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尚武之风浓重,边陲将门众多,只能采用文官压制武将吗?
北宋时期,民间习武是得到朝廷的资助的,在汴梁城里,有很多官方或私人建的社,这些社,除了玩乐的蹴鞠之类的外,还有弓手社、拳社等等。在其他的城市或乡村,北宋也会藏兵于民。
在俄罗斯,保存了一份清末时期盗挖黑水城得到的一套北宋文书(可能是西夏劫掠而来,也可能是西北军最后投降了西夏的)。上面就记载了靖康元年,北宋西北军征调勤王军的文书,小旗官征调某某县的弓手及各社的白身多少多少人,并按期赶往某某路集结。另外还有西夏趁火打劫,以及西北军被金军击垮后,各路颁发的就地征发溃兵及难民中的各社白身令。
北宋的体制之所以重文轻武,恰恰是因为北宋有将门传统,边陲将门权势之重,所以需要在中枢用文官压制武将力量,从而形成权力平衡。这就是为啥历朝历代,只有宋朝有岳家军种家军杨家将呼家将这些称谓,宋朝就是经典的历代将门。
重文轻武势必导致将门阶层的出现,因为武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低下,导致这个群体难以吸收新鲜血液。而出生在这个阶层的后代,又因为本身的歧视导致他们只能继承父业,最终形成了将门。当然,重文轻武只是条件之一,另一条就是需要有长期的非高强度的战争,这将确保将门形成之后,能够持续在当地形成一个圈子。
帝王家有这么几个势力:外戚,指皇帝老婆(一般是皇后)家族强大,能帮助皇帝稳定朝政。文官,因为思想文化是小范围传播,导致文官很容易抱团决议,即使有时候是错的。勋贵,武将世家,有藩王、大将分封的,主要靠战争年代积累战功获得的可继承利益,因为是皇家封的,会自发拥护皇权,同理,藩王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是皇室断代的有力继承人。
太监,是皇帝没有办法平衡朝政推出的皇帝代言人,因为其所有权利来自于皇帝,所以必须拥护皇帝才能生存,而且,皇帝换代一般都会死的很惨,后面还有太监武力和监察机构。藩兵,雇佣军模式,武将势力的补充,用得好能制衡武将功大欺主,反而会直接颠覆王朝(毕竟是自己出钱养肥别人的兵)。
一般皇室主要就是为了压制文官集团,扶持外戚是为了打压文官抱团、扶持太监也是为了打压文官集团,包括勋贵,文武对立,藩兵是同时压制文武,但主要是压制武官。宋朝达到顶峰,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所以看似很强,一打就碎。明在大明战神之后也是,文武平衡打破,太监被迫下场平衡局势,可悲的是,文官勾结太监,打破一朝皇帝一朝太监的格局,皇帝完全被架空,动不动淹死。
首先,宋朝对外战争,胜率是非常高的,至少高于明清两朝;其次,宋朝富裕,民间尚武之风很浓,虽然武将地位低,但相对于文化的垄断来讲,学武的门槛不高;再次,宋朝人口近七八千万,出现几百个武功卓越的人,在概率上来讲,很合理;宋承五代十国之乱而立国,当时世道纷,许多国家几十年,一两代就忘了,民间认为随时有可能改朝换代,习些武艺傍身,也是情理之中。
北宋之前经历了许多年战乱,军心民心思安,官方休养生息国策效果很好。武立国文治国,重文轻武是和平年代的倾向。北宋甚极,成兮败兮皆在一个武字。北宋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人口首次实破一亿;歌舞升平,居安思危,无备无危,战败亡国。