆七日,走马观花,草就几章,闲来自读,老来乐也。

第一日    感受鲁迅

绍兴,一座可以徒步丈量的城。

绍兴,一座名人云集的城。远,有大禹、越王、文种、王羲之、陆游;近,有秋瑾、蔡元培、周恩来和鲁迅。

一方土地,孕育一代名宿;一位名人,造就一座名城。

与古城绍兴紧密关联、绝难回避的是“现代中国圣人”鲁迅。先生的作品,先生的风骨,早已铭刻在亿万人心里。

到绍兴定要拜谒鲁迅故居。

一幅巨型版画描绘在鲁迅广场的一面墙上:

——在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里,在乌蓬船的召唤里,鲁迅先生眉眼坚毅,神情淡定地抽着卷烟,深邃的目光穿透时空……

绕过那堵思想的墙,走进一条街,就置身于鲁迅先生的世界。一条廓落的青石板路两边,两溜粉墙黛瓦,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鲁迅纪念馆穿插其间。此外,道旁还有一条小河,在垂杨柳的照拂下,打故居门前潺潺流过,乌篷船荡起阵阵涟漪……

走进石库门,穿过台门斗,绕过小天井,沿着侧门石栏水井边的长廊向里,便是鲁迅一家的住所。200多年前,鲁迅曾高祖一房人移居此处,世系绵延,直到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家族才日渐衰落。

在一间卧房门前伫立良久。

那是鲁迅先生出生的地方。

公元1881年9月25日,就是在这间房里诞生了一个日后成长为现代中国伟人、一代文学大师的男孩儿。房内的陈设一如当年,先生当年睡过的铁梨木床还在。

在久久地凝望中,我仿佛觉得这房中仍弥散着一个世纪前的气息,一直回荡着先生的声音。

再走过一个石板明堂,是两间南北向的两层楼房,皆为木结构,花格门窗,这里便是鲁迅家人主要居住、会客、吃饭的地方。

——在这里,先生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写字、看书、会友、画画,度过了很长的日子;

——在这里,先生在继祖母温软的怀里,听着一个个民间故事入睡;

——在这里,先生在母亲鲁瑞慈爱的关护下长大;

——在这里,先生经历了家道的中落,祖父因故下狱,父亲患病卧床,身为长门长孙的先生,小小年纪不得不常年奔走于药店和当铺之间,受尽势利人的白眼,饱尝世态的炎凉。

家庭的困顿,使先生了解了世事的艰辛,走近了平民生活。先生说“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于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18岁那年,先生带着古城绍兴赋予的古文化底蕴,带着民主意识、爱国精神和内心创伤,接过母亲筹集的八元路费,昂首走出旧家族的门槛,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去南京,去日本,走向外面风雨飘摇的世界,开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命历程。 

过厅堂,转回廊,在写有 “百草园”三字的月亮门上,看到一副楹联:“仰视桑椹熟,俯闻蟋蟀唱” 。

这就是著名的百草园。据说,这是当年周姓十几户人家共有的菜园,占地2000多平方米。

百草园,先生曾经的乐园。在这里,童年的先生捉蟋蟀、捕鸟雀、摘桑椹、拔何首乌……总之,百草园是先生成年后总也说不倦的话题,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总是色彩斑斓、情趣昂然: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吟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如今的百草园,大部分保持原貌。园子西边是一堵矮墙,上面爬满了青藤,据说这就是先生笔下那充满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上面爬的就是何首乌,叶子有点尖尖的带菱形。石井栏依然是光滑的,只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已经有些班驳了。西南角三棵古老的皂荚树,是园中的老主人,时光倥偬,它们依然伫立在那里,冷眼望着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感受着世事的沧桑。园中的菜地,种有碧绿的芥菜和大片金黄的油菜花,泥土香与花香漫溢着。想来,那该是先生笔下的菜畦。站在金灿与碧绿之间,现实与往昔交错,让人恍若坠入时间隧道……许多年来,深宅衬映的蓝天、绿树、石井,这被童心放大、充满生趣和诗意的乐园,给先生留下那么多美好记忆,也供熟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后人以无穷的回味。先生著作等身,多严肃的沉吟,幽远的感悟,或犀利的思辩。唯有这篇,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另一侧影——童心、童趣。
  在园中缓步而行,除唤醒我们记忆的矮墙、石井、皂荚树外,并没能觉出更多有趣之处。因为既没有油蛉的低吟,蟋蟀的浅唱,更没有叫天子的一飞冲天。也许,这些生灵只是先生曾经的生活,先生一去,它们也就远了。只有那高耸的皂荚树,像阅尽沧桑的老人,相依相伴着,清风徐来,簌簌响动的叶片,似在诉说对昔日主人的绵绵思念……

从鲁迅的童年直到现在,整整一个世纪就像云烟一样飘然而过,这小小的园子不知发生多少沧桑巨变,但它还在忠实而准确地保留着一个童年的梦境。几多感慨,几多叹息。百草园啊百草园,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位翩翩少年,那位捉蟋蟀、捕鸟雀、摘桑椹、拔何首乌的顽童。你也许根本想不到,正是当年那个淘气的顽童,后来用一支犀利的笔,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

走出宅院,一街斜隔,便是“三味书屋”。我也开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历程。

跨进三味书屋,强烈的感觉告诉我,我们并非初次相见。因为,有太熟悉的景致;因为,有呼之欲出的形象;因为,言犹在耳…… 

书屋屋顶处,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系清人梁同书手笔。所谓三味,有人考证说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看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屋很小,不过十多平方米。正墙一幅“松鹿图”中堂;两旁墙柱上一副抱对,上联“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太羹有味是读书”,据说也是梁同书手笔。书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把木椅,是塾师坐而论道处。两旁的茶几和木椅,是招待客人歇坐的。其余几张矮旧的木桌依次摆放。

走进书屋,看见先生的书桌在书屋东北角,便努力寻找刻在那张小小课桌上的那个“早”字。隔着保护书桌的绳子,尽管没能找到“早”字,但仍然感受到书屋中的一股悠远的书香,在四周飘逸、缭绕。闭上眼睛,仿佛听到寿镜吾先生与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仿佛听到寿镜吾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真正诠释:“三味书屋: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在鲁迅眼中,寿镜吾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凝视书屋,感慨顿生:低矮的木板门,丑陋的小木桌,没有阳光的书屋,为何竟会走出那样华章盖世的先生?这世间许多东西,俯仰间已为陈迹,唯独这种对文化的敬重和向往,历久弥新。就如同,先生虽早已乘鹤西去,可先生的文字,先生的遗风,先生的精神,却在人们的心里铮铮清越,掷地有声。

三味书屋有一个后院,很小,只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两个圆门与前院通着,与学堂通着。很难想象,先生小时候,读书读厌了,躲到这里来,竟也寻到那许多的乐趣。是啊,那么小的一块院子,那么严厉的一把戒尺,那么严谨的一位教书先生,那么深刻的一个“早”字,对鲁迅先生坎坷的人生,产生过多少启迪,点亮了多少盏航灯,最终成就了尖锐犀利、深刻张扬、铮铮铁骨的伟人。先生用笔作“匕首投枪”,直面惨淡的人生,直指国人心灵,直刺敌人的心脏。

走出三味书屋,迎面的悠悠小河,从鲁迅故居前静静地流过,浅浅的水面上飘着绿色浮萍,石桥旁停泊着几只乌蓬船。几个年纪稍大的船工,有的懒洋洋的躺在船上,有的在岸上用小锤子修补着船桨。走出周家大院,跨过这条狭长的小河,那就是鲁迅纪念馆。

站在宽敞明亮的纪念馆中,细心而系统地重温鲁迅先生伟大而战斗的一生,感受到了先生透彻的观察、深刻的思想、辛辣的笔触和博大的胸襟,也感受到先生顽强抗争的精神。

从杂文、小说中,品味到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勾画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一个个鲜活而不朽的艺术形象;听到了先生对那些“麻木一群”的呐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反动恶势力的横眉冷对,对广大民众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受到先生的幽默、先生的孤独、先生的忧郁、先生广博的学识、非凡的洞察力、超人的胆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弃工学医到又弃医学文,从回乡教书到京城任职,从与朱安的包办婚姻到与许广平的恋情,从亲兄弟的反目到来自自己阵营的中伤……先生的生命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而先生却用大笑直面“惨淡的人生”。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先生是一个勇猛的文化斗士,以杂文为匕首,与敌人短兵相接,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先生去了,但先生的精神不死,先生伟大的人格、硬骨头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品质,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景仰,先生是民族之魂,光辉永照后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宏伟的存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位睿智而无所畏惧的思想家、革命者。

伟人毛泽东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民族脊梁。

2011年9月25日夜写于大都锦湖园

作者简介:

雷声,年逾花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0)

相关推荐

  • 游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十九)绍兴

    游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十九)绍兴 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

  • 浙江篇:绍兴寻踪(五)

    以前曾教过语文,至今还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那段精彩描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

  • 绍兴风情元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故事不长 我说给你听 来源:苏杭日记 A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鲁迅故里小镇 一路汇集了多少古老的故事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

  • 行行摄摄游绍兴(二)·鲁迅故里

    (2017年8月15日被<北京金广角摄影论坛>评为"精华" 作品)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 ...

  • 跟着课本游绍兴,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

    图文  羽佳zm 绍兴是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鲁迅走出的地方.到了绍兴,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似乎是必去之地.课 本里那些鲁迅的文章因此时此地此景被一一唤醒.<少年闰土>.<故乡&g ...

  • 绍兴七日 | 盆景东湖

    雷声视角 第七日  盆景东湖 浙江有三大名湖: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 来绍兴没去东湖,等于空走一遭. 东湖距市区六公里,不大.淼淼水气,岸柳成行,花草绕堤,小岛点缀,湖光山影--东湖像小家碧玉 ...

  • 绍兴七日 | 断肠沈园

    雷声视角 第六日  断肠沈园 写在前面: 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沈园,又名"沈氏园",是南宋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 ...

  • 绍兴七日 | 书卷兰亭

    雷声视角 第五日  书卷兰亭 有一个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不在此畅叙幽情,骚人墨客以为憾事: 有一个地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不在此泛觞赋诗,文人雅士抱憾终生-- 这个地方就是兰亭. 兰亭,独居绍 ...

  • 绍兴七日 | 拜谒禹陵

    雷声视角 第四日  拜谒禹陵 打懂事儿起,听到的第一个传说就是你--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难道你不爱新婚的妻,不爱亲生的儿,不爱温馨的家? 我不明白. 辗转南北,驯服江淮河汉,你为何还 ...

  • 绍兴七日 | 鉴湖女侠

    第三日  鉴湖女侠 清明时节到绍兴,心沉甸甸的.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掷地有声的诗句,一次次把我拉到繁华的解放路轩亭口,向路中那座丰碑深深地鞠躬. 1907年7 ...

  • 绍兴七日 | 走进鲁镇

    雷声视角 第二日  走进鲁镇 去绍兴就去了柯岩,去柯岩就游了鉴湖,游鉴湖就到了鲁镇. 鲁镇,第一次知道这个地名,是在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里--"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 ...

  • 绍兴城里话鲁迅

    那年的深秋时节,我与太太来到了江南名城--绍兴,拜访了鲁迅先生的故里,领略了这座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风土人情. 没来绍兴之前,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似乎是比较肤浅的,只知道鲁迅,兰亭书法,绍兴黄酒.还有 ...

  • 鲁迅散文名著《朝花夕拾》20句语录,感受鲁迅的战斗锋芒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 ...

  • 散文名著《朝花夕拾》20句语录,感受鲁迅的战斗锋芒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