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刀敌不住鹅毛扇,诸葛亮算死了关云长
襄樊之战 ,关云长先死而后生
(系列书评一、共十四篇)
《三国演义》记录的是乱世苦难。那时的人们多好争名逐利,奸诈百出,不知死活,都很可怜。在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中,死得最凄惨的当数赫赫有名的关公。
我们今天点评《三国演义》,重绎关公的死与生,目的是以史为鉴,学好不学坏,尽量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历史上的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为胡子长得很长,曾被汉献帝赞为美髯公,人皆以美髯公称之。后人称云长为关公,多含敬意。有关他的死,人们几乎众口一词说是被东吴吕蒙所害,为孙权所斩。可那只是表面上的现象。要知道他的真正死因,我们必须从刘备称王开始说起。
话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刘备攻取汉中之后,跟着他打拼的文武部属皆有推他做皇帝的心思,“未敢径启,却来秉告诸葛军师。”
为什么不敢直接对刘备说?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一生打着扶汉兴刘的旗帜。现在你叫他自己做皇帝,那不等于让他自毁旗帜,宣布造反吗?
为什么却来秉告诸葛军师?谁都知道军师诸葛亮的办法多。“吾意已有定夺”,我什么都想好了。这就是诸葛亮。你们都能想到的事情,我怎么会想不到呢,随引法正等人来见刘备,开门见山:“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顺天应人,即皇帝位……”
意思不难懂,现在曹操专权,百姓无主。老板您的仁义之名已经天下皆知了,现在又拥有了两川之地,可以顺天应人,做皇帝了。等您做了皇帝,再发号施令讨伐国贼曹操,就名正言顺了。这事得马上办,越快越好。
诸葛亮的说辞简直是太直接了。可是,曹操专权是不假,百姓无主则未必。大汉皇帝还在啊,虽不能行使皇权,但起码形式上他还是皇帝啊。怎么诸葛亮就直接说百姓无主了呢?
刘备又不傻,当然不能接受诸葛亮式的思维。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在乱世中立足成名,全赖有一块汉室宗亲的招牌和一面扶汉兴刘的旗帜。如果他接受了诸葛亮式的思维模式,等于自毁招牌和大旗,将自己降格到群贼之一贼的地位。
“军师之言差矣。”军师你这话说错了,错得太离谱。我“刘备虽为汉室宗亲”,招牌先亮出来;“乃臣子也”,规矩道义不能不讲。“若为此事,是反汉也。”若我接受你们的拥戴自立为帝,那是篡汉,跟反贼有什么两样呢?刘备知道扶汉的大旗不能倒,任何时候都得把当老板的制高点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非也。”老板您才错了呢。诸葛亮的胆子也很壮啊,直接否定了刘备的观点,也等于否定了老板的招牌和旗帜。“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哪里还有什么大汉啊,没有了。大汉都没有了,汉室宗亲还有啥子意义哦?咱现在就再别说这些假话、套话了,还是来点实际的吧。
“四海才德之士,舍死忘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天下有本事的人之所以跟着各自的老板玩命,那是因为谁都想攀高枝,名利双收啊。“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愿主公熟思之。”您到现在还看不清形势,还要避嫌疑,守道义,哪里还有什么意思呢?扶汉兴刘,匡扶汉室那是说给别人听的。如果您到现在还把这当真,大伙儿八成就散了。您可得想好喽。
诸葛亮为了“成功”是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不接受任何传统道德约束的。所以,不需要“避嫌守义”这样极端的话他说得出来的。罗贯中前辈的笔力令人惊绝,这是地地道道的春秋笔法,足令乱臣贼子惧。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诸葛亮论人时,将才放在德的前边,颠倒了德才兼备,德在先,才在后的圣贤传统观念。
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身处乱世,他不得不用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但作为对传统“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天理良心仍存有敬畏之心的一代枭雄,他知道诸葛亮这样为人处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害。所以,一直以来,他在抑制诸葛亮过于出格的胆大妄为时,往往誓死不依。对诸葛亮并非言听计从。
这回是诸葛亮要他做皇帝,是好事不假,可大汉的皇帝还在。咱既然还要保持住自己的正统,就不能像你诸葛亮那样毫无顾忌。你们要我僭越做皇帝,“吾必不敢”。
刘备不敢造反,理由我们说过了;但他不是不想当皇帝。他与诸葛亮的差别在于,诸葛亮认为“今已抚有两川之地”,这个扶汉兴刘的旗子就可以扔掉了。刘备认为不能扔,起码眼下还不能扔掉。
所以,经过一番“商议长策”,在众将坚持认为刘备如果不做皇帝,大家就得散伙的“压力”下,刘备最终接受了诸葛亮的说辞:“主公平生以义为本,未肯便称尊号。今有荆襄、两川之地,可暂为汉中王。”刚才说不必“避嫌守义”,这会儿又说“以义为本”,这就是诸葛亮的口舌。怎么有用就怎么说,管它是非对错,这确实是乱世“才俊”的言行。
刘备当然不会在这些“小事”上与诸葛亮计较。于当年秋七月,在没有“天子明诏”的情况下,即在战火甫歇,硝烟未尽的沔阳,自领汉中王。筑坛受玺,煞有介事,可谓急不可耐。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诸葛亮在劝刘备做皇帝时,只说了两川之地,没有提到荆襄。诸葛亮当然不可能把那么重要的半壁河山——荆襄之地给忘记了。那他第一次为什么只说了两川呢?实则,那个时候他就知道,荆襄之地是一定得还给东吴的。唯其如此,孙刘联盟才可能不出纰漏,其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才可能得到执行。
诸葛亮比谁都深知,只有维持好孙刘两弱对曹操一强的均衡之势,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三足鼎立。前一次他无意中只说两川,没说荆襄,是说了实话;第二次他当着众人的面把荆襄之地说在两川之前,给找补了一下。第一次说漏了,人家听起来还可以当作是口误。但如果他一而再地不把荆襄之地算在蜀汉的势力范围之内,人家会起警觉心。所以,他得找补一下。
正是这个找补,欲盖弥彰,事先泄露了“机关”。
什么机关?为什么在随后长达六个月的襄樊之战中,西蜀王庭会任由关羽单挑东吴与曹操两大强敌?为什么在曹操、孙权俱率重兵,亲至前线指挥作战的情况下,刘备、诸葛亮不仅不至前线,而且不发一兵一卒,不出一谋一策?
诸葛亮在襄樊之战中的一石三鸟之计,机关真可谓算尽矣。不但荆襄之地已经被他算进了筹码,就连正在镇守荆襄的一代英杰关云长,也被算死在他的鹅毛大扇之下了。
再说刘备,为了表明心中还有天子,还有道义,称王之后还是给大汉皇帝刘协写了一道表。他得解释一下自己之所以称王的种种不得已的理由。
这道表是出于哪位高才之手,罗贯中前辈没有说。但看其行文的语气与“隆中对”“出师表”如出一辙,假大空虚滑五毒俱全。虽通篇引用圣贤典故,实无一点圣贤之心。虚伪之词、矫揉造作之态令人见之欲呕。
刘备、诸葛亮的这道表,活像现在的某些贪官污吏所作的报告,满纸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甘美之辞,可做起事来则全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贪污腐败。
表至许都,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大怒:“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想当初咱称魏王的时候,别管怎么着,那还是有天子明诏的,咱还推让了三次。你这小儿,竟然自立为王。遂“即时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刘备决战。由此可见,刘备当初不敢称帝,有所顾忌,那是有一定道理的。
司马懿为曹操出谋划策,认为曹操不需要立即亲自远征。他说: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到现在还占据着荆州不还。他们之间俱有切齿仇恨。我们现在先派人去联络孙权,让他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等他们打起来了,大王您再兴兵去取汉川,刘备首尾不能相顾,他也就危险了。
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即修书遣使,星夜南下联络孙权。一场因为刘备自领汉中王而起的襄樊之战,也是一场稀有的曹操、孙权联合夹击刘备的大战,骤然拉开了序幕。
关羽的大劫大难也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