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第23讲
音韵
中2第3讲
先回顾一下上一讲的内容:
一、脉络
二、脉络的分类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属于音韵方面的问题。当汉语四声(平上去入)系统被归纳后,人们根据这四个声调不同的特性,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类。早期的名字各不相同。刘勰称其为“飞沉”,沈约称其为“浮切”(浮声和切响)。沈约提出的“浮切”较刘勰略早。其原理是根据声调的不同,归纳“浮”声调为轻,“切”声调为重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飞沉”,则根据声调的不同,以清浊区分。“飞”声调为清类,“沉”声调为浊类。刘勰在《文心雕龙》成书之后,曾专奉沈约请其点阅,沈约读后大为赞赏,尤其对其声律上的认识,颇为嘉许。从这点可以看出两人在声律认识的原理上并无太大的差异。至于声调的具体应用理论,刘勰说“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飙不还”,其大意是说若连用浊类声调字过多,则读起来必然断断续续不能连贯;若连用清类声调的字过多,则读起来使人之气息不能得续。沈约的声调应用观点是“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其大意是说轻声调与重声调要搭配使用,不宜连用过多,从他们的应用观点来看,都与后代所谓“平仄”有相同的本质。无论“飞沉”“浮切”还是“平仄”,其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声调特性而作的两分法。名称不同,实质无异。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前面已经说浮切就是指轻重,所谓“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指两句之中,必须轻重有别。那么,“一简之内,音韵尽殊”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拼音历史尚不足一百年,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何其短暂。古人在音方面,使用的是切,而不是今天的拉丁字母拼音。今天的学习就从 “反切”开始。
一、什么叫反切
古代没有音标,也没有拼音字母,只能用文字作为注音工具,给另外的汉字注音。应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方法是“反切”注音法。
古人的注音方法是逐渐改进的。汉代人为了读懂先秦典籍,一直在探索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曾经有“直音”、“譬况”、“读若”等注音方法。
直音,是直接用同音字来注音。此法最便捷准确,但有很大限制:如果找不到同音字,或者找到了同音字,但是个生僻字,起不到注音的作用。
譬况,是拿一个字作为参照,说明要注音的字和参照字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把两个字(或一字的两个读音)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说明其间的不同。
读若或读如,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提示要注音的字的读音。
东汉末年,发明了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反切,又叫“反语”或“切语”,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被注音的字是“被切字”,注音的两个字是“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关于“反”和“切”的含义,“所谓反切者,盖反复切摩而成音之意也。”古人不了解拼音的原理,认为反切的关键是“反复切摩”,把两个反切字反复连读,最后才能合成一个音节。从这个层面上讲,这里的“反”其实就是“返”,就是来来回回的意思。学会这种方法,对古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宋代人说:“文人学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以为绝学。”
用拼音的原理来理解反切就很容易了。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
秋,七由切,即“七”的声母q和“由”的韵母iu:读作qiu。
风,方戎切,即“方”的声母f和“戎”的韵母ong:读作fong.。
(风字的反切音和普通话读音略有不同,我们这里且不管它,只是关注反切的方法。)
反切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史和语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反切解决了在书面上有效的给汉字注音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也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建立。因为有了反切,才知道如何分解汉字的字音,才能产生出韵书。
反切使用汉字做反切字,同一个反切切出的读音在不同方言中得出的读音可能不同。很多古代的反切,按照现代读音去切,也得不出被切字的正确读音。这是反切方法的局限。我们只要熟悉这个过程,结果不必太去在意,毕竟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汉语拼音。由反切的原理,我们应该能够联想到我们前面学习的“135不论、246分明”的时候,其中有一句叫做“反切要分明”,说的就是押韵要分明。也就是说,“135不论、246分明”指的是押韵而非平仄。如果对反切有简单的了解,就不会把“135不论、246分明”当作是平仄了。
韵典里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韵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反切用法标准。从标注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照顾到地方音的缘故,很多字都有不止一种的读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韵部里,如果按照我们现代汉语拼音的读法,会有很多字读起来很别扭的原因。
二、什么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下面我们继续讲“一简之内,音韵尽殊”。音韵就是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具体地讲就是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反切上字得声母,反切下字得韵母和声调。“一简”就是一句话。我们现在来逐一分析,先看声母,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用汉语拼音来标注(实际应该是反切前字),还是以原来的例诗为例: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Y S F P X F B Y K X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H W Q G N L B W L C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L B H Z Z B D W G R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T Y H C S Y ZZH M J
例1
这首诗中,唯一可见的声母相同的地方只有两个字:“征”和“棹”,我们用唐韵来切一下,征:陟陵切,棹:直角切,从“陟”和“直”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征”和“棹”的声母实际上是不同的。这点,已经习惯了现代汉语的我们,初次接触这个脑子一定还不是很容易就能拐过弯来,时间久了,自然就明白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首诗中,每一个分句中的字,声母各不相同。再看例2: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
Y H F - M F C B D B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H Z S C Y D J G X Q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
Y S C J K J W S L R
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P S N F J Y B S Y C
例2
跟例1一样,它们的声母都各不相同。
以上2首例诗,我把每个字的声母都做出了标准,同时也把除韵字外的所有音节处的字的声音母做了标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句中所有字的声母都是不同的,就是相同,也不会超过两个字(如:联绵词)。这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声律决定的。记得我们在中1第2讲讲意境的时候,曾经引用过孔子《礼记》中的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这两段话中两次提到有关“声”的内容:“声成文”、“声相应”。文(同纹)最早指的是甲骨文中乌龟背上甲的特征,这个龟甲上的图案,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起伏,而不是同一水平面,如同江河的流水一样,所以说“水文”,而不是“水纹”。“声成文”,说的意思很简单,是句子中声的不同的效果。而不是声可以成为文章。声是不可能成为文章的,发声,不仅人类,动物也可以的,但不可能成为文章。如果句子中,同声太多,结果自然就不成“文”。“声相应”也是指不同的声相互应和,才是发音的基础,跟“声成文”实际上是异曲同工。这就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的内容之一。
我们现在再来看韵母(实际应该是反切后字):
来看一首例诗:
云海泛瓯闽, 风潮泊岛滨。
un ai an ou ing eng ao o ao in
何知岁除夜, 得见故乡亲。
e i ui u e e ian u iang in
余是乘槎客, 君为失路人。
u i eng ia e un ei i u en
平生复能几, 一别十余春。
ing eng u eng i i ie i u un
例3
在这首诗中,只有“一、十”“生、能”两对疑似是韵母相同的字,他们的反切结果又怎么样呢?打开韵典http://sou-yun.com/QR.aspx 输入“一”, 点康熙字典,唐韵中,一是於悉切;“十”,是執切,韵母完全不一样。一,是入声,属于四质;十,虽然也是入声,但属于十四缉;生,师庚切,八庚韵部,能奴登切,十蒸韵部。结论:这首韵母也无一相同。当然,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声母和韵母这两种说法,这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实际唐人用的不是声母和韵母,而是用的《切韵》,利用的是上切字和下切字的说法,跟现代汉语里的声母和韵母所代表的内容是相同的,为了使大家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选择用汉语拼音来分析,当然是最好的。这就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的内容之二。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的内容之三就是声调。声调一般就指四声(平上去入)和平仄。我们在初一年级就学习过,就是“对、粘、替”,这个很简单,就是说一句之中,必须平上去入或平仄的交替,不能全是一个声调。
来看一首例诗: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an u ei ian I eng o an u in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u en ian u iao ai ao u ing un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ing ei ui eng ao a ong en u en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ao uan e u i ou i eng i in
例4
这里,我们看到有两个字在汉语拼音中它们的韵母疑似相同,分别是“子”字和“迷”字。现在我们自己亲手切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韵母确实是一样。子,卽里切;迷,莫兮切。子,是上声,四纸韵部;而迷,是平声,是四支韵部。在《平水韵》中平上去入各部中,其韵部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现在看来仍然有迹可循。如,上平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上平二冬,上声二肿,去声二宋,……上平四支,上声四纸,去声四寘……其韵是相同,但声调不同,因此分在不同的韵部中,且在各部的排列中序号相同或者相近。因此说,在一联中,如出现同韵的字,其声调则一定不能相同。当然在某些规定位置上同韵不同调的字也不能同时出现,这是另一个内容,将在下讲中阐述。
以上我们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一简之内,音韵尽殊”进行了分析。也就是说,在一个句子(联)中,不能出现同声同韵同调的字。
再者,同一句中各字的声调(这里指平上去入,而不是单单平仄)也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这在“四声递用法”中已有详细讲解,在此不再赘述。
要说明的是:反切,就是反复切摩,所以,为了更加确定是不是真的同声母或韵母,我们还需要反复切摩,有必要的话,我们最好要切出一个轮回,最后确定到底是不是同声或同韵。
以我们上面所说的“一”和“十”为例,看看什么是反复切摩。被切字是由前切和后切两个字组成,前字切出的是声母,后字切出的是韵母,假如这前后两个字,我们不认识,或者其中一个字不认识,还是不知道被切字的声母,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继续切,一直可以切到同一个字再次出现为止。前面我们说了,“一”是於悉切(唐韵);如果“於”字不认识,我们就继续切,可知,於是哀都切,哀是乌開切,乌是哀都切。两个粗体字部分就是重复的,这就是所谓的反复切摩之意。刚才所切是前字,是声母;如果是后一个字不认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个字的韵母,我们就继续切后字,方法同上。还要补充一点:我们今天学习的“切”,跟现代汉语通过拼音拼出来的字的读音,很多时候存在差别很大,原因在于我们22个声母和宋朝的36个声母,就数量而言,已经差距甚大,差了整整14个,如果按实际现代汉语的19声母(zh,ch,sh跟z,c,s差不多一样)计算,这个差距,几乎就是一倍。而且时代在变,字音也在变,很多普通话读起来不同的字,用上海话、广州话或其他方音去读,又会跟切出来的音一样,所以,我们都不必太过纠结,懂得这个原理就够了。基于这点,大家以后在阅读唐朝宋朝作品的时候,遇上切与我们现代汉语拼音相冲突,一定不要误会是古人在创作时候出了问题,一定不要误会是古人创作时候未注意到犯了一点小错。就实际唐宋作品来看,那些作品出现失误不是没有,但概率非常低,低到不足1%,这个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超过99%的作品是没有问题的,就好像各位去金店买黄金饰物,没有哪家金店敢说自己是100%的足金,即使未达到100%,也不会有哪位顾客说这不是纯黄金。
三、音韵的其他问题
前面我们从音韵的声母、韵母、声调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什么“一简之内,音韵尽殊”,总的来说就是音韵不能相同,那相近可以吗?答案是:相近也要尽量避免。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绕口令说起。
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种汉族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绕口令是汉族民间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覆、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如果声母、韵母、声调相近,极易混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拗口,试问,有哪个读者在读律诗的时候,喜欢有拗口的感觉呢?日常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整首诗无论是格律章法,还是遣词造句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一开口读,就感觉很拗口,感觉很不舒服,原因就在于律诗不是绕口令。
诗,本来就是用来吟诵的,和谐、悦耳、动听才是根本。
从唐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没有一首是绕口令式的律诗!因此,从今天起,我们每个同学,在完成作业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如果感觉哪里拗口,哪里不舒服,就认真分析一下那个地方的几个字的音韵,看看他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是不是相同或太过相近,如果是,就稍作改动,直到读起来不拗口为止!
四、押韵
学完上面所讲的音韵后,我们再回头讲讲押韵的问题: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押韵”和“压韵”,哪个对?
我们认为,押韵是唯一正确的概念,这是因为,押,本身具有最后签字的含义,“押”就是在最后做个记号。如我们原来都还没有私章的时候,有什么事情都要“画押”,韵字,没有疑问,当然是在每句的最后一字,有类似“画押”一样的作用,因此,押韵是正确的。
我们知道,《平水韵》共有30个平声韵部,在唐诗中,根据收集和整理的2000首唐诗五律来统计,被押韵部最少的,是下平三肴,只有杜甫的一首。其次是上平九佳韵,分别有李端、贾岛、刘禹锡各一首,共三首。另外,上平三江和下平十蒸各有7首。换句话讲,这四个韵部合起来,作品的数量,小于1%。
押韵最多的,是下平八庚韵,共181首,其次分别是五微166首、十一真165首、四支160首、一先156首、一东150首、十一忧136首、十灰118首。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虽然下平七阳韵部的字比较多,但作品数量,尚不及字少的徴韵部,比如,十灰、十一真、五微、一东。是唐人写作律诗的时候没有这个实力吗,不如今天网络所谓的高手,想押哪个韵部就可以押哪个韵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唐朝诗歌,岂是今天的网络所能比拟的,只能是仰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正是由于“律”来决定的,律,就是是声律,音律和韵律。具体来说,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了应该押哪一个韵部。比如,押一东韵的150首作品中,绝大多数来看,其作品的内容,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伤感,基本没有什么关系,更多的是“中性”,我们实际来看例诗:
千里风云契,一朝心赏同。
意尽深交合,神灵俗累空。
草带销寒翠,花枝发夜红。
唯将澹若水,长揖古人风。
例5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例6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例7
南纪西江阔,皇华御史雄。
截流宁假楫,挂席自生风。
僚寀(cai 去声)争攀鹢,鱼龙亦避骢。
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
例8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例9
随便复制了几首唐朝著名作者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押一东韵的这些作品,基本就是中性的。这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中性的表达,在150首押一东韵的作品中,所占比例,超过98%,说中性,并非完全不带入一丁点的个人色彩,而是指作品整体是中性的。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押一东韵的时候,不要与伤感扯上关系。如果在下笔之前,大家已经决定了内容,想要写一些忧愁凄切之类或偏向于这类东西的作品,就不要去押一东韵。
从刚才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排名前四的,押韵全部是押的 “五音”中的徴。我们知道,五音是由宫、商、角、徴、羽五个部分组成。就唐诗作品来看,押韵这个部分,“徴”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 宫商角徵羽 ,分别指“君臣民事物”,徵是事,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有事,所以徵音韵部就比较好用。
一开始,我们讲了格律,其中格的部分,就包括押韵。韵,很明显,不是随便哪个韵部,想押就可以押的,必须由内容来决定韵字的使用,内容高于一切。当今社会以及网络,都知道内容高于一切这句话,甚至还有人引用曹雪芹所说的“勿因律害意”,但就实际的作品而言,不仅律顾不上,意也被害。实际上,很多人举着“因律害意”的大旗,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所反对的到底是什么,基本可以说是不懂格律的一些人,却使劲去反对他们不知道的精华。之所以说是精华,这是因为格律是千年历史、无数前贤先圣的智慧凝聚。
正是因为拥有格和律这一对翅膀,唐诗才造就了一座在其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也无法跨越的高峰,这座高峰,岂是“因律害意”之辈所能跨越的呢?格与律,正是律诗的一对翅膀,没了这对翅膀,如何能够飞越千年呢,当然是不可能的。
今天讲这点,实际是告诉大家,根据论坛以及平时大家所写的作品来看,基本是以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思想为主,因此,押韵就变得非常简单,很容易选择。在尚未进一步讲解更细致的区分的情况下,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平时写作,押韵押八庚、十一真为第一选择,第二选择是五微和四支,这样,完全不必费脑子,就可以很轻松的让韵为大家的律诗作品服务。既然唐朝诗人们已经在前贤先圣的智慧结晶上提炼出了精华,我们直接拿来用,何乐而不为呢,这,难道不是大家所想要的捷径吗?当然是捷径,捷得不能再捷的径。第三选择,还可以押上平十四寒和十五删,当然,内容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与徴是不一样的。五音中商徴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楚河汉界般泾渭分明,目前而言,暂时不必了解得过细,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继续创作、写作律诗,逐步的提升水平,而不是一下子把一生的饭全部吃下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刚才我们说了韵部的选择,那韵字该如何选择呢?答案是:预先设定。
这个预先设定,具体指的就是,在选择了韵部以后,先把韵部所有的字大致浏览一遍,第二次浏览韵部所有字的时候,去除其中一半的字,放弃使用;第三遍浏览韵部的时候,再去掉其中一大半。我们知道,韵典中的韵字的排列顺序是按照这些字在诗中出现的频率来排的,就是说韵典里出现得越多的韵字就越排在前面,这种安排,某种意义上讲也给我们确定韵字提供了方便,最好的办法就是拿来主义,就是说韵典里出现多的韵字,我们就多用,反之,我们就少用,我们在选择韵字的时候,最好先用排除法先去掉;考虑到作品的具体内容,预先准备7个韵字,以备使用,选择的范围,为不同词性的字各一个或两个,具体到使用的时候,根据14/25的方式,就能很快实现了。
这种方式,一开始可能因为不太习惯会导致写诗的速度变慢,但是,不要紧,使用过之后,只会使写诗的速度加快而不会变慢,因为,这种习惯的养成到了自然而然的时候,韵字就成为可以任意使用的工具,不再会写到哪个步骤的时候再去考虑韵字,时间长了,自然写作的速度就会增快。
先确定韵部和韵字有以下好处:
1、《平水韵》中有30个平声韵部,作为初学者,我们规定好用这几个韵部,就可以让大家缩小选择范围,把那些对使用哪个韵部感到很纠结的时间节省出来了。
2、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自己每几次作业都用同一个韵部,那么,几次作业以后,我们就会对这个韵部的韵字很熟悉,久而久之,这些韵字就会像我们的老朋友一样,很亲切,用起来也会很轻松,也就不容易出现韵字入诗等错误。
3、可以有效地避免凑韵。
本讲提纲:
一、什么叫反切
二、什么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三、音韵的其他问题
四、先确定韵部和韵字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