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习作初探【辛勤】

骈文习作初探

骈文是在历史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骈文中大部分句子的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文一般不要求押韵,所以将其列入非韵文类。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六朝作家庾信的一篇作品:

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

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文体的一些特点:

(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

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程据、王恭)、数字对数字(千金、百结)、颜色对颜色(黄葛、青绫)、地名对地名(天山、广厦)、动物对动物(白龟、黄雀)等等。

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为对仗外,还着意用一些反义词配对,如“恒飞”对“不落”,“暂暖”对“长寒”,等等,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显得充实、有变化,而且也显得更加工整。

骈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

古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以今天的语法概念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复句对复句等,我们可将其作为骈偶的基本要求。

骈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有人将上文中“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列为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对句,也有人将其列为散句,也有人将“未有”列为提引词,将“悬机巧绁,变缪奇文”列为紧句。

初期的骈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而后期的骈文,为了追求形式的齐整,就力求少用或不用散句了。

(二)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字句、七字句,以至更长的句式。

齐梁以后,特别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不过,也只是以四六句为主罢了,实际上,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也屡见不鲜。

本人认为,我们在骈文写作练习时要注意,四六字句总体上是确定的,具体上又是不确定的。字句里夹杂着的实词虚词成分,使四六字句演化成为三五七字句式乃是自然现象。我们对骈句句式又要求富于变化,这样,出现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句式仍然可取。

一般说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是由对仗来决定的。

(1)四字句和四字句组成为上、下联相对,如上文中:

“(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四字紧句)

这里的“未有”二字不算在对仗之内。

(2)六字句和六字句组成上、下联相对,如上文中:“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六字长句)

(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组成为上、下两个长联相对,如上文中:“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四字平隔)

(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组成上、下两个长联相对,所引上文中没有出现这一类的结构,其他骈文中如“前园后圃,从容丘壑之情;左琴右书,萧散烟霞之外”(杨暕《召王贞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等都是。(四六轻隔)

(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组成上、下两个长联,如所引上文中的“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六四重隔)

(三)骈文讲究平仄。骈文讲究平仄始于南朝齐梁时代, 形成于初唐、盛唐。南朝只是初创, 并不严格; 到了唐朝, 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出现, 骈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 也日趋严格了。骈文中的上下二联之间, 要求节奏点平仄相对, 即平对仄, 仄对平。

骈文句脚的平仄要求通篇走马蹄,除起句与尾句的句脚平仄为单起单收之外,其余句脚平仄是“成双”的。

如《滕王阁序》第二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把以上句脚字的平仄排列出来,即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而这样的骈文句脚平仄安排,在今天被对联界称之为“马蹄韵”或“马蹄式”。这个“马蹄韵”的“韵”字,不是指押韵的“韵”,是指一种“规律”的意思。

要注意,大家如看到古代前期的骈文句脚有不规范情况时,不能说人家错了,因为那个历史时期就是那样写的。比较规范、比较完善起来是到了唐朝以后音韵日趋严格之时。

(四)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藻饰和用典,本属修辞问题,在散体中也是不排斥的。但由于骈文在这两方面都有极端的发展,因此也就构成了它的特点。

用典的目的是在于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是正确的。但骈体文的用典,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的。骈体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读书渊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

例如,上面我们所举引的那篇庾信谢启,在不到二十句的文章中,竟于明处、暗处用了八个典故。

“程据上表”,用的是晋代太医司马程据向皇帝献雉头裘,而下诏被焚毁的事;“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

至于“千金”、“百结”,乃是分别从《说苑》中“千金之裘”和《晋书》中董威穿“百结衣”的事剪裁融化而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